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变清意味着生态环境好转吗,黄河变清后,地上悬河会消失吗

仅仅是黄河水变清,已经形成的地上河不会消失,并且当前的黄河水变清其实只是受拦河大坝的影响,产生了物理沉淀的假象,实际中上游黄河泥沙含量依然不低黄河变清意味着生态环境好转吗。

黄河变清意味着生态环境好转吗,黄河变清后,地上悬河会消失吗

另外,黄河流域近些年因为降水量减少,汇集到下游的河水中泥沙含量也相应减少,如果流域内来几场大型降雨,支流河道重新形成径流,那黄河水依然是浑浊一片。或许我们在黄河小浪底水库看到的河水比较清澈,那是因为这些含泥沙的水已经沉淀了好长时间,如果小浪底从底部清淤排沙,下游地上河还会重新形成。

黄河变清意味着生态环境好转吗,黄河变清后,地上悬河会消失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前如果想要将地上河完全消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掐断源头泥沙,从河套平原开始,包含整个黄土高原治理泥沙、植树造林,彻底稳固住水土流失,再将河南境内的地上河清淤,除此以外别无他法,但现实问题是黄土高原的植树造林很困难。

黄河变清意味着生态环境好转吗,黄河变清后,地上悬河会消失吗

当然,当前黄河很少会因为地上悬河而发生洪涝灾害,一个是流域内降雨普遍偏少,另一个是因为当前的河道很坚固,加上河道之上建设的水利设施,都可以阻挡洪水。只不过地上河有一个弊端,支流的水不再能流进去。

黄河变清意味着生态环境好转吗,黄河变清后,地上悬河会消失吗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黄河水变清,大部分情况超越了自然本身,成为一种象征。中国古代文献中对黄河清现象的描述,往往充满着附会、天人感应与政治导向色彩。

黄河变清意味着生态环境好转吗,黄河变清后,地上悬河会消失吗

黄河变清意味着生态环境好转吗,黄河变清后,地上悬河会消失吗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

黄河变清意味着生态环境好转吗,黄河变清后,地上悬河会消失吗

黄河变清意味着生态环境好转吗,黄河变清后,地上悬河会消失吗

由于泥沙壅塞,黄河往往以黄色面孔出现。经过近代的科学考察,准确地知道,5464公里长的黄河,只是1992公里长的中下游是浑水,占总长度一半以上的黄河上游,即从河源至河口镇这一段,水是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00年)

黄河变清意味着生态环境好转吗,黄河变清后,地上悬河会消失吗

黄河变清意味着生态环境好转吗,黄河变清后,地上悬河会消失吗

黄河中下流的水经常是浑浊的,且是人口聚居区,故而很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认为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一个原因是,中游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导致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高,招致下游多次改道,洪水肆虐。黄河泥沙问题由来已久,从周秦以来,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古人曰:“黄河清,圣人生” ,似乎预示着黄河永无澄清的可能。

黄河变清意味着生态环境好转吗,黄河变清后,地上悬河会消失吗

黄河变清意味着生态环境好转吗,黄河变清后,地上悬河会消失吗

其实,黄河上游源头清澈如镜,但流经兰州以下特别是经过黄土高原后,黄河含沙量陡增。黄河由清变浊是一个渐进的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春秋以前,黄河及其支流的输沙量很小,山陕一带的河水尚可直接饮用。自秦之后,传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甚至还有“千年难见黄河清”的说法。据一个报道称:

黄河变清意味着生态环境好转吗,黄河变清后,地上悬河会消失吗

黄河变清意味着生态环境好转吗,黄河变清后,地上悬河会消失吗

“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区相汇。可见黄河水之浑浊。

黄河变清意味着生态环境好转吗,黄河变清后,地上悬河会消失吗

据地质学史专家李鄂荣先生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河清”,有记载可查的便有43次,首见于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如从此时起算,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李鄂荣:《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说说黄河的“黄”》);

由于标准不同,而且有时候黄河并非“真清”了。又据王星光、彭勇研究,历史上共66次出现黄河清的现象。最早一次在东汉建武九年,平原出现河水清之兆(《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河部》),最近一次在民国二十四年元月二十四日,山西石楼地区“黄河河清”突见底(《申报》,1935年2月2日)。从科学态度看,黄河变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出现有着内在的规律。但在历史时期,把黄河由浊变清这一奇异现象作为祥瑞之兆的认识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即“黄河清,圣人生” ,以为这是一种祥瑞现象。另外一种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是“河当浊而反清,阴欲为阳” ,视黄河清为一种叛乱、不祥之征。

古代各朝均有一些地方官或宫中大臣借“黄河清”歌功颂德。明代永乐二年冬的“黄河清”,被大肆渲染,显然与朱棣是以臣下起兵夺得皇位,需要以此来证明他是“奉天承运”有关。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雍正四年时期,对“黄河清,圣人出”极尽渲染。当时的河南巡抚田文镜在上报皇帝的奏章中说:钦惟我皇上德备中和,功同参赞。天地位而万物育,悉本于大孝之敬修;四时行而百物生,已臻于无为之圣治。是以天不爱道而七政齐辉,地不爱宝而九河告瑞。既刷深数百尺而循轨东趋,复澄清千里而安澜一色… …臣考之典籍,黄河十(千)年一清 ,至圣之君以为大瑞,然从未有清至一千余里,久至一月如今日之独盛者也。通省臣民莫不欢呼,踊跃称颂。皇上朝乾夕惕,圣德格天,昭此大瑞,以垂亿万斯年之宏庥;遇此奇逢,幸生六道化成之盛世。因为雍正皇帝得位的合法性受到怀疑,同时他“于天人感应之际,信之甚笃”(《雍正起居注》)。于是欣然撰文《河清颂》二千余言,命河道总督田文镜立石记述之,并为一大批官员加官进阶。雍正帝将“黄河清”视做“天人感应之理” ,是其善政的报应。他说,“至于上年朱家口河水溃决,朕敕谕河臣悉心修筑,今于十二月十三日决口合龙,越三日即有河清之应,具见河神福国佑民功用著显,宜崇祀典以答神庥” 。

雍正皇帝命令地方建立了“御制黄河澄清碑”,刊刻其上,说是感谢河神,实是给自己表功。雍正皇帝认为自己善加治理河务,使得上天降兆。也就是说,在历史时期,黄河清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还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交织在一起。“黄河清”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与社会现象。一个内在动力是,由于黄河洪灾频繁,成为黄河流域人民的心腹之患,人们对黄河安澜清澈充满了向往。

黄河清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想象。“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罗贯中:《平山冷燕》第八回),成为古时中国人的梦想。这个圣人,当然不是普通人,也不是指孔夫子这样的学问家,只是那些君临天下的帝王才担当得起。几千年来,许多中国人总是希望出个明君,政治清明,能够带来“河清海宴”的太平盛世。

实际上,黄河清意味着泥沙的减少,除生态建设工程外,气候变化、水利工程、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导致黄河泥沙锐减的重要原因。近20多年来,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效卓著,正发生着由“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黄河清的局面当在不远。在各种社会因素影响下,黄河清更多是一种自然现象,而非与圣人或盛世有何内在关联。参考文献:王星光、彭勇:《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徐近之:《地方志中关于黄河清的记载》。左慧元:《黄河澄清的奇迹》。《大河“清流”》,《瞭望》2017年第39期。杨雪:《心系黄河清 胸怀黄土情》,《科技日报》。图片来自网络。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