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讲的什么故事,你知道三国古城新野有哪些故事

谢谢邀请历史的尘埃讲的什么故事。我来回答一下。本人虽家住河南省,但不是新野人。新野现在是河南省南阳市的一个县。说起来真有些惭愧,与新野有关的三国故事,我知道的真的不多。印象最深的是《三国演义》中火烧新野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曹操的大将夏侯惇率领军队,去攻打驻扎在新野的刘备。刘备采纳军师诸葛亮的建议,诱夏侯惇进入博望坡峡谷,然后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打得夏侯惇大败而回。于是曹操便亲自带兵讨伐新野。诸葛亮让刘备主动放弃新野,避开曹军的锋芒。 曹操手下的大将曹仁领兵到了新野,见城门大开,城中并没有刘备的军队,便让部队进城,在城中驻扎了下来。夜里,城中大火又起,赵云领兵攻打过来。曹仁不敌,引众将寻路逃走。曹军士兵自相践踏,死伤无数。曹仁等好不容易逃出火厄,刘备的将领糜芳又引一军赶到,拦住曹军又冲杀一阵。曹仁大败,带领军队夺路而逃。

我们所谓的以史为鉴,“鉴”的是什么?又用来做什么?

这个“鉴”是一种方式,是一种工具,是用来观察、体验并实践现实世界的手段

简单来说,就是从历史中得出因果逻辑,从而得出一个客观存在的解读世界的方式

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来更好的观察和实践

所以“以史为鉴”有一个大前提,就是要在现实社会中进行“实践”

而“学历史”则不然

学历史,学什么?

真实的历史早就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了,你所谓学到的历史,说不好听点只不过是一种“故事”,是后世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出自各种不同目的的的一种“主观”解读

所以历史的最重要的是“故事性”,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符合逻辑常识,这样后世才可能会相信

至于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所以“学历史”,以史为鉴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学历史”最关键的,在于你能够收集到足够的可以让人相对信服的历史素材(正史),然后根据对当事人的背景、心理甚至是生理状态进行分析,然后给出一个合理性的解释即可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经提出学历史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理解并同情”

理解历史事实发生的逻辑背景,同情历史当事人在那个场景下的“理所应当”和“不得已”

能做到这点,“学历史”就够了

至于以史为鉴,那不是“学历史”的目的

没记录的伯邑考伯邑考做为周文王的长子,理论上将是要被立为太子的,但是史记中说,姬发和周公旦有能力,是周文王的左膀右臂,因此周文王就没有立伯邑考而立了武王姬发。

历史的尘埃讲的什么故事,你知道三国古城新野有哪些故事

历史的尘埃讲的什么故事,你知道三国古城新野有哪些故事

历史的尘埃讲的什么故事,你知道三国古城新野有哪些故事

历史的尘埃讲的什么故事,你知道三国古城新野有哪些故事

历史的尘埃讲的什么故事,你知道三国古城新野有哪些故事

而且从各种文献上基本都找不到伯邑考的有关记载,倒是《封神演义》和《天子传奇》里对伯邑考进行了大量的描写,而且很细致很传神,连很多内心描写都写的很清楚,可惜那不是正史,只是小说和漫画。

历史的尘埃讲的什么故事,你知道三国古城新野有哪些故事

废长立幼的原因回到正史上来,作为长子的伯邑考为什么没有任何像样的记载,连死去的时间都写的很模糊,说他是在武王伐纣之前就死了。

这里面一定有点问题,因为作为长子关于他的记载还不如其它的几个兄弟,尽管不可能和姬发、周公旦相比,但好歹是长子,一点都不提及就有点太奇怪了。

纵观中国的历史,废长立幼要么导致天下大乱,要么导致流血冲突,和平解决几乎是不可能。但伯邑考却异常的平静,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背后的真相是什么?恐怕早已经淹没到历史的尘埃里了,这里就让我为大家抽丝剥茧分析一下事情的真相吧。

姬发和周公旦我的一个猜测是真相十分的血腥,正史根本就没办法记载,因为史书是人写成的,要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这就决定了很多真相不为人所知。伯邑考有两个对手,一个叫姬发,一个叫周公旦,这两个都是厉害角色。

关于伯邑考的记载肯定是有的,只不过被销毁了,谁有这么大的能力,除了武王姬发和周公旦我实在想不出会有谁能做出这种事情来。因为权力和诱惑,姬发和周公旦也是人,而且他们很年轻,所以他们做事不会犹豫,会很果断,没把伯邑考从历史上彻底抹去就不错了,只不过留下了名字,没有其它任何的记载。

文王之子伯邑考对于伯邑考,我的观点是他有能力,但是遇到了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姬发还有周公旦,生不逢时,很多功绩都被姬发和周公旦所拥有了,不过请大家记住,文王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一个有能力但没记载的王子,说到这儿就够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