明清进士录取比例,古代科举考试一次大概有多少人参加录取率如何

在科举考试中竞争最激烈的是乡试明清进士录取比例,因此实行乡试中举分省定额制:

明清进士录取比例,古代科举考试一次大概有多少人参加录取率如何

洪武三年(1370年)规定乡试中举名额为:直隶(今南京)100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广等省各40人,广东、广西各25人,总计470人。

明清进士录取比例,古代科举考试一次大概有多少人参加录取率如何

明宗景泰七年(1456年),各省录取举人的定额为:北直隶(今北京)、南直隶(今南京)各135,江西95,浙江、福建各90,湖广、广东各85,河南80,山东75,四川70,陕西、山西65,广西55,云南30。

明清进士录取比例,古代科举考试一次大概有多少人参加录取率如何

此后一直到明末,各省举额沿用此数,只有云南逐步递增从40、45增至50名。后来贵州举额从云南分出来,云南45,贵州增至30。

明代分省定额的依据是各省总人口数与上年的考生数(按1/30来确定举额),力求地区之间名额分配公平,避免引发民族矛盾与社会骚乱。

清朝沿袭明朝的乡试分省配额制的同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又进一步完善了录取制度。较明代更为具体,在确定各省举额时综合考虑该省的人口总数、考生总数、贡赋情况、教育发达程度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等多种因素。

如乾隆九年(1744年)规定:“直隶、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为大省,准其每举人1名,录送科举80名;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为中省,每举人1名,录送科举60名,广西、云南、贵州为小省,每举1人,录送科举50名。”

文化发达地区录取率明显低于相对落后地区,这样规定举额和录取比例,旨在保持录取的区域公平。

没有童生的数据,因为童生考试比较简单,也以县为单位进行考试。

明清进士录取比例,古代科举考试一次大概有多少人参加录取率如何

以清代为例。

明清进士录取比例,古代科举考试一次大概有多少人参加录取率如何

秀才考试就比较难,需逐级通过县级4场府州级4场院级3场,合计11场考试通过,才能授予生员身份。

明清进士录取比例,古代科举考试一次大概有多少人参加录取率如何

明清进士录取比例,古代科举考试一次大概有多少人参加录取率如何

明清进士录取比例,古代科举考试一次大概有多少人参加录取率如何

清代平均每两年录取大约25000名秀才,参加考试的童生不少于300万,录取率全国平均约1%,毕竟秀才具备基本功名,属于乡镇头面人物,考试者太多。

考举人甚至比进士还难。比如范进中举这个文学角色就充分说明考举人的难度。

清代每三年常科进士参考人一般约2~3万,实际录取300进士,录取率1%至1.5%。

因大多数举人考两三次之后就不会再考,需要出仕或者给高级官员做幕僚,积累行政经验与人脉,最不济也在乡镇操持家业,勾结官员吞并土地,高尚者则教书育人。因此每次首都礼部会试不会有很多举人参加。

而举人是一般读书人的终点站,也是国家统治阶层成员,所以几乎每一个秀才都要拼命去考举人。每三年,各省首府乡试参加者超过50万秀才,实际只录取约4000人,录取率大体7‰—9‰左右,而在江南等文风鼎盛之地,竞争更激烈,录取率甚至不足5‰,所以,当时也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