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蛋黄派可以开车吗,吃蛋黄派查出酒驾,民警亲测后放行,这次真冤枉司机了

近日,湖北高速警察罗田大队 民警查出一司机酒驾,但其坚称只吃过两个蛋黄派吃了蛋黄派可以开车吗。民警十分钟后再测试,显示未酒驾。随后民警自己吃了蛋黄派,仪器测出酒驾,证明蛋黄派含酒精。民警归还证件,将男子放行。

吃了蛋黄派可以开车吗,吃蛋黄派查出酒驾,民警亲测后放行,这次真冤枉司机了

吃了蛋黄派可以开车吗,吃蛋黄派查出酒驾,民警亲测后放行,这次真冤枉司机了

吃蛋黄派真的会被查出酒驾?曾有人测试过

测试用的蛋黄派为市面上常见的品牌,购自郑州一家便利店,一枚23克,记者共用了两枚进行测试。

与上述步骤一样,记者先保证体内酒精含量为0mg/100ml,才开始对蛋黄派进行测试。记者吃了一枚蛋黄派后立即测试,结果高达179mg/100ml,比藿香正气水的测试结果还要高。不过,5分钟后,测试数值降到了0。

为保证测试的稳定性,约10分钟后,记者再次吃了一枚蛋黄派测试,结果显示为94mg/100ml,虽然降了不少,但依然达到了醉驾标准。约5分钟后,数值也恢复到了0。

网友评论

不少网友调侃:吃蛋黄派不开车,开车不吃蛋黄派

延伸阅读:吃榴莲也能被查出酒驾

2019年4月17日晚上8点20分左右,江苏省南通市,当地交警正在设点开展酒驾查处行动,对经过的车辆逐辆进行例行排查。一辆黑色小轿车驶入查处点,民警当场对该车驾驶员江先生进行例行呼气式酒精含量检测。

“嘀嘀嘀”一通吹,测试结果出来了:34mg/100ml。按照法律规定,一个驾驶人的呼气酒精含量在20mg/100ml至79mg/100ml之间属于酒后驾驶,呼气酒精含量达到80mg/100ml就属于醉酒驾驶。也就是说,根据呼气检测结果,江先生属于酒后驾驶机动车。

得知这个结果,江先生觉得分外委屈,坚持说自己并没有喝酒。经过回想说自己确实没有喝酒,只是开车前刚吃了榴莲,问交警会不会跟吃榴莲有关。

之后,民警依法将江先生带至医院提取血样,并将血液样本送往南通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物证鉴定中心检测。4月23日,鉴定结果出来了,江先生血液中酒精含量为0。事实确如他所言,他当天开车前真的没有喝酒。民警依法为江先生撤销了行政强制措施,发还了机动车驾驶证。

来源 北晚新视觉

编辑 郝梦

校对 高琴

编审 廖波 石云华

我们常听,吃部分水果会检测出酒精?现在告诉你:这是真的!

吃了蛋黄派可以开车吗,吃蛋黄派查出酒驾,民警亲测后放行,这次真冤枉司机了

近日,据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360》报道,江苏南通民警对一位私家车驾驶员江某进行例行呼气式酒精含量检测。数值显示,江某血液中酒精含量达34mg/100ml,涉嫌酒后驾驶。

然而,江某却坚称自己没有喝酒,对酒精检测有异议,说自己只是刚刚吃了榴莲。

之后,民警依法将江某带至医院提取血样,并将血液样本及时送往南通市局交通警察支队物证鉴定中心检测。鉴定结果出来后显示,江某血液中酒精含量为0。①

那么,吃过榴莲

真的会检测出酒精吗?

民警做了一个实验

民警吃了一块榴莲后,随即进行了酒精呼气检测,数值显示为36mg/100ml。

三分钟后,民警再次实施酒精呼气检测,这时检测结果变为0。

所以,吃榴莲真的会被检测出“有酒精”,警方提醒,榴莲含糖很高,过熟或者存放时间长了,食用后嘴里短时间内会产生酒精,如果此时立刻检测,会出现被酒驾的假象。

除了榴莲,这些食物也可能让你“被酒驾”!

荔枝

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黄伟在2016年7月12日健康时报饮食版指出,有关吃荔枝后开车查出“酒驾”的新闻很多,荔枝含糖量比较高,而夏季温度高,再加上空气中的微生物和本身自带的一些酶,在氧气含量低的保存环境中时,会使得荔枝中的糖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所以就会导致检测出酒精超标。

蛋黄派

吃完蛋黄派确实会显示酒精含量超标。因为部分蛋黄派的配料中有食用酒精,这些酒精会残留在口腔里,刚吃完蛋黄派就进行酒精测试,结果肯定就是酒驾。

酒心巧克力

酒心巧克力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含有酒精的巧克力,这里的酒精藏在巧克力的中心。

豆腐乳

市面上的豆腐乳都含有酒精,因为豆腐乳的配方中含红曲色素和乙醇勾兑的成分,吃下去确实达到酒驾标准,但只能持续三四分钟。

醪糟

有些人爱吃醪糟,可这醪糟经过滤后本身就是米酒,自然会导致“被醉驾”。醪糟带来的“醉驾”标准不会持续很久,因为几分钟后就挥发了。

还有一些食物,诸如醉虾、啤酒鸭等食品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酒精,所以也属于易“被酒驾”的食品。

藿香正气水

因为部分品牌的藿香正气水最终的药品里面是含有乙醇的,且说明书写着“本品含乙醇(酒精)40%-50%”。

总之,荔枝、蛋黄派等食物导致的酒驾为“假性酒驾”,酒精值升得快,降得也快,通常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后再测试,就不会“被酒驾”了。

不过对于藿香正气水等乙醇含量高的特殊药品,驾驶员服用后最好还是避免驾驶机动车。

2022-06-09

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