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下压着几条龙,明朝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仍未解除

大家好北京城下压着几条龙,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北京城下压着几条龙,明朝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仍未解除

明朝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仍未解除?

北京城下压着几条龙,明朝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仍未解除

明朝收复了幽云十六州对于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减少了防御的难度,依山傍海修建长城等防御要塞,使得中原地区保持了长久的稳定和平的发展时期。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解除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北京城下压着几条龙,明朝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仍未解除

最好的解除威胁,就是把统治力传递到北方游牧区,并且长久稳定地存在下去,显然明朝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这就是明朝统治结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农耕和游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统治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如果要完全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就要对之实施有效的统治,比照唐朝、辽朝、清朝等等的方式,实行二元统治结构。农耕的按传统的农耕方式来统治,游牧的按传统的游牧方式来统治,显然明朝统治者不具备这样的统治能力。所以即使明前期,可以打到捕鱼儿海,可以对北元持续围剿,稍后明成祖可以五出塞外征剿,但是最终都是劳民伤财,剿而不灭,因为没有有效地占领并且设置长久地有效统治机构。

只要北方的游牧生产方式不变,即使是朱元璋的子孙去草原当了可汗,不过几代以后依然会带兵侵扰中原,就像以前的游牧民族没有两样。所以深层次的原因是两种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假使北方本没有人,南方的人慢慢地过去一些人,然后进行游牧生产活动,慢慢地也会形成新的游牧民族,来侵扰中原。“靖难”之役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这种情形的变种。所以山河再险固,也没用,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而人是需要制度性的东西来管理的。

另外限于古代的交通和通信手段,在古代一个帝国辐射的区域不会太大,一方面要做农耕民族的皇帝,一方面要做游牧民族的可汗,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能完全统治这两种区域的朝代,一般都是出自既有农耕方式,又有游牧方式的地区的政权。这样才能统合整个区域的资源,来相对和平共处。

当然这些都是古代的情形,我们当代这些因素已经完全或者基本被消除干净了,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运输、通信、生产等等方面都在弥合掉以前的这些差距,在我们的崭新制度下,整个华夏圈将更加稳固、繁荣、昌盛。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欢迎朋友们交流分享。

公元1627年天启七年,敲响大明朝丧钟的农民起义拉开序幕。要论明末义军最具威胁的就是李自成和张献忠了。终崇祯一朝,这两位义军领袖与明廷纠缠了十七年,最终埋葬了早已千疮百孔的大明朝,逼死了被众臣耽误的崇祯皇帝。

北京城下压着几条龙,明朝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仍未解除

与此同时,早已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洲集团,褪去了后金粗糙的装备,换上了大清狰狞的坚甲利炮。他们要趁着中原鼎革,大顺与大明两败俱伤之际,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事。

北京城下压着几条龙,明朝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仍未解除

如果没有农民军在后掣肘,后金能否独立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呢?

北京城下压着几条龙,明朝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仍未解除

如此脑洞大开的问题,咱们不妨大开脑洞的分析一下。

北京城下压着几条龙,明朝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仍未解除

北京城下压着几条龙,明朝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仍未解除

一论明末农民起义的影响明末农民起义起于陕北,从天启末年陆续开始。由于民生凋敝,天灾不断,明廷由于辽东战事而多次加征赋税,导致流民不断。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

崇祯四年,义军进入山西作战。原本各自为战,分散流动的义军开始联合。

崇祯六年,在高迎祥的统一指挥下,义军已经有20余万之众。开始大兵团协同的义军具备了与明军激烈野战攻防的能力。于是义军通过不断的穿插迂回陕西、河南、湖南、四川等地,避开明军主力,各个击破明军驻守的城池。牵制和消耗了大量的明军兵力。

崇祯七年和崇祯八年,义军分别遭到了明军陈奇瑜部和洪承畴部的严厉征剿。虽然义军遭受了重创,闯王高迎祥也战死,但义军仍然攻破了明中都凤阳,烧毁了明祖陵,明廷朝野震动。

在十三年的艰苦征战中,义军经过了发展壮大,受挫跌入低谷,再二次壮大,又遭受打击的起伏。

崇祯十四年至十六年间,以李自成为首的义军相继占领了洛阳、襄阳,突破了明军主力的战略围堵,而后三打开封,在潼关全歼孙传庭主力,拿下西安,席卷关中。已形成东进中原,北上出山西与大明朝争夺天下的态势。

义军的另一支张献忠部也已饮马长江,效法当年陈友谅顺江而下,觊觎江南半壁。

天灾人祸集中爆发的崇祯一朝,基本上就是在这些吃不饱,没活路的“流民”不断突破生死极限、完成浴火重生的过程中消耗殆尽了。

也许,只有当年要过饭的朱元璋才能对这波澜壮阔的景象感同身受。

二论后金实力的分析后金,就是当年“成化犁庭”幸存下来的建州女真。

公元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大明朝的建州卫都司龙虎将军努尔哈赤脱离明廷序列,自立为后金汗国的天命汗,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反明。

到了1636年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之前,后金以沈阳为中心,已经牢牢地占据辽东全境。

趁着明朝内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后金相继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剪去了明朝东西羽翼,使得原本处于对后金合围态势的大明,反而陷入后金的反包围。处于两线作战,不断消耗的劣势。

皇太极时代的后金,不但继承了努尔哈赤凶悍的战法,也逐步引进汉人的政治制度对原本落后的后金体制进行改革。继续加强满八旗的同时,扩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仿效明朝的体制,改元称尊,延揽各族人才。逐步形成了入主中原的战略意识。虽然后金的人口,兵力相较大明都远远不如。但不要忘了这是一个新兴的集团。从萨尔浒大战起,到努尔哈赤倒下的宁远之战;从宁锦之战的失利,到逐步拉近与明军的装备差距;从努尔哈赤时代的一味屠杀,到后期收编汉人和策反明军,最后清军入关逐鹿中原的主力基本上就是改变后的明朝降军。

后金的其兴也勃焉,正好对标明朝的其亡也忽焉。

三论明朝灭亡的根源1、天灾人祸,南涝北旱,粮食歉收,大量失去土地的饥民成为流民,逐渐成为明末最具危险性的破坏力量。

2、因为辽东战事起而自万历末期以至崇祯逐步增加的“三饷”(辽饷、剿饷、练饷)直接导致了明末农耕经济的破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的爆发,也宣告了明末财政到了崩溃的边缘。

3、万历怠政导致那些原本各自上书的言官们,逐步的依附于有威望的重臣门下,以增加话语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朋党。万历一朝,最大的政治遗产不是张居正的改革,而是这臭名昭著的党争。

像后来的东林党、齐党、楚党、浙党,甚至阉党等等,从之前简单的政见不同,慢慢的发展到左右政策,打压对手,扶持同党,最后竟然变成了不分是非,只要不是同党就残酷打击,不顾国家利益的地步。

直到李自成兵临城下了,朝廷上的党争也没有停息。深受其害的不只是崇祯皇帝和他的将领们,他的祖父和兄长又何尝不是呢?奈何大明朝已经回天乏术了。

结论有句老话说的好,“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隆”。这句话很适合后金的走势。

相比较末世的大明朝,军事策略的得失成败只是表面问题。核心问题是帝国上下人心尽失,皇帝濒临崩溃,举措失当;各级臣工各怀鬼胎,阴奉阳违,大明从里到外俱已烂透。

历史没有如果,即便没有农民起义,明朝也必然会被新的力量所取代。后金也好,大清也罢,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南北镇抚司原创答卷,欢迎围观。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