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老人讲真实鬼故事 有声,小时候老人讲的鬼故事都是哪里听的

所谓鬼故事,一般取之于民间传说或者亲身经历加工而成,大都有迹可查,有规可循,并非杜撰,只不过在讲述过程中,增加了个人的主见和意识,故意制造了一些紧张氛围,使人听起来惊恐万分,毛骨悚然乡下老人讲真实鬼故事 有声。

我小时候听鬼故事最多是六指爷讲的,他是个阴阳先生,天天和妖魔鬼怪,魑魅魍魉打交道,耳闻目睹了一些奇闻异事,说起来是奇闻,听起来是故事。

记得有一次,六指爷听说石城岛有个女孩被水鬼上身,他便不请自到。

那是一个十岁左右小女孩,六指爷进门时,正对着自己的父亲,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一个劲嚷嚷"掐死你,你还我命。"

看见六指爷进门,也不害怕,指着他骂道"这有你什么事,多管闲事,没看我是讨债吗?"

六指爷见怪不怪,他看的出,这鬼理挺壮的,看来是这人欠这鬼的,就坐在炕边客气地说道:"他欠你命,你就掐死他好了,折腾一个孩子算什么本事?"

那小姑娘一听好象很生气骂道:"你这人怎么说话,你以为我不想啊,我每次往他身边就火星直蹦,要是能掐我早掐死他,还等今日?

六指爷一听知道这是鬼怕阳火,这男的阳火盛,鬼不敢上身,欺负小女孩年少体虚。

六指爷也懒得和他争吵,出门找人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屋子里是父子俩,小姑娘身体一直不好,老是得病,前几天突然让鬼上了身,天天在家里闹,喊着让大人偿命。

问其原因,原来一年前这一家从陆地坐客船返回石城岛,途中遭遇风浪客船颠覆,全船几十人跌入海底,当时浪高流急,男人第一时间救起女儿,而疏忽了妻子。

听说那天经过大家齐心合力共救起四十多人,不幸遇难仅三人,两个老人一个女人,那个女人就是他的妻子。

很多人都说他当时如果不去抢救别人,去救自己的女人,她或许就不会死,为此他一直很内疚,那场海难后,女儿受到惊吓,身体一直不好,前几天一个自称她母亲的鬼魂上了身,整天嚷着要掐死他,为她偿命,弄得他焦头烂额,坐立不安。

这种事叫六指爷知道了就不能不管,但毕竟这鬼沾着理,他也不好起道法,只好进屋去劝,没想到这死人好说话,活人不好商量,男人坚持认为命该如此,与他无关,他可不想担负一个见死不救的骂名,这么一说,那鬼不干了,开始折腾小姑娘,使劲抽风,让六指爷都看不下去,心中怀疑这女孩还是女鬼亲生的吗?

最后,六指爷发下狠话,如果女鬼继续纠缠不清,他就不客气了,小女孩这才安静下来。那天,六指爷在海边给女鬼做了道场,念往生咒,让她早日脱离苦海,化解了这段恩缘。

看了这个问题,马上想到了小时候奶奶的故事。

乡下老人讲真实鬼故事 有声,小时候老人讲的鬼故事都是哪里听的

我们那里老人说故事叫“拉话儿”。小时候,我们最大的乐趣就是晚上睡觉前,缠着买买“拉话儿”。

乡下老人讲真实鬼故事 有声,小时候老人讲的鬼故事都是哪里听的

乡下老人讲真实鬼故事 有声,小时候老人讲的鬼故事都是哪里听的

乡下老人讲真实鬼故事 有声,小时候老人讲的鬼故事都是哪里听的

从奶奶的故事里,我们知道了,汉朝,唐朝,明朝,朝代更替,社会进步,新旧不同。从奶奶的故事里,知道了秦琼买马,程咬金三板斧,王莽追刘秀,蝲蝲蛄为什么中间腰很细,孙悟空大闹天空,猪八戒背媳妇等耳熟能详的故事。从奶奶的故事里,我们知道了读书人能做秀才,能考进士,读书破万卷,才能光宗耀祖,衣锦还乡。

当然了拉话儿的最多的故事就是鬼神故事和神话传说。阎王,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往往都是故事里的主角。

那个时候,从奶奶的故事里,我们知道的阎王爷,都是扬善惩恶的法官,他处理和用刑的人都是一些做尽了坏事,或者不知道孝顺父母,不尊重老人,或者好吃懒做,偷摸成性的人。

玉皇大帝呢,他个王母娘娘一样,则是一个不让七仙女下凡,不让七仙女和董永幸福生活在一起,让这对有情人天地两分,只能每一年一度农历七月初七才能“鹊桥相会”,匆匆一面的神。

还有太上老君,黑白无常,水漫金山的老法海,美丽的白蛇,仗义的青蛇,还有专门捉鬼擒妖的道士等等。

这些“拉话儿”实际上就是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也是民间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从本质说,也是不是一种自媒体呢?)。

在过去,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农村妇女一般没有文化,识字不多。这种“拉话儿”口口相传方式,就是最普遍的文化传承渠道之一。

在这些故事里,惩恶扬善启蒙教育,朴实义气的做人道理,劳动致富的简单道理,往往都是故事的深刻主题。而鬼故事呢,一般都是社会真实生活的反映,跟《聊斋志异》一样,虽然说的是鬼神,反映的却是人间善恶,也是对封建社会鞭挞和批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这些故事里,我们潜移默化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知道了孝顺父母,勤劳本分,长幼有序,读书才能鱼跃龙门,邻里和睦好,家和万事兴,劳动最光荣,耕读传世家。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奶奶早已离开我们了。但是这些民间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却令我们终生受益,终生难忘,从来都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我们很怀念这些奶奶曾娓娓道来的故事。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