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鬼故事小说阅读,小时候农村,你听爷爷奶奶讲过哪些鬼故事?

下面这个事情是我姥姥讲给我听的,不是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姥姥讲了好多次,她活到一百岁,就经历过一件如此灵异的事民间鬼故事小说阅读。因为她只反复的讲这一个。

我姥姥的舅舅,我得称呼他为太舅姥爷,六十岁正常死亡。那时太舅姥姥还健在,太舅姥爷的尸体就停在家中。

过去有儿有女,无父无母的人,到了这个年纪死亡就属于是喜丧,需要停尸三日在家中,过了三日才能入殓下葬。太舅姥爷就是如此。

太舅姥爷死亡后,停尸两天了,寿材也做好了,就等着再过一天入殓了。

他家几个儿女包括侄子外甥等晚辈亲属轮流守夜。

太舅姥爷家三间房子,中间是厨房,俗称外屋地,东西屋有大火炕,是休息睡觉的。西屋睡着太舅姥姥和几个赶来奔丧的儿女和亲属。

太舅姥爷的尸体停在外屋地的一块木板上,身上穿着寿衣,脸上盖着黄纸。

太舅姥爷的一个女婿一个儿子还有几个侄子守夜。这几人坐在东屋的火炕上打牌消磨时间。

到了半夜,打牌的几个人就听到外屋地有窸窸窣窣的动静,他们侧头往外屋一看,老天爷,太舅姥爷在动。

过去的农村有人去世,停尸期间会给尸体系上绑脚带,就是用一条布带把两只脚绑在一起,等入殓的时候再用剪子剪断。

太舅姥爷此时的脚在动,一个死去两天的人呐!他似乎想要把绑脚带蹬掉把脚抽出来。

打牌的几个人吓的一个个跳窗户都跑了,为什么不走门呢,因为东北的农村靠近火坑就有一个窗户,再说了太舅姥爷还在外屋地地呢,走门得路过他身边,所以跳窗户方便。

只有太舅姥爷的一个女婿没走,因为他有哮喘病,俗称㗋吧。一激动一害怕就浑身无力,还上不来气,他跳窗户也跳不出去,就眼睁睁的靠着墙上㗋㗋的大喘气。

这个时候太舅姥爷把绑腿带也给蹬掉了,他也爬来了跑了。他那个㗋吧女婿才挣扎到西屋叫醒太舅姥姥等人,断断续续的告诉众人,死人跑了,死人跑了。

大家起来一看,果然死人不见了。等㗋吧平静一些后说出来全部经过。

但是大半夜的谁敢出去找啊,就紧闭门窗等到天亮吧。

天亮了,选了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拿着棒子绳子开始寻找,在河边的一棵大榆树下找到了太舅姥爷。

他坐在树下,眼睛直直的望着前方。有个小伙子壮着胆问他在这干啥,快回家吧。太舅姥爷回答说这里挺好,观景,他不回家。

这几个小伙子一个和太舅姥爷对话,其余的几个从后面扑过去,用绳子套住太舅姥爷,他拼命的挣扎,大家用棍子压着他,用绳子捆好了,把他抬了回家。

太舅姥爷复活了,除了神志不清之外,吃喝拉撒一切正常。他要么就一语不发,要么就说一些奇奇怪怪的话。

他说他飘呀飘,飘到一个地方,有男有女,还有饭店,有厨师炒菜啪啪的声音,还有人卖东西的叫卖声。

他正想到处看看,就有一个人拦住了他,把他带到一个屋子里。屋子里有张桌子,有两个人坐在桌后。他们一面问太舅姥爷的住址姓名一面翻看一本册子。然后对他说弄错了,你回去吧。然后太舅姥爷就醒了。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很清醒。

但也只是清醒一小会就开始胡言乱语起来,指指这个地方说这里全是火红的花,指指那个地方说那里全是小鬼。然后就抱着头蜷缩在一个角落嗷嗷叫唤,或者撞门意图逃跑。

我太舅姥姥只好把他关在东屋里,每天送吃的,隔三差五进去给打扫一下卫生,就这么锁着他。

我姥姥那时还是小孩子,因为好奇心,就带着同村的小伙伴遛进太舅姥爷的院子里趴着窗户偷窥,太舅姥爷看见小孩子很是兴奋,就喊着让她们进去,说自己喜欢小孩。

就这样,太舅姥爷又活了一年,还是在那一天,过世了,这次是真的过世了。

这个事情我姥姥反复的给我讲述了好多年。

谢邀。

我恰好就是写恐怖灵异小说的作者,如果问我是出于什么心理来写这些故事,我是比较清楚的。

1、对复杂人性的好奇。

人性是非常复杂而神秘的,恐怖灵异类小说,可以将人性的黑暗面赤裸裸的展露出来,掰开揉碎给读者看,让读者惊讶,竟然还有这样的人?!竟然比恶鬼还邪恶?!将人写成鬼,把鬼写成人,是这一行最常用的套路,总之一句话,教人向善吧。

2、幼年时期深受神秘文化影响。

我的家乡在中原地区,在这块广褒的沃土上,流传着很多人鬼狐精的传说,民间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神秘文化。在我小的时候,也经历了农村的各种驱邪仪式和各种真真假假的鬼怪传说,自己也亲眼目睹过一件发生在家人身上的灵异事件。因此,长大后,总是在这种文化里想探个究竟。

3、寻求刺激。

可能很多人觉得,写恐怖灵异小说的作者,一定是非常胆大的一群人,实际上不然。

我就有夜里写作,被自己的故事吓到过的经历。

人是喜欢恐怖这种感觉的,恐怖带来的微痛感,会让人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而且有瘾。

写恐怖小说的人会对这种感觉更上瘾一些。就像在外面没吃到什么好吃了,只好自己做了。

最后:其实恐惧是很吸引人的感觉,古代的《聊斋志异》就很受欢迎。这种感觉是自古有之的。

就像辣,酸甜苦辣,里面只有辣,不是味觉,而是味蕾被烧灼的痛感,就是这种痛感,让人着迷,让人上瘾。

以上。关注我,更多好故事,讲给你听。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