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齐桓公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春秋第一霸,生前何等威风,死后,在床上躺了67天,尸虫都出来了,每每读到《史记》中那一段,我都不愿意去想象那场景,画面真的是不忍直视。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前半生贤能而称霸齐襄公死后,公子小白在鲍叔牙和国、高二卿的帮助下,顺利继位,是为齐桓公。经鲍叔牙的劝谏,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图谋霸业,对内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南征北战,终于九合诸侯,在秦国和楚国还没有插足中原的时候,做了第一位霸主。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公元前651年夏天,葵丘会盟,周天子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这时候,齐国无比强盛,齐桓公有以管仲和隰朋为代表的“五杰”,齐桓公几乎就是个甩手掌柜。一门心思做他的酒色之徒,齐桓公有三位夫人,六位如夫人,别的妾室不计其数。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后半生昏庸而饿死周天子的承认让齐桓公开始骄纵起来,同年秋天,再次葵丘会盟,很多诸侯国已经开始对齐桓公不满意。而齐桓公也不怎么听取管仲的建议,有些一意孤行。

到了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齐桓公问管仲谁可以替代管仲的位置,他说出了三个人:易牙、开方、竖刀,都被管仲否定了,管仲认为这三个人都是谄媚小人,不可大用。

然而管仲死后,齐桓公还是重用了这三个人,齐国乌烟瘴气。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他的儿子们开始争权夺势,齐桓公没有嫡子,曾和管仲定下立公子昭为太子,然而到了晚年,又确定不下来,以至于其中的五个儿子争得不可开交,谁也顾不上照顾齐桓公。

他们将齐桓公隔离起来,任何人不得擅自面见齐桓公,而五人又没有心思照顾齐桓公,以至于齐桓公饿死,即使饿死了也没有让五个儿子停止争斗,反而让他们开始更疯狂的夺位之争,终于公子无诡取得胜利,成为齐侯。

而此时,齐桓公饿死在床上已经67天,《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蟲出于户。

传说他死的时候拿衣袖遮面,想必是无颜去另一个世界见管仲吧。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简单的说,姚广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可以“全终”的盖主功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全能”和尚。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在我国历史上,功臣其实是一个危险系数非常高的职业。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功勋越大,官职越高,脚下的刀尖就越是锋利。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想当年,商鞅凭一己之力将秦国送到了七雄之首的位置,而他自己则落了个“五马分尸”的下场。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那战神韩信号称“国士无双,功高为二”,还不是被长乐宫钟室里的宫女一顿乱锤打死。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就在姚广孝生活的大明朝,朱元璋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帝王心术玩到了极致,那一张张“免死铁券”比阎王爷的催命符来得还利落无比。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唯独姚广孝,左拥编纂《永乐大典》的文治,右抱“靖难首功”的武勋,却全须全尾地活到了84岁高龄,单单这一项就可以看做是“传奇”。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到底是什么技能让姚广孝不仅全身而退,而且还能成为全明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文臣?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下面,且看土鳖君盘一盘,那个善于下死棋的“黑衣宰相”。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壹丨出场,即惊雷大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六月,原本在燕王府中装疯卖傻的朱老四接到了大侄子要对自己动手的密报。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这场已经打了很长时间的牌局,终于进入了“梭哈”的时刻。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朱棣兴奋地从“病床”上跳起来,冒着瓢泼大雨对着庭院中的家将们慷慨激昂地发布了“清君侧”的声明,血流成河的“靖难之役”即将拉开帷幕。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就在朱老四悲愤填膺地准备悲歌燕市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将王府正堂的房瓦吹落了几片,差点砸到朱棣身上。

民间诡闻实录人物结局,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刚才还是唾沫横飞,自信心爆棚的朱老四如木鸡般呆立在讲台上。

他懵圈了,真的彻底蒙圈了。

他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去圆这个“不祥之兆”。

这是一个浑厚的男中音从身旁传了过来,“王爷,这是个大大的吉兆。您看那飞龙在天,才有风雨相随不是。至于那瓦片落地,也就是老天爷提醒您该把绿瓦换成黄瓦了。”

这句话对于朱棣来说,真的可比“天籁”,脸上的冰雪顿时消散。

他急忙回头,想看看是谁帮他圆回的这个场子?

原来是庆寿寺里的那个主持大和尚-道衍。

贰丨一个不是那么正经的和尚

姚广孝,本名天僖,元惠宗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的一个医学世家中。

在我国古代,医学世家往往都是书香门第,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教育。所以,姚广孝很小的时候便被送到私塾里开蒙,学习四书五经,准备将来要么考取功名,当大官,要么以后继承家业,当一个“赤脚医生”。

但是,就在元惠宗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14岁姚天僖在街上闲逛时,看到一个大和尚在一群人的簇拥之下招摇过市,认定了当和尚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于是立刻跑到苏州妙智庵剃发受戒,得了个“道衍”法号。

其实在天灾人祸不断的元朝末年,寺庙是一个可以吃饱饭的好去处。就在4年之前,还有个叫朱重八的17岁少年也走进了凤阳黄觉寺的山门,穿上了僧袍。

道衍毕竟是中医世家出身,从小接受了“岐黄之术”的耳濡目染。其实,他对“阴阳五行”的兴趣比对“阿弥陀佛”大了不少。

对道衍来说“和尚”只是混饭吃的职业,他要把自己发展成一个“杂家”。后来,道衍又拜了全真道宗师席应真为师,跟随他学习道家秘术。从此,道衍变成了“儒释道”三界通吃的全能和尚。

叁丨京城,黑衣卿相

无论谁写姚广孝都绕不开“袁珙看相”的传说。袁珙,洪武年间的吏部侍郎,著名的相术大师。当年二人在嵩山相遇,袁珙对道衍和尚说你 “性必弑杀,跟当年刘秉忠是一样的货色。”

刘秉忠,何许人也?那可是大元帝国的总设计师,能与那位老先生并肩,道衍开心得不要不要的,哈哈大笑着下山而去。

从此之后,道衍把刘秉忠当成了“灯塔”,循着老刘的轨迹设计自己的人生。

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老朱头回忆起自己在黄觉寺里的光景。他突发奇想,要给和尚们一条“升官发财”的康庄大道。于是让礼部组织和尚们考一场科举。当然,考试内容依然是《四书五经》。

道衍也参加了这场考试,但是名落孙山。如此看来,当时的寺庙里确实有卧龙凤雏之流。

洪武十五年(1382年),一代贤后马大脚因病去世。老朱头,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召集高僧,他准备把这些和尚送到各个藩国去,在全国各处为皇后祈福。

道衍被当时的禅宗宗师宗泐推荐到了南京,在一番考核之后,道衍被分配到北平城里的庆寿寺里当了主持。

御赐主持加身,奉旨入府祈福。这给道衍进出燕王府带来了不少便利。慢慢地老姚就得到了朱老四的充分信任,成为了府中的机要参谋。

《明史•姚广孝传》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极为幽秘,没读到“出入(燕王)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这句时,土鳖君脑海中浮现出燕王府的最深处,一盏孤灯下面有两人在窃窃私语的画面,竟然有点毛发倒竖的感觉。

当然在野史笔记中,对二人密谋的记载更加生动,什么“王上加个白帽子”,“王不出头谁做主”等类语言屡见不鲜。

其实,两个人到底在密谋什么?《明史》给出的答案是,道衍是在给焦虑症患者朱棣做心理按摩。

“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这段文字并不晦涩,土鳖君就不给大家翻译了)。

总而言之,明清的史学界一致认为,“靖难之役”正是由“要天道,不要民心”的道衍一手策划的,也是由他一手准备的。

战争准备时期,朱老四的任务相对简单,一是装疯卖傻,以换取练兵、打造兵器的时间;二是安定部下的心,许诺如成功坐上龙椅,大家将得到什么好处等等。

而道衍的任务则非常艰巨,一是要做好组织工作,为朱棣四处网罗能人奇才;二是要做好宣传工作,编了一首带有谶语味道的童谣,故意让人在南京城里教孩子们传唱。

“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

怎么样是不是有点当年“大楚兴,陈胜王!”的意思?

肆丨沙场,才是舞台

大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老四终于在那场大雨之后起兵南下。而他又把后方留守防御事宜交给了世子朱高炽和道衍。另外,道衍还要兼行靖难军总参谋长的职责,为前方战事运筹帷幄。

在当时大多数人的眼中,燕王以一藩之兵对抗大明王朝的一国将士,无非是以卵击石。随便几个将军带着几十万大军,就是用唾沫也能把靖难军淹死。

显然朱允炆和他身边的齐泰、黄子澄之流也是这么想的。

他们派出去的将军名叫李景隆,一个典型的“虎父犬子”,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将军。

如果单看履历,这位李将军的来头确实不小。他的老爹李文忠绝对是朱元璋麾下的排名前三的悍将,是位曾在塞北草原杀的蒙古人闻风丧胆,拿军功章拿到手软的主。小李年轻的时候,经常跟着老李在边境线上转悠,也曾耳濡目染些军事技能。老李死后,小李袭了曹国公爵位,混到了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的职位。

当然这些履历,在将军王爷朱棣面前都不够看的,朱老四根本不把李公爷放在眼里。

你打你的北平,我打我的大宁,我有道衍我怕谁?

果不其然,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连北京城的城门都没摸着一下,还被道衍趁月黑风高打了个防守反击。《明史》中记载,此战“内外合击,斩首无算”。

当然,造反是一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巨大工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因成本核算不周密,计划做得不周全而被绞杀的失败案例数不胜数。尤其是到了相持阶段,比拼的就是双方庙算和动员的能力。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靖难之役也进入了相持阶段,可谁也不曾想到,济南府的文官铁铉竟然成为靖难军面前难以逾越的屏障,围攻了3月有余,也没看到大明湖的影子。

道衍已经觉察到,1年多的征战已经让前方的将士们疲苦不堪,他建议暂时班师回北平,休整一下。但朱老四看到近在咫尺的东昌府,还是决定干一下子,结果折损了大将张玉。

此时,靖难军的士气就要低落到谷底了,深谙“气可鼓,不可泄”的道衍认为得将士们打一针鸡血了。

这次老姚玩的是“玄学”,在一番操作之后,道衍向大家展示了他的成果。他对着军中诸将说,刚才他起了一课,卦辞说的是“师行必克,但费两日”。此话一出,将士们慷慨激昂,嘁哩喀喳地就攻下了东昌府的水西寨,并由此打开了进城的通道。

现在来看,老姚弄的这个课辞真的是满满的“江相派”算命两头堵的味道。首先,我们即可以认为,老天爷言之凿凿地说“两天之内必能攻克东昌”。另外,“两日为昌,费就是费点时间的意思”,就算两天拿不下东昌,老姚还给自己留了条“靖难之役一定会胜利,不过就是在东昌费点时间”的后路。

建文三年(1401)底,道衍侦听到南军主力已经全部分兵各域,南京城已成了无兵把守的空城的情报之后。决定来个釜底抽薪的奇谋。

他跑到朱老四的军帐中,在南军的夹缝中找了一条经安徽渡江入南京的行军道路,并嘱咐朱棣说,“兵贵神速,关键是要跑的快,不要在乎一城一邑的得失,在南军回过神来之前,直取南京才是上策。”

果不其然,六个月之后的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永乐王朝就在南京故宫的一片火光中缓缓拉开大幕,这一年道衍已经68岁高龄。

伍丨武功之后,再玩文治朱老四坐上龙椅之后,先给了道衍一个佛教协会会长(僧录司左善世)的位子。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再对靖难功臣论功行赏时,又晋升为“太子少师”,并赐俗名“广孝”,准备让他还俗。

但此时,姚广孝的政治智慧表现了出来,他并没有答应朱老四蓄发的要求,依然住在佛寺之中,上朝的时候穿上官袍,下了朝立马换上僧袍。朱老四给他的豪宅、美女都被他原封不动地送了回去,赏赐的黄金、白银都赈济了家乡长洲的贫寒人家。

唯一没有辞去的是“太子少师”的职司,他将大部分的心血都用在了对太子朱高炽的辅佐和对太孙朱瞻基的教育上。

当时,朱老四非常地忙,不仅要往来于两京之间,还多次御驾亲征。只要他出差在外,必然会留下姚广孝辅佐太子监国。

除了为老朱家教育好接班人之外,姚广孝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编书,与解缙一起主持编辑那本号称“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

可以说,这两本书熬干姚广孝最后的心血。永乐十六年(公元1419年),《明太祖实录》完成前夕,在奏请朱老四赦免了朱允炆的主录僧溥洽之后,姚广孝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在庆寿寺端坐而终,享年84岁。

为了深切地哀悼这位在自己身边陪伴了38年的亲密战友,悼念这位“知是非,知进退”的奇僧大德,朱棣罢朝两日,为其举行国葬,并追封为“上柱国、荣国公”。

朱高炽登基之后,又以“定大难,成大功”的名义追封姚广孝为“少师”,配享太庙,给了自己的老师前所未有的殊荣。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用文字带您领略中华之美。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