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进士题名碑录pdf,明朝时的南卷、北卷是怎么回事

洪武三十年二月明清进士题名碑录pdf,正值丁丑年会试,朱元璋以当世鸿儒、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官,主持此次科举抡才大典。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pdf,明朝时的南卷、北卷是怎么回事

会试考试结束,刘三吾等考官共选拔了51名举子中式,待三月初廷试后,这51名进士名次排定,以陈安、尹昌隆等为前三甲,是为“春榜”。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pdf,明朝时的南卷、北卷是怎么回事

可令人意外的是,“春榜”张榜不过五六天,就有会试落榜的举子到礼部鸣冤,状告主考刘三吾等徇私舞弊,偏袒南人。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pdf,明朝时的南卷、北卷是怎么回事

为何这么说呢?只因此次春榜上的新科进士无一例外全是南方人!

北方落第的举子本就有怨气,再看到无一北地举人上榜,登时都炸开了锅,纷纷声讨此次科举不公。金陵城大街上到处可见北地士子拦轿喊冤,京师首善之地科举舞弊的谣言四起,御史们闻风而动,将事情如实反映到朱元璋面前,要求彻查情弊。

不光北地举子们鸣冤,连朝中北方籍官员也纷纷鼓噪不平,事情闹得这么大,朱元璋自然要慎重对待,他命侍读张信等12人复查考卷,并要求将落榜的考卷中每人重新挑出十份评阅,以录取北方士子上榜。

可张信等人复查后上报朱元璋,称北地考生的试卷多文理不通,甚至还有犯禁忌的话存在,根本不能上榜,这次考试是公平的,应该维持原榜。

这样的结果并不能平息舆论,再次引起北地官绅哗然,都认为是复查的张信等人串通主考徇私,故意挑差的试卷评阅。

没办法,面对愈演愈烈的朝野舆论风暴,朱元璋大怒,不在复核,直接将主考和此次复审一干人等全数收监治罪。当年五月,主考刘三吾被冠上“蓝玉案”余党的帽子,本要处以极刑但朱元璋念其高龄免死,改发配西北充军,但其他人就没这么好运了,同考官白信蹈、复查的张信都被处死,而奉命参与复查的新科状元陈安也被车裂,其余榜上进士皆被除名。

六月,朱元璋亲自主持考试,重新选拔了61名进士,这次无一例外全是北方人,故和上次全是南方人的春榜并称“南北榜”,便是轰动一时的“南北榜案”。

史书上将此案定性为科考舞弊案,可事实上,当今史学界普遍认为这是朱元璋一手炮制的冤案。

首先主考刘三吾当世鸿儒,德高望重,犯不着自堕名声;再者“蓝玉案”才结案没多久,大明官场上下被杀得是血流成河,百官无不为之胆战心惊,考官和复核的官员这时候敢去捋虎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最重要是,元末中原战乱频繁,十室九空,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远不如南方富足、文教昌盛,整个洪武朝历届科举,南方人的占比往往超过七成以上,所以出现中第者全是南方人一点也不奇怪。

朱元璋之所以从快从重处理刘三吾等人,主要还是为了笼络北方士子的心,事实对错已经不重要了,国家的大局稳定才是根本。

虽然科举在洪武时代就出现了南北分取的先河,可并没有形成南北分榜的确切制度,在“南北榜案”次年,朱元璋驾崩,之后的建文、永乐两朝依旧是南北同取,南方人在科举录取的比例一度达到八成以上,北地士子很难从考试中出头。

洪熙元年,鉴于科考南北的巨大差异,大学士杨士奇建议南北分卷,“南卷取十之六,北卷取十之四”,得到仁宗皇帝的准可。

随后明廷又在南北分榜的基础,将全国划分为“南、北、中”三大区,并定下各省名额。宣德二年,南北分榜制度正式付诸实施,之后各省录取额虽有变动,可这项制度却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清末废除科举乃止。

根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的统计,有明一代共89科状元,而南方籍就高达75人,北方和中卷地区的士子仅有14人,这还是分榜之后的所有统计,若是不分榜恐怕状元尽是南人,也可以看出当时南北科举教育的差异有多大。

如果不分榜取士,哪还有北地士子生存的空间,只会严重损害北方士子科举的积极性,愈发拉大南北的文教不均衡的态势,造成更为严峻的文化分裂。

因此南北分榜的出现,是打破了以往天下共一榜的弊端,稳定了北方士人之心,为北部、中部的文教兴盛起到极大的促进,也体现了封建社会科举的取士的相对公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