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晶棺图片,棺材的由来是什么,到底是哪里人先发明的

棺材的由来据说,很早以前人类的医疗水平极其低下,人们经常会把暂时昏迷的人当成“死人”埋葬,而埋葬后,又经常出现“死人复活”的事件黄河水晶棺图片。

黄河水晶棺图片,棺材的由来是什么,到底是哪里人先发明的

于是,人们为了防止有些假死的人被“冤埋”而死,这才发明了棺椁。当人死后,就会将死人放进棺椁,先观察几天,如果尸体没有“复活”,就代表这个人真的死了,便会填土掩埋。

黄河水晶棺图片,棺材的由来是什么,到底是哪里人先发明的

其实,这一现象和后来的习俗也非常接近。例如:人死入殓后,并不急着入土为安,而是会将棺材放在家中几天,时间有三七、有二七、也有一七,但一般至少都会停放3天。名为对亲人最后的祭祀,向亲人最后的道别,实则还有希望亲人“复活”的寓意。同时,后来还有“死者入棺,逝者安息”的说法。

黄河水晶棺图片,棺材的由来是什么,到底是哪里人先发明的

不过,这只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而史料中并没有相关记载。所以,关于棺材的真正由来,还需要在今后的史料研究和考古研究中探索其真相。

那么,棺材究竟是谁发明的?《后汉书》卷三十九:“《易》曰:‘古之葬者,衣之以薪,藏之中野,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造,自黄帝始。’”根据该史料记载,则说明棺材是黄帝轩辕发明的。但是,根据考古发现,其实棺材的出现比黄帝轩辕时代早了2000多年。

1952年,据考古发现,在西安的半坡遗址(公元前4800-前4300年),出现了最早的棺材。即:西安半坡M152号小孩墓,墓坑四壁有木板痕迹和盖板,被视为木棺的雏形。

同时,龙山文化遗址,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同样发现了木棺材。

所以,棺材应该不是黄帝轩辕(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发明的。至于是谁发明的,并没有史料记载。

不过,民间谚语:“生在苏州,住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却说明了中国最好的棺材出自柳州。

▲图坦卡门法老的金棺

至于传说,棺材的发明和庞涓、孙膑有关系,而且将“送膑”与“送殡”相关联,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并不可信。

那么,棺材有可能是西方人发明的吗?约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初步统一了尼罗河两岸的数十个奴隶小国,建立了古代埃及王国。当时,为了体现国王(也就是俗称的“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力和神的化身,有个叫伊姆荷太普的年轻人,为法老设计修建了巨大的陵墓,也就是后来的埃及金字塔,而金字塔中就放有数位法老的石棺。

例如: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二位法老胡尼胡夫(公元前2598 - 公元前2566),他的石棺就放于胡夫金字塔中。

也就是说,当时能出现石棺,而出现木棺材就不足为奇了。

▲工作人员将韩国前总统卢武铉的棺木送入火化装置

若以石棺的考古年代发现来看,古埃及法老的石棺年代,应该比西安半坡遗址的棺椁出现至少晚了1000多年。显然,棺材应该不是西方人发明的。

所以,目前从考古研究的资料显示和史料记载来看,棺材的明发依旧是个迷。

然而,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虽然东西方文化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东西方的棺材式样却是出奇的相似。真不知是相互学习的结果,还是人们对于逝者尊重的思想是一致,这才都根据人体的形状设计出了相似的棺材式样。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火葬已正在逐步取代棺材的土葬形式,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传承数千年的棺材文化也将退出人们的视线,并成为历史记忆,而棺材的由来和发明,或许也会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问题还是我来给大家聊聊吧,孝庄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1688.1.27),此后因为康熙大帝对孝庄太后葬地的难以取舍导致灵柩停放在清东陵陵区风水墙外的暂安奉殿达37年之久。这期间遗体当然是在棺椁里正常保存的,并没有采取所谓专门防腐的措施,因为清代皇家根本就没有追求遗体不腐的传统。

黄河水晶棺图片,棺材的由来是什么,到底是哪里人先发明的

黄河水晶棺图片,棺材的由来是什么,到底是哪里人先发明的

黄河水晶棺图片,棺材的由来是什么,到底是哪里人先发明的

黄河水晶棺图片,棺材的由来是什么,到底是哪里人先发明的

黄河水晶棺图片,棺材的由来是什么,到底是哪里人先发明的

清代顺治皇帝之后无论是皇帝、太后还是妃嫔死后,经过大殓遗体放入内棺后套上外椁,在棺椁上漆饰几十遍金漆(漆饰次数依地位而定),自此以后棺椁无论是暂安停放还是奉安地宫都不在打开。那为什么说清代皇家不追求遗体的不腐呢?原因如下:

清初满族有火葬的传统。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朝代,在没有进关的时候满族就已经采用火化的方式安葬遗体了。在康熙年间所著的《大清会典》里记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葬礼,里面提到在皇太极驾崩一周年的时候将梓宫火化,然后由皇后、公主等捡殓骨殖的情形。请看原文“是日,奉移梓宫升化,行练殓礼。皇后、公主等诣升化处举哀,恭行练殓”。不只是皇太极,包括顺治皇帝也是以火化的方式以骨灰入葬孝陵地宫的。还有1981年对清永陵地宫的考古也发现努尔哈赤的叔叔爱新觉罗·礼敦和爱新觉罗·塔察篇古也都是以骨灰的方式安葬地宫。

▲清永陵地宫骨灰罐

那为什么当时满族会有火葬的传统呢?其实这和当时满族人游牧、渔猎的生活方式相关,乾隆皇帝曾说过满人火葬这个问题,他说“本朝兆迹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徙靡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顾用火化以便随身奉持。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清代初期皇家甚至还在沿用入关前的火葬旧制,所以以后改用土葬之后也不会对尸体的防腐有什么特别要求。换句话说,火化都能接受,遗体正常腐败又有什么不可呢。

孝庄太后灵柩暂安时的种种安排只是正常做法与防腐无关。很多人都将祭拜时间、楠木棺椁以及地下暂安当做是为了遗体不腐胡乱关联起来,其实根本就没有关系。

⒈使用楠木棺椁是因为楠木耐腐、防虫、不容易变形的特性,所以很多皇宫里的家具、书柜等都用楠木制作,这和防止遗体腐败关系不大。

▲纯惠皇贵妃地宫(那拉皇后棺椁早已腐朽,只能将纯惠皇贵妃棺椁分开使用)

⒉祭拜时间在冬季竟被有些人也说成是为了防腐,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皇陵最重要的祭祀是“四时大祭”和周年祭,四时大祭包括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四个时间,孝庄太后是12月25日崩逝的,那么周年祭当然就在冬天啦,还有祭祀并不会打开地下暂安处,只是在大殿里祭祀牌位,所以祭拜时间在冬天是为了防腐这个说法实在荒唐。

▲孝庄太后昭西陵隆恩殿(暂安奉殿改建)

⒊孝庄太后灵柩暂安在地下这个说法还有待考证,史界对此也有争议,我们暂且不谈,就暂且相信是在地下奉安,这和防腐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史料清代皇帝棺椁暂安时有的在地下也有在地上的,而且棺椁从京城殡宫奉移到陵寝附近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少则几月多则几年,所以这和防止遗体不腐没有关系。

▲隆裕太后棺椁

综上所述,清代皇家因为早期还在实行火葬旧俗,是在康熙二十年之后才改为效仿汉族土葬的,所以对遗体的防腐并没有特殊要求,也未见史料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而孝庄太后停灵37年之久,期间也没有专门采取防腐措施。我觉得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清初的康熙皇帝对遗体的不腐有比较理性的认知,而且因为早期实行火化的风俗,使得皇家对遗体的不腐保存并没有那么在意,所以对孝庄太后灵柩里的遗体并没有采取防腐的措施,只是正常保存。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