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衰落的根本原因,清朝走向衰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衰落的根本原因,共统治276年,我们都知道清朝最鼎盛时期是康乾盛世,其实清朝走向衰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说最主要的原因,当然必定是贪污腐败和闭关锁国。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当一个朝代贪官当道,靡乱成风的时候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清朝初期还是很不错的,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代人的励精图治,基本上已经是国泰民安,乾隆虽自诩是“十全老人”,但真正意义上却是坐享其成的。
乾隆是一个纵容贪官的皇帝,仅一个和珅所贪之财,就已经超过国库几年的储备,而且乾隆六巡江南,可谓是劳民伤财,上至皇帝,下到群臣,腐化堕落,许多大臣上任时两袖清风,辞官时却是盆满钵满,全是搜刮的民脂民膏。
其次便是闭关锁国的政策,任何国家,任何时代固步自封就是自取灭亡,只有互通往来,交流文化才能共同进步。而清朝自以为天下无敌,依然陶醉在先辈的功绩之下,殊不知欧洲早已兴起了工业革命,世界形势也发生了巨变。
闭关锁国政策直接导致无法接受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逐渐和列强拉开了差距,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军事等,都落后人家数百年,这怎能不走向衰败?
到了清朝末年,本已经是千疮百孔,再加上列强不断侵扰,无奈之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本就落后的局面雪上加霜,加速了清朝灭亡的脚步。
因此,清朝的覆灭正好是前车之鉴,我们绝不能妄自尊大止步不前,与世界各国互相交流,不断汲取先进科技文化,才能始终屹立于不败之林。
当然是腐败。制度的腐败。
我们回顾清王朝的灭亡过程,不难发现,列强中除了日本有占领中国的战略企图外,其余列强不过是想让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清王朝成为自己的商品倾销市场而已。而且,占领中国是日本的远期战略规划,清王朝覆灭之前,占领中国还不是日本正在实施的计划。清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腐败,制度的腐败。
列强对清王朝的入侵客观上逼得清王朝不得不取消闭关锁国的国策,而这给清王朝带来的巨额海关税为所谓的同治中兴和洋务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条件。
个人认为,清王朝走向覆灭有三个重要的节点:甲午战败、庚子赔款和辛亥革命。这三个历史节点,无不因为清王朝制度的腐败而把它推向覆灭的深渊。
一、甲午战败
甲午战争之前,很少有人会认为清王朝会战败,更少有人能料到它的一败涂地。
清王朝的经济总量是日本的三倍,军事实力二者相当。清王朝之所以一败涂地最根本的原因是清王朝是慈禧一个人说了算的国家。为了慈禧的60大寿,为了耗资巨大的颐和园工程,李鸿章眼睁睁地看着日本海军超越北洋水师。户部尚书翁同龢为个人恩怨,甲午战争前六年未拨一两银子给北洋水师。
有人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人敌日本一国,焉能不败。两国交战,如何成了一人敌一国?腐败,制度腐败是唯一的原因。
李鸿章剧照
甲午战后十余年,甲午战争总策划者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对海外考察宪政的满清五大臣说:日清战争,李鸿章之才远在我伊藤博文之上,但日本却战胜清国,有才败于不才,何也?制度。日本的制度让日本上下一心,清国的制度让李鸿章这样的实干家处处受掣肘。清国的制度让清国一盘散沙,焉能不败。
清王朝因腐朽的制度被经济军事综合实力逊于自己很多的日本彻底击败。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给清王朝带来的表面上的荣光被甲午战争撕裂的粉碎,清王朝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覆灭的节奏。
二、庚子赔款
庚子赔款源于清王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向十一个列强宣战。这又源于慈禧扼杀戊戌变法,囚禁光绪。在西方列强看来,光绪皇帝思想开明,有意改革。若光绪当政,中国市场将会更加繁荣,这将有利于列强在华利益。因此,列强宣布,他们只承认光绪是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并敦促慈禧还政于光绪。这就是精明理智了一辈子的慈禧恼羞成怒,失去理智,向十一个列强宣战的真正原因。
八国联军侵华和庚子赔款仍然源于清王朝制度的腐败:太后专权,拒绝政治改革。
当然,最终的庚子赔款将清王朝推向了接近覆灭的边缘。
三、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之所以成功,除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的舍生忘死的革命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腐朽的清王朝以“预备立宪”欺骗了立宪派,使具有相当大的民意基础的立宪派倒向革命派。
清末,革命和立宪各有民意基础。如果清王朝的“预备立宪”是真的,那么辛亥革命成功的难度就要大很多,清王朝的最终覆灭可能会推迟相当长的时间。
然而,腐朽的清王朝欺骗立宪派,欺骗民众,慈禧亲口承诺的“预备立宪”变成“皇族内阁”,满清统治者借立宪之名,牢牢抓住权力的专制本质暴露无遗。于是立宪派倒向革命派,辛亥革命一声枪响,全国民众几乎全部倒向革命派。由于民心所向,辛亥革命的几千杆枪最终覆灭了大清王朝。
清王朝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预备立宪”的欺骗性,决定了革命,推翻清王朝成了全国多数民众的选择。
清王朝的覆灭源于制度的腐败,而不是列强的入侵。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