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兄弟是哪两个人,房玄龄的夫人卢氏真的剔目明志吗

这事来源于北宋欧阳修等人所编纂的《新唐书.列女传》。说的是卢氏兄弟是哪两个人,玄武门之变以前,房玄龄作为 秦王府李世民的谋士,名声不显。有一次,房玄龄患上重病,卧床不起。自觉来是无多时,便私下劝自己貌美如花的娇妻卢氏改嫁。而卢氏自嫁房玄龄后,二人夫唱妇随,夫妻恩爱,生活比蜜甜,二人早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当时,梨花带雨的卢氏就一口拒绝了。还为了表达从一而终的决心,竟用针刺瞎了自己的一只眼睛。这使房玄龄大为感动,此事过后,房玄龄的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起来。

卢氏兄弟是哪两个人,房玄龄的夫人卢氏真的剔目明志吗

卢氏还为丰富中华典故做出过贡献。“吃醋”就源于她的经历。说的是贞观年间。由于房玄龄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了功。李世民上位后,升其为中书令,加封荆国。还准备奖赏给他一个善解人意、如花似玉的小妾,以此表明身为皇帝的李世民对房玄龄的赞赏与信任。因为他早知道房玄龄目前只有一个老婆即卢氏。就一位重臣来讲:够单调与寂寞了。

卢氏兄弟是哪两个人,房玄龄的夫人卢氏真的剔目明志吗

但房夫人卢氏却要独占丈夫爱,她坚决反对老房纳妾,房玄龄面对此事,不知如何是好 。李世民是万岁爷,给你美女,你不欣然接受,他当然不高兴了。于是,李世民命人把卢氏叫进皇宫,让人端上一壶酒。认真地对卢氏说:你要是支持房玄龄纳妾,既往不咎。你要是不同意,就请你饮下这壶毒酒。没有想到卢氏是刚烈的人,听李世民这么一讲,宁愿要丈夫不要命。她二话不说,抓起那壶毒酒,“咕咚、咕咚”一口气灌了个底朝天。。然后,什么话也不说,闭上眼睛,静静地等着死神的降临。

卢氏兄弟是哪两个人,房玄龄的夫人卢氏真的剔目明志吗

这时,李世民哈哈哈大笑起来。原来,太宗丝毫没有要毒死爱臣妻子的意思。他故意用一壶陈年老醋充当毒酒,以此试探卢氏反对丈夫纳妾的决心有多大。见卢氏如此决绝,李世民除了欣赏,实在没辙了。此后,再也不提给老房纳妾的事了。而从此,吃醋就成了善妒女人的代名词。老房终其一生,也只有深爱他的卢氏一个女人。从卢氏剔目明志,我们能看出她对老房的忠贞不渝。从她毫不迟疑地饮“毒酒”,我们能感知老房在她心目中的份量。当然,老房对卢氏也一往情深,压根没有拈花惹草过,这才成就了他与妻子的坚守与美名。

卢氏兄弟是哪两个人,房玄龄的夫人卢氏真的剔目明志吗

司马懿的庶子们说,“我们又不是嫡子,不敢跟他们争啊!”

卢氏兄弟是哪两个人,房玄龄的夫人卢氏真的剔目明志吗

司马昭说,“我大哥的儿子,就是我的亲生儿子,争什么?早晚还不都是我家的?”

卢氏兄弟是哪两个人,房玄龄的夫人卢氏真的剔目明志吗

司马师说,“眼下的形势太复杂,弟弟啊,你们都驾驭不了,还是让我来吧!”

卢氏兄弟是哪两个人,房玄龄的夫人卢氏真的剔目明志吗

司马师和司马昭之所以能团结协作,根本原因在于两人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这一点是由司马家族的特殊情况,以及当时的政治形势所决定的。

卢氏兄弟是哪两个人,房玄龄的夫人卢氏真的剔目明志吗

卢氏兄弟是哪两个人,房玄龄的夫人卢氏真的剔目明志吗

卢氏兄弟是哪两个人,房玄龄的夫人卢氏真的剔目明志吗

司马懿虽有九个儿子,但只有司马师和司马昭可以掌握他留下来的权力司马懿只有一位正妻,名叫张春华,两人很早就结为夫妻了。张春华对司马懿极为忠心,早期曹操征召司马懿时,司马懿不愿去就装病推辞,不料被家中的婢女看出破绽,张春华当机立断,亲手杀死婢女灭口。两夫妻都是思虑缜密、心狠手辣的人,生下的儿子自然也不差。

张春华共为司马懿生下了三个儿子,即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但是司马干有间歇性神经病,即便是清醒的时候,也对权力表现得丝毫不感兴趣。如果是在犯病的时候,那就很吓人了。《晋书》记载,司马干的姬妾死后,他不让下葬,而是装在棺材里,每天晚上拖出来奸淫,早上再放回棺材,直到尸体腐烂了才下葬。这样的人,自然是无法继承司马懿的权力的。

张春华去世的时候,司马懿已经69岁了,正忙着和大将军曹爽争权,于是借机装病,骗过曹爽,暗中积蓄力量,为后来发动高平陵政变做准备。所以,司马懿也没有再娶妻,也就只有司马师三兄弟是嫡子了。张春华和除此之外,司马懿还有三个小妾,最有名的就是伏夫人,生司马亮、司马伷、司马骏、司马京四个儿子;张夫人生了司马彤;柏氏生了司马伦。这六个儿子,都是庶出,古代遵循“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庶子的地位远不能和嫡子相比的,这六个儿子对司马师兄弟来说,从礼法上来说没有任何威

(司马懿和张春华 剧照)

即便这六个庶子有什么想法,也很难实现,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不仅起点不如嫡子高,就连进步的速度也远远不如。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师被封为长平乡侯、卫将军,司马昭被封为为安西将军、持节,而那些庶子们还只是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之类的小官,威望和权势都差得太多。

退一步讲,司马懿死之前,虽然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朝政大权,但其实还远远没有达到完全掌握朝政的地步,那么他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就更没有这种威望,所以说,其实司马懿在一定程度上是给儿子们留下了一个棘手的烂摊子。

当时的形势复杂多变,诡谲多诈,即便是浸淫权术多年的老手来操盘,都是稍有不慎就万劫不复的局面,可谓风险与机遇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身没两把刷子,还真不敢伸手试一试。而司马懿的庶子们的威望更低,浸淫权力斗争的层次也不够,威望和才干都不支持他们给当权的司马师兄弟找麻烦。不仅不能找麻烦,还要千方百计地支持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保住司马师兄弟,才能保住他们自己的地位。

(司马懿父子)

司马师没有儿子,他的嗣子就是司马昭的亲儿子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当时还比较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司马家族的兄弟们之间还是很团结的,那么竞争就只会出现在嫡子们之间。而嫡三子司马干有精神病,那就只剩下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了。

为什么司马师和司马昭之间,没有发生争权的情况呢?除去当时的局势迫使两人必须联手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师的儿子,就是司马昭的儿子。

司马师的妻子是夏侯尚之女夏侯徽,一口气为她生了五个女儿,没有儿子。夏侯徽后来被司马师给毒死了,又娶了吴氏为继室,吴氏无出,后来被休,至于原因史料未提及,我猜测可能是因为没有生出儿子吧。之后,司马师又娶了第三任妻子羊徽瑜,是汉朝名臣蔡邕的外孙女,也没生下子女。但羊徽瑜家族地位很高,不能休妻,活得又比司马师还长,所以司马师就只有这三任妻子。

这个时候,司马师也死心了,看来自己是命中注定没有儿子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昭的正妻王元姬,一口气给司马昭生下了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小妾们合起来又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合计九个儿子。于是,没有儿子的司马兄弟们纷纷表示要“吃大户”,过继司马昭的儿子为自己的嗣子,承继香火。

司马师作为大哥,当然要先挑,于是司马昭的嫡次子司马攸就被过继给了司马师,成为司马师的次子。老六司马京也没有儿子,司马昭就将庶子司马机过继给他为嗣子,不过司马京太倒霉,司马机还没给他生下孙子就死了。

总之,司马师的嗣子,就是司马昭的亲生儿子,你说司马昭争个什么劲呢?早晚这一切还不都是他家的,更何况司马师的身体一直不好,还有眼疾,能活几年都不好说。

(羊徽瑜剧照)

司马昭对司马师十分钦佩,自知才能比不上大哥高平陵之变之前,司马懿将司马师和司马昭叫到跟前,将兵变计划告诉两人,结果司马昭紧张得整夜睡不着觉,而司马师则与往常无异。第二天早上,司马师阴养的三千死士齐聚司马门,就连司马懿都为之惊叹。依靠这三千死士,司马师坐镇洛阳,控制京都,保证了高平陵之变的成功。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司马师的政治才能和政治远见,应该在司马昭之上。

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执掌曹魏军政大权。第二年,司马师下令伐吴,让弟弟司马昭为都督,带军出征,结果被诸葛恪击败,导致司马昭的乡侯爵位被削。但很快,司马师就找了个小功,将司马昭的爵位恢复。不过,在一削一封之间,司马昭算是彻底领教了司马师的手段,不敢再有异心,只能乖乖听司马师的话。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了魏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个人权势达到了顶点。这个时候,司马师并没有亏待司马昭,不仅升他爵位为高都侯(县侯),而且还让他兼任中领军,镇守洛阳,兄弟两人共掌大权。

由于以上所说的三个原因,司马氏兄弟团结合作,亲密无间,没有给曹魏离间的机会。

后事发展果然如司马昭所料,他才是最后的赢家司马师死的时候,嗣子司马攸才十岁,当然没有能力继承他的大将军之位,所以只是继承了舞阳侯的爵位,这最早还是从司马懿那里继承来的。

司马师死在许昌,当时正在带兵出征,病重的时候司马昭前去探望,以致洛阳无人镇守。曹髦趁机要求司马昭留镇许昌,只让尚书傅嘏带军回京师。司马昭不听这一套,亲自带兵返回,要求小皇帝封他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将军政大权统统抓在了手里。

曹髦不甘心当傀儡,带人攻打司马昭的府邸,结果被司马昭豢养的死士成济所杀,这个手段,也是司马昭从哥哥司马师那里学来的,活学活用而已。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权势比司马师当权时威赫十倍,什么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那都是全套享受的,还拜为相国,封晋王,加九锡,为篡位做足了准备。

司马昭死的时候,他的嫡长子司马炎30岁,过继给司马师的司马攸20岁,两人都成年了。按道理说,司马昭应该将王位传给司马师的嗣子司马攸,但最终私心占了上风,将王位传给了司马炎。

最终,由司马炎完成了篡位的最后一步,建立晋朝。而司马攸在晋朝始终不被司马炎信任,受到排挤,最终忧愤而死。

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司马师和司马昭之间,最后的赢家是司马昭。

综上所述,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之所以能团结合作,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还很复杂,他们不合作就要被其他势力吃掉,这是客观因素。主观上,两人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且司马师的嗣子就是司马昭的亲儿子,可以说两人合二为一,共为一体,当然不会反目成仇了。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