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疑案正解,康熙皇帝的9个儿子争夺皇位,为何老三是最大的威胁

作者清宫疑案正解:金满楼

清宫疑案正解,康熙皇帝的9个儿子争夺皇位,为何老三是最大的威胁

在康熙的皇子里面,三阿哥胤祉一向以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形象而闻名。

清宫疑案正解,康熙皇帝的9个儿子争夺皇位,为何老三是最大的威胁

而且,在所有皇子里面,唯一继承康熙学术才能的,也只有三阿哥。别的不说,光由他负责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就是一项中国古代文化的大成就了。

清宫疑案正解,康熙皇帝的9个儿子争夺皇位,为何老三是最大的威胁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太子胤礽再度被废后,康熙对胤祉更加信任,父子关系也相当不错,康熙每年都会去胤祉的私家花园参观一次到两次,和胤祉的家人喝喝小酒,聊聊家常,共叙天伦之乐。

在当时,能请得动老爷子的,除三阿哥胤祉外,也只有四阿哥胤禛了。

事实上,也不能说三阿哥对皇储为由觊觎之心。

比如康熙末年的“孟光祖事件”,恐怕就是三阿哥派下去争取地方大员支持的。

作为胤祉府上的属人,孟光祖在下面活动了好几年,三阿哥说自己一点都不知道,恐怕也是说不过去的。

当然,三阿哥确实没有非常露骨的去争储,这点和老四其实有些接近。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但凡出头的,如大阿哥、八阿哥等,都被严厉打击。

以不争而争,恐怕是最有效的策略。

从这个角度上说,当时的储位如果说还有悬念的,就在老四、老十四,另外就是老三,也存在继位的可能。

老三的优势,如前面所说,一是学问好,二是人品好,三是年长。这三点足够构成夺储的优势和可能性。

这一点,恐怕老四也是不得不有所忌惮的吧。

然后,这一切在康熙驾崩时最终揭开了谜底——皇位的继承人是老四!

值得注意的是,在隆科多宣读遗诏后,首先向雍正叩首的,不是别人,正是老三!

作为当时最年长的阿哥(被圈禁的大阿哥和废太子不论),老三的表态无疑起到了带头作用,这也导致了其他阿哥包括八阿哥这些人也不得不向雍正叩头了!

当然,老三的表态只保住了一时的安全。由于他在康熙晚年也受到重用,雍正即位后对他还是有所防备。

譬如打击老三身边的人,还有在雍正元年四月,雍正送康熙的梓宫到遵化东陵后,也曾让允祉在景陵呆过一段时间,其目的大概也是让允祉远离京城,防范于未然罢。

之后,老三虽然没有受到什么直接的冲击,但也没有担任过什么重要的职务。

雍正六年,三阿哥因追索苏克济(大臣名)银两并咆哮朝廷之上,结果被降为郡王,两年后才恢复诚亲王爵。

但是,仅仅过了几个月,允祉又因为在老十三的葬礼上毫无哀戚之色而被革爵幽禁。

雍正十年,三阿哥去世,年五十六岁。乾隆二年,乾隆恢复了允祉诚亲王的爵位,其后世无发达之人。

光绪七年(1881)年初,慈禧忽患重病,久治不愈,卧床不起,朝政因此只能由慈安一人打理。

清宫疑案正解,康熙皇帝的9个儿子争夺皇位,为何老三是最大的威胁

三月初九日晨,慈安照例召见军机大臣,未见身体有何大碍,只是“两颊微赤”。然而次日早,东太后慈安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

清宫疑案正解,康熙皇帝的9个儿子争夺皇位,为何老三是最大的威胁

晚间即暴毙。

清宫疑案正解,康熙皇帝的9个儿子争夺皇位,为何老三是最大的威胁

噩耗一出,时任军机大臣的左宗棠顿足大声道:昨早对时,上边(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左宗棠的意思,慈安昨天看上去根本没病,怎么一个晚上加个白天,人就死了呢?

言下之意,慈安究竟是病死的,还是让人害死的?

加之深宫向来讳莫如深,于是关于慈安暴毙的种种猜测不胫而走。

先来看看清廷官方的说法。

《清德宗实录》记载:(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什么样的病势能如此之陡重呢?

《翁同龢日记》记载了慈安的脉案、药方以及发病过程: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有专家根据这一史料,加之慈安在二十六岁和三十三岁时有过两次轻度中风症状,从而断定慈安是中风或者脑溢血而死,诱因是繁重的朝政。

如果说《清德宗实录》有造假可能的话,翁同龢对慈安中风病史的几次记录应该没有造假的可能,因此可以基本认定,慈安的身体确实具有暴毙的潜在风险。

可与此同时,翁同龢在谈及慈安之死时却也说了这么一句话“呜呼奇哉”。

由此可见,即便认定慈安是死于中风、脑溢血这样的暴死之症,但依旧无法抹去众人内心的猜疑。

一切只因为深宫中的慈禧恰恰具有毒杀慈安的种种动机。

结合各种动机,于是也就有了民间的一系列说法。

根据《乐斋漫笔·崇陵传言录》以及《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咸丰帝临终前,曾秘留一份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

遗憾的是,不善权术的慈安将此事告知了慈禧,慈禧惧怕之余使计先感动慈安,后又诓骗慈安将遗诏烧毁了。

最终,慈禧给慈安送去了彻底封口的点心,慈安食用后中毒而亡。

可既然是秘留遗诏,民间怎能知晓呢?

理性地去看,其实不难发现这是民间野史的惯用手法,老百姓不关心严谨不严谨,只要扯眼球吊胃口,哪怕再荒谬,照样能绘声绘色的传播开来。

正因为如此,民间这才有了慈安撞破了慈禧在宫中苟且之事,拿密诏收拾不成,反倒被慈禧抢先毒杀的狗血演绎。

其实这是迎合了大众的一个心理,越深的地方,越想看到脏东西。

除了这种路子很野的狗血八卦,关于慈安之死还有另一类说法,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在这类说法中,好事之徒如严谨侦探一般甚是深刻地分析了慈禧种种的杀人动机:一、慈安因安德海被杀一事得罪了慈禧;二、两宫太后在共同拜谒咸丰陵寝时,因次序礼节问题发生过争吵,争吵让慈禧动了杀机;三、慈安和恭亲王是一体的,慈禧杀慈安为的之后好收拾恭亲王。

比起密诏,这些动机都是客观真实的,但对大权已经在握的慈禧来说,真的有必要因这些去除掉一个对自己并不构成实际威胁而且风雨同舟过的宫中姐妹吗?

况且还有一招不慎,身败名裂的风险?

或者只能这么说,现实生活中,老百姓几乎没有阴谋杀人的胆量和机会,因此想在他人身上看到。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