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路遥的事迹,路遥《人生》最后一章,为什么要写“并非结局”

邹路遥的事迹,路遥《人生》最后一章,为什么要写“并非结局”

那时的路遥文思如泉涌邹路遥的事迹,夜以继日的只用了20多天,就将14万字的《人生》一蹴而就,非常完整的完成了。

邹路遥的事迹,路遥《人生》最后一章,为什么要写“并非结局”

《人生》最初的标题不是人生,而是《生活的乐章》。

邹路遥的事迹,路遥《人生》最后一章,为什么要写“并非结局”

路遥最先将《生活的乐章》的初稿寄给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资深编辑王维玲,王维玲看了之后,就给路遥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

邹路遥的事迹,路遥《人生》最后一章,为什么要写“并非结局”

而最重要的意见就在于小说的结尾上。

邹路遥的事迹,路遥《人生》最后一章,为什么要写“并非结局”

邹路遥的事迹,路遥《人生》最后一章,为什么要写“并非结局”

王维玲认为:初稿的结尾比较肤浅,就是高加林回到了村里,然后巧珍的妹妹巧玲就把民办教师的职位让给了高加林,并且对高加林好像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读完后,又让人产生瞎想,好像这是巧珍的安排一样,让自己的妹妹来弥补自己感情上的遗憾。

所以对于这个结尾,王维玲是不太满意的,他希望路遥能够再往深处挖掘一些,要让受到了教训的高加林能够有所认识,有所觉醒。

而路遥在受到王维玲的建议之后,认为很有道理,就大幅度的对小说进行了修改。

后来《人生》修改得非常成功,大家都很满意,于是很快就发表了。

但是路遥和王维玲一直都对《生活的乐章》不太满意,后来又想了一个标题是《你得到了什么?》也不甚满意。后来还是王维玲注意到小说中引用了柳青的《创业史》里的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于是他认为干脆就叫《人生》好了。

路遥接到王维玲的建议后,非常高兴,于是就正式将这部小说取名为《人生》了。

《人生》的结尾,是顺德爷爷对于高加林的教诲,让高加林好好重新活自己,而高加林现在也才24岁,远没有到人生的终点。

顺德爷爷说:只有咱们热爱劳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而今政策也对头了,生活也一天天往好处变,咱们农村以后的前程远大着呢,屈不了你这个娃。

这些话都是在预示着24岁的高加林此时的失败,只代表现在,不代表以后,所以这“并非结局”。

正如人生的紧要处往往有几处一样,这一处踏错了,还有以后呢……

至于其他朋友回答的是为了《人生》的下部埋下伏笔,其实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王维玲在《人生》获得空前的成功后,就经常鼓励路遥续写《人生》的下部。

但是由于《人生》的起点太高了,而且故事已经很完整了,所以续写下部非常的困难,路遥再三考虑之下,决定不再续写下部,而改为创作一部全新的长篇小说,而这部就是后来的《平凡的世界》。

邹路遥的事迹,路遥《人生》最后一章,为什么要写“并非结局”

路遥是一个传奇,他的《平凡的世界》更是一部奇书。

邹路遥的事迹,路遥《人生》最后一章,为什么要写“并非结局”

如果我们的后代想要了解公元1975年到1985年,我国社会的真实状况,那么无需查找那些不知是真是假的资料,只需要找到这部《平凡的世界》仔细研读就足够了。

邹路遥的事迹,路遥《人生》最后一章,为什么要写“并非结局”

我一直认为这部书最珍贵的地方,就在于路遥为了写这部书,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到各地去深入考察,每一个细节都是经得起推敲的,每一个段落都是心血的结晶。

邹路遥的事迹,路遥《人生》最后一章,为什么要写“并非结局”

当然除了真实,还有就是全书贯穿的那金子般闪光的人性。

我们亲爱的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就是这种人性最杰出的代表。

还有田润叶,田晓霞,贺秀莲,孙兰香,金秀等等人美心灵更美的女性。

《平凡的世界》还是一部很让人细读下来,能够找到自己影子的书。

无论你是学生,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官员等等,你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你会发现除了那种失去道德底线的人之外,所有的人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一是作为个体,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的去争取,二是作为社会人,还是会去照顾他人的一些利益。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这两种人写的酣畅淋漓,入木三分。

比如:孙玉亭,田福堂,王满银等等。

还有就是《平凡的世界》除了将亲情讲得很感人,将爱情讲得让人终身难忘,还把友情也提升到了一个无法割舍的境界。

我们都很羡慕孙少安与刘根民的同学情;孙少平与金波的兄弟情;孙兰香与金秀的姐妹情;田润叶与田润生的姐弟情。

路遥将这些感情的刻画得非常深刻,这也是我们都喜欢这部书的原因之一。

因为现实中不容易得到的,只有到虚幻的书中去感同身受。

只要说起《平凡的世界》总有太多的话说不完,今天暂时说到这里。

如果喜欢,可以关注我。

看书不断,答题不断。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