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自称去过2749年,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会仰天长叹

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男子自称去过2749年,同一个人所思考的问题是有很大不同的,李鸿章也不例外。

男子自称去过2749年,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会仰天长叹

年轻时,李鸿章用心读书,意在考取功名;

男子自称去过2749年,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会仰天长叹

中年时,李鸿章平定起义,意在升官进爵;

男子自称去过2749年,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会仰天长叹

老年时,李鸿章处心积虑,真正希望自己能够为国立功、为民谋福。

男子自称去过2749年,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会仰天长叹

晚清的半壁江山,李鸿章老年时期,主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对于自己人生的总结与反思,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后。

男子自称去过2749年,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会仰天长叹

签订《马关条约》后,李鸿章投置闲散

男子自称去过2749年,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会仰天长叹

在日本哄吓诈骗之下,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男子自称去过2749年,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会仰天长叹

条约的签订,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浪,反对与日议和的百姓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男子自称去过2749年,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会仰天长叹

回想签约过程,李鸿章感觉彻头彻尾就是奇耻大辱,李鸿章发下毒誓:余生再也不跨上日本领土一步。

男子自称去过2749年,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会仰天长叹

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举行庆典,李鸿章将海军军费挪作庆典费用;

男子自称去过2749年,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会仰天长叹

《马关条约》赔款日本2亿两白银。

全国上上下下、各界民众都把怒火指向李鸿章,李鸿章成为十足的清政府替罪鬼。

签完《马关条约》后,回到国内,清政府解除了李鸿章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

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长达25年,说撤职就撤职,李鸿章立即无权无职。

想到李鸿章为了大清王朝兢兢业业几十年,就这样闲居家中,慈禧太后觉得有点过意不去。

慈禧太后希望李鸿章能够做点事情,以解除心中的烦闷。恰好这时候,俄国送来请帖。

祝贺沙皇加冕,带着棺材访欧

1896年春天,俄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邀请清政府派使臣参加。

因为不久之前,沙俄牵头联合三国,成功阻止了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清政府对沙俄感激不尽。

慈禧太后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安排李鸿章作为头等专使,代表清政府前往俄国,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

李鸿章欧洲之行就从俄国开始,接下来将要访问英法荷比德等欧洲国家。

这一年李鸿章已经是73岁高龄,当时人到七十古来稀。

担心自己访问途中发生不测,李鸿章命人用金丝楠木打造了一口棺材,派人抬着,跟随自己出访欧洲。

访问了俄英法荷比等国家后,1896年6月,李鸿章到达了德国。

德国是这次访问的最后一站,也是李鸿章最期待、打算最用心考察的一站。

德国所见所闻,李鸿章惊讶不已

德军司令官亲自等候在火车站,迎接李鸿章。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亲自接见了李鸿章,李鸿章十分感动。

德国外交官陪同李鸿章参观了德国很多地方、很多厂房以及医院。

民众生活

当时的德国已经开始使用电灯照明。

在民众家中,李鸿章看见了吊在屋顶的电灯。夜晚,德国民众家中亮如白昼。

李鸿章在民众家中看见有线电话,并现场与德皇威廉二世进行了通话。

城市交通

德国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贯通了铁轨与火车,远距离交通非常便捷。

医疗科技

令李鸿章感到万分神奇的事情是,德国医生能用X射线机器拍摄照片,钻进人体骨头缝隙中的子弹,都能够看得比较清楚。

钢铁生产

参观德国钢铁制造厂的时候,远远望去,大片大片钢板从机器中被推出来、一根一根钢管从机器中被吐出来,李鸿章惊讶不已。

军工制造

在德国兵工厂,李鸿章亲眼目睹了坚硬的钢铁被制造成优良的武器。

成品仓库里,大炮排列得整整齐齐,令人望而生畏。

威武军队

德国在两处向李鸿章展示了德国军队。

一处在火车站,迎接李鸿章的德国军队站立在道路两旁;另一处是德国皇宫前面的广场上,德皇威廉二世陪同李鸿章检阅仪仗队。

李鸿章所看见的德国军队威武壮观、队列整齐划一、步伐高度一致,士兵手中的武器锃明瓦亮,钢枪前端的尖刀闪着寒光。

从国家领导人的角度看,这样的军队,令人十分羡慕。

李鸿章到德国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拜访“铁血宰相”俾斯麦。

会见俾斯麦,心生感慨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经评价说: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德国人赞扬过李鸿章是“东方俾斯麦”。

对于这两点称赞,李鸿章记得很牢,所以,到了德国,他一定要拜访真正的俾斯麦。

与德国俾斯麦相见的时候,双方重点交流了两个方面内容。

第一个方面:

李鸿章问俾斯麦:如果有一个人,他的君王无论什么都听别人的,朝廷的中枢要员都来挟持这个君王,这个人当如之何?

俾斯麦良久曰:

与妇人孺子共事,无如何矣。很显然,李鸿章问题中指的君王就是光绪皇帝。

俾斯麦思考之后回答,与妇女以及懦弱的人共事,是不会有作为的。

俾斯麦的话语中充满铁血风味,与他的“铁血宰相”形象完全吻合。

第二个方面:

李鸿章当面请教俾斯麦:何以强国?

俾斯麦告诉他:

以练兵为基础,兵贵在精而不在多,五万足矣。听了俾斯麦对两个问题的回答,李鸿章感慨良多,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很多值得反省。

接受德国赠礼,带上一尊大炮回国

与俾斯麦交谈后,李鸿章觉得俾斯麦十分友善、十分真诚,于是,开口提出一个要求:能否赠送一尊克虏伯大炮给清朝?

这个要求正合俾斯麦心意,因为德国希望中国认可克虏伯大炮,希望中国从德国购买克虏伯大炮。

带上德国赠送的一尊克虏伯大炮,李鸿章回国了。

看到国内现状,李鸿章仰天长叹

德国的方方面面都给李鸿章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回到国内,看看眼前的现实,李鸿章仰天长叹。

一叹:20多年的民用工业收效微乎其微

从1873年兴办“轮船招商局”开始,23年时间内李鸿章创办了一系列民用工业企业,可是,中国的民众生活几乎没有改善。

老百姓晚上仍然点油灯;

运输物品仍然以畜力、人力为主,农村独轮车还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

纸质信件仍然是中国百姓最主要的通信方式;

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可以看见的工厂实在太少。

与德国相比,中国落后实在太多。

李鸿章一叹:中国百姓生活何时能够获得改善?!

二叹:30多年的军用工业毁于一场战争

从1865年开始,李鸿章主持了一系列军事工业的建设,制造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建设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培养了一批优秀军官,如邓世昌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虽有英勇战斗,但是,最终败局十分惨淡。

黄海海战从9月17日12点50分打响,至下午5点半结束。

短短4个多小时,李鸿章苦心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的自强成果,几乎全部灰飞烟灭。

威海卫之战,日军对清朝海军斩草除根。

李鸿章将剩余的海军4个营、步兵40个营、骑兵8个营、水雷兵2个营,以及148颗水雷和26艘舰艇,全部部署在威海卫军港重要位置。

1895年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攻占了威海卫海军基地,将北洋舰队彻底摧毁。

小小日本竟然能够将庞大的清朝打得体无完肤。

李鸿章十分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二叹:30年的军事建设彻底消失,清朝还用什么守卫国门?!

三叹:已经73,想要挽回以前的损失,真是难上加难!

回想自己走过的历程,几十年来,呕心沥血、夜以继日,为的就是改善百姓生活,提高国防力量。

事实上,创建新式学堂、兴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所有的努力,既没有改善百姓生活,也没有固守国门。

仅仅经过一次战争,所有的成果全部化为灰烬。

李鸿章心酸难过,免不了仰天长叹。

自己亲自签订的《马关条约》赔得倾国荡产,余生只能看着条约兴叹。

德国俾斯麦不但没有对外赔款,还能让德国强大无敌。

李鸿章心有不甘,渴望挽回自己签订《马关条约》造成的损失。

可是,自己已经73岁,更要命的是现在已经无职无权,凭什么去挣回损失呢?

欲哭无泪、求天不应的李鸿章只能仰天长叹!

李鸿章三叹:想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苍生做点贡献,实在太难!

李鸿章仰天长叹之后不久,清政府再次重用李鸿章。这是机会呢?还是厄运呢?

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吐血而死

八国联军的进攻,迫使清政府又想起来李鸿章。

1900年6月,清廷再次任命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是清朝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

慈禧特别发了一道诏令:“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吸取了甲午战争之后的教训,李鸿章乘轮船到达上海,以身体不适为理由,拖延时间,驻足观望。

李鸿章以前车为鉴,不想再次成为替罪羊。

逃亡途中的慈禧太后不停催促李鸿章,尽快北上与八国联军交涉。

《马关条约》的耻辱还没有洗雪,又要拟定新的卖国条约,李鸿章心结难解,终于大病加身,咳血不止。

为了国家,带着病体的李鸿章,强忍着身心两个方面的疼痛,再次与洋人艰难谈判。

即使睡到病床上,李鸿章还在绞尽脑汁,指挥手下官员与八国联军讨价还价,将赔款从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千万两白银。

摆脱不掉“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咬紧牙关、强忍泪水签订了《辛丑条约》。

签完条约,回到家中,李鸿章大口大块吐血。

带着自责、愧疚、遗恨,李鸿章离开了人间,享年78岁。

慈禧太后用“再造玄黄之人”给李鸿章盖棺定论。

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仰天长叹!

李鸿章一叹:禅精竭虑发展民用工业20多年,最后收效微乎其微!

李鸿章二叹:呕心沥血打造军用工业30多年,一场战争将所有成果化为灰烬!

李鸿章三叹:想要为国立功、为民造福,实在是难上加难!

(图片选自网络)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