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推动古书走进校园?北大那样做

怎样推动古书走进校园?北大那样做 北京大学那样上古书课

“我是开书店的。”几日前,第一次站到北大演讲台,布衣书局责任人巷子开宗明义。

胡同本来是学艺术类专业的,却爱上了古旧书。这20年以来,为了更好地运营古旧书,他摆过摆地摊,开过门店,办过店铺,如今又逐渐直播带货,一直全是紧紧围绕着古旧书这一行。看得多了、摸得多了,拿出一本古书籍,它归属于经史子集哪一部,明版或是清版,用的皮纸还是竹纸,自然也有市价,他都能讲出个八九不离十。

而演讲台下的60来位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背过许多古典诗词,又上一个多月的“历史文献学专业课”,什么天头啊、底脚啊,哪些包背装啊、蝴蝶装啊,早已知道个七七八八。但针对古书籍,绝大部分同学们只有算得上“听闻过、没见过”。摸?也是没摸过。教这门课的教师、北大历史系专家教授漆永祥,以往常带上学生们去历史博物馆,通过展示柜夹层玻璃虽然能见到许多稀有孤本,但一直隔着一层。他就揣摩着,怎么才能让学生们更近距地了解古书籍,他联想到了巷子。古书这门大学问,必须基础理论,但也离不了实践活动。很多年前,孙殿起、雷梦水就是以北京琉璃厂的旧书店学徒工开始做起,之后变成知名版本号目录学家的。

因此,巷子来啦,带上40多种多样古书籍。临出家门口,上秤一称,13KG。

“去看书并不是赏景,大伙儿要上手去摸。”第一次应对古书籍,学生们有点儿提心吊胆,巷子招乎她们放宽胆量。

“你看看,这本书的纸厚厚的,是高丽纸,‘禁拉又禁拽’,以往是可以用于糊窗口的。”说着,巷子入门拽了几下这一本1933年故宫博物馆印行的《黄庭坚书风松阁诗》,果真安然无恙。这种古书籍,大多数谈不上稀世之宝,但全是巷子用心选择的,有雕版印刷的,有活字印刷术的,有二块可以印书的雕版印刷,也有一张从宋版《陈书》上撒落出来的宣传单页,可以说中国珍本,上年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点校本《陈书》修订本,还参照了它。

“这书册正中间为什么是空的啊?”“你看看那块雕版印刷,可以在一张纸上印好几页书,折起来起來再订装,就这样了。”“文本露在外面,反面不烫印,空着多消耗啊!”“这纸那么薄,假如双面都烫印,很有可能就花了。”“这一本光绪年间二十九年刻本《时务三字经》印得不太好,但內容有趣:‘今天下,五大洲。东与西,两半球……’”

摸着摸着,聊天聊着,无需漆永祥过多解读,无需巷子过多详细介绍,这种来源于北京大学每个系院的同学们,对古书籍拥有空前的掌握。

2022-04-21

202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