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摘抄及评论,自媒体选择时事评论可以吗有什么建议吗

不可以!国家网信办2017年5月2日发布新规时政新闻摘抄及评论,没有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的自媒体,不能发布时政类新闻信息以及时政新闻评论。

新闻单位、新闻网站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非新闻单位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转载时政类新闻。其他公众账号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

也就是,自媒体不能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信息。时政是个敏感话题,让合法正规的新闻媒体去涉及,自媒体,不碰也好吧。

1、央视新闻

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闻客户端,涵盖有国内一些国家新闻以及重大的新闻播报,还有独家新闻视频以及以及关于民生的新闻栏目。其内容质量大家有目共睹。

2、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是国内比较早的新闻媒体,拥有许多有态度以及温度的新闻报道,还包含有热点时事的评论,可以给读者带去不一样的事件角度解读。

3、界面新闻

众多大佬推荐过的有质量的原创新闻APP,其内容涵盖有科技、地产以及财经等领域,会为用户呈现国内以及国际上的重大新闻,且拥有许多的原创精选文章故事平台,是一个值得深度阅读的新闻平台。

4、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是一个专注于时事政治以及新思想的新闻平台,对于国内外新闻都有涉及,其表达的内容在时政、股市以及思想等方面有价值有深度。

5、财新周刊

财新周刊是一款有深度的新闻APP,财新传媒旗下的一款新闻产品,每天会为用户提供高质量以及专业的财经新闻报道以及财经分析。

6、新京报

新京报社的新闻客户端,里面涵盖有众多行业的新闻资讯以及原创文章,每天都不间断的提供最新的新闻资讯,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新闻解读。

7、凤凰新闻

凤凰新闻被人称之为港媒中的主流媒体,其APP版本内的新闻内容质量忽高忽低,涵盖有生活、军事、娱乐以及有些新闻资讯,其原创文章有其出彩的地方。

1、时政热点:以生态文明促进高质量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仍比较突出,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程,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明显短板。如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成就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如何以高质量发展引领系统性变革, 反过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考验我们的治理智慧和发展能力。

用制度倒逼企业提升技术水平,不仅能降低污染和能耗,也能增强企业供给有效性和市场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过去五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激励一些企业主动作为,研发核心技术,加快转型升级;环保督察、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体制机制也在清理散乱污企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下一步,还应健全法治,以工业园区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前提,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为基础,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为标尺,从而优化生态环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2、时政热点:名家作品被换鸡汤名,不必过于担忧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遇见你,遇见不变的纯真》……这些看上去像“鸡汤”的书名其实是如假包换的名家之作,基本为选集或合集,作者是汪曾祺、丰子恺、萧红等大家。编辑们认为这类书名更受欢迎、更浪漫,但改成这类“鸡汤”味十足的名字的名家作品的市场表现却差强人意。(7月13日)

这种所谓的娇情媚俗的书名,之所以这么取名,是为了在年轻读者那里更受欢迎。如果这样的名字真的能够让更多年轻读者捧起、翻开并且阅读这些名人经典的话,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了,改名之后差强人意的市场表现说明,传统名家作品即使自我打扮一下去媚一媚俗,也未必能产生多么好的效果。诗仙李白有两句话,叫作“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给名家的书取个鸡汤名字的编辑和出版社,恐怕都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市场表现不好并不影响它们的价值,也不影响它们在属于自己的特定的圈子里继续受到推崇,并且继续在各类课本、选集和经典推荐书目里占有一席之地。其实这就够了。名家经典就是这样,喜欢的人再怎么都会喜欢,不喜欢的人再怎么变也不会喜欢。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当然了,也不必担心那些书名和内容都很“鸡汤”、“媚俗”的书会取代名家作品的地位,大多数通俗的东西都是速朽的,能够像古代的《水浒传》、《三国演义》一样脱颖而出的,肯定是凤毛麟角。如果有,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啊。

3、时政热点:别把童年的空间填得太满

一位杭州妈妈给即将“小升初”的女儿报了11个培训班,其中语文、数学就各有3个;一所小学的四年级班里,人人都参加了校外培训,大部分孩子报的学科类培训班从2个到6个不等……又到了孩子们的暑假时间,“培训班热”也在各地再次升温。

“假期不是用来休息的,而是用来反超的”,不少家长抱着这样的想法,把孩子的假期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虽说父母希望孩子多充电的初衷是好的,但任何事物都过犹不及。近日,一段视频热传:在某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做作业的小孩,被问到上学累还是暑假累时,哽咽不语,忽然就哭了。连轴转式的过度培训、高额的培训费用,是否真能收到预期效果,家长们还是应该有一个冷静而理性的判断。

有人说,教育是慢的艺术。的确,无论是学习,还是成长,都是逐渐拔节的过程。一味把过重的压力放到孩子肩膀上,要求孩子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长跑,往往只是揠苗助长。这就好比我们用小杯子接水,水龙头开得太大,只会让水溅落满地;把水放小一点,水流慢一点,反而能更快接满。现在,一些教育机构在幼儿班就开设“奥数班”并施行小学教育,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被要求修读中学课程,这样“抢跑”“速成”式的教育,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可能潜藏着诸多伤害。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