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973年发现秦始皇,为什么秦始皇陵会被选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名录》是这样评价的为什么1973年发现秦始皇:

为什么1973年发现秦始皇,为什么秦始皇陵会被选入“世界遗产名录”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墓,其规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内涵之丰富,为历代帝王陵墓之冠。根据考古工作发现,秦陵的陵基为近覆斗方形,夯土筑成,陵基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围绕封土堆,在地面上还筑有两重南北向长方形城垣,内城和外城的四面均有城门,城的四角还筑有角楼。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它是秦始皇陵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已发现了三个坑,基本呈"品"字形排列,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兵马俑坑均为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坑内埋藏有陶质兵马俑7000余件,木质战车100余辆。秦兵马俑皆仿真人、真马制成。其中,武士俑高约1.8米,面目各异,从服饰、甲胃和排列位置可以区分出它们的不同身份,出土武器多为经过铬处理的青铜制品,至今仍锋利如新。

秦始皇帝陵是迄今为止在我们国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虽然经过多年的艰苦工作,但是秦始皇陵园的神秘面纱并未完全揭开,对其认识仍然若明若暗,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经过钻探和试掘,在56.25平方公里的陵园保护区范围内已详细钻探的部分仅占陵园总面积的1/10。陵园核心部分的面积约为2.135万平方米,对其地下埋藏情况比较清楚的部分,也只占核心区的1/3。

在陵域内已发现的600多座陪葬坑和各种墓葬,以及数百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基址,这些遗址大部分还没有正式发掘。同样,秦始皇陵的每一次发现都会引起震动,每一处发掘都牵动人们的思绪。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大概只有秦始皇陵才具有这样令人期待的永久魅力。

秦始皇的陵墓规模宏大,因种种原因到现在还没有被发掘,今后大概也不会发掘,为什么?因为没有发掘的必要。

为什么1973年发现秦始皇,为什么秦始皇陵会被选入“世界遗产名录”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不发掘陵墓,我们如何去通过地下文物来了解秦朝历史呢?答案是,在不破坏秦陵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探查出秦陵结构和文物。

为什么1973年发现秦始皇,为什么秦始皇陵会被选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墓一直没有被盗掘的原因中国文化有厚葬的习俗,视死如视生。人活着的时候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死后也要一样。于是人死后入土,一般都要陪葬许多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尤其是富贵人家,更会穿着珠光宝气入殓。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陪葬品更是数量众多,价值连城。这么多的宝贝随着死者入土,当然会引起盗墓贼的觊觎,因此,中国古代的墓葬基本上九成以上都会被盗。

为什么1973年发现秦始皇,为什么秦始皇陵会被选入“世界遗产名录”

七十年代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完整,历经两千年没有被盗过,堪称奇迹。但是,该墓在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盗洞向下延伸,一直到接近墓室只有几十厘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可以说,马王堆汉墓没有被盗是非常侥幸的。

为什么1973年发现秦始皇,为什么秦始皇陵会被选入“世界遗产名录”

正因为如此,古人为了防止墓地被盗,往往绞尽了脑汁。如许多统治者设置了许多疑塚,让盗墓者难以知道真正的墓地在哪里;另外一些统治者则安排了许多人来守墓,一代一代的守下去。

为什么1973年发现秦始皇,为什么秦始皇陵会被选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陪葬品数量繁多,当然也会是盗墓者非常想盗的陵墓。历史上,众多的外族入侵过长安,也有数次农民起义军占领过关中,但经历了那么多的乱世,秦陵至今未被盗,地宫宫墙也没有破坏痕迹。现在我们的想象力暂时限制了我们对原因的探究,要知道,历史上占领长安的起义军,如黄巢的军队,至少有数十万,完全有可能将秦陵的封土给搬走,挖掘出地宫。有这个能力而没有实现,那也许就是动机的问题了,即他们并不想挖开秦陵。

为什么1973年发现秦始皇,为什么秦始皇陵会被选入“世界遗产名录”

而对于普通单打独斗的盗墓者,盗取秦陵宝贝的风险就太大了,因为秦陵采取了很多方法来防止盗墓:

为什么1973年发现秦始皇,为什么秦始皇陵会被选入“世界遗产名录”

填埋了流沙层设置了暗弩地宫中放置了大量的水银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其实经过实地考察后,发现过秦陵的两个盗洞,分别在陵西北和陵东侧,盗洞直径90厘米左右,深9米,均远远未能触及陵墓中心(相差250米),似乎说明了盗墓者并不踊跃,并在盗墓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浅尝辄止。

为什么1973年发现秦始皇,为什么秦始皇陵会被选入“世界遗产名录”

国家为何不组织发掘秦陵?现在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也发展非常迅速,各项文化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这一个世纪以来,相继产生了众多可喜的考古发现,可是为何一直不对秦陵进行发掘呢?这是由于秦始皇陵的特殊性决定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为什么1973年发现秦始皇,为什么秦始皇陵会被选入“世界遗产名录”

对待帝王陵墓,历朝历代向来不会发掘。古代封建王朝的皇帝都会在没死的时候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他们不希望自己的陵墓被盗,当然也不会去故意发掘前朝皇帝的陵墓。在中国皇朝的正统理念当中,发掘前朝皇帝陵墓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民国时期孙殿英盗东陵一事引起了轰动,虽然慈禧在中国民间名声非常不好,但盗陵这一事件仍然让孙殿英千夫所指,遭受万人唾骂。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仍然本着尊重封建朝代皇帝的态度,对皇帝的陵墓采取了不予发掘的原则。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如对十三陵中的定陵进行了发掘,但发掘过程中也尽最大的努力保护文物。虽然如此,由于技术还达不到要求,许多出土文物都因时间流逝而有所损毁,教训极大。秦陵规模巨大,对发掘要求非常高。秦陵呈覆斗状,现高度为51米,底边周长约1700米,光是土方开挖就是一个天量的数字。另外发掘过程中也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员共同在场操作,协调组织要求极高。从目前已发掘的兵马俑陪葬坑的情况来看,其规模就可想而知了。兵马俑的发掘本身也带来了很多遗憾,如兵马俑自身所带的颜色永远的消失了。因此,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时候进行发掘,是会留下很多遗憾的。秦陵充满了神秘性,其地下结构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地下文物的品种、数量等均还没有清晰的掌握。贸然进行发掘,必定会对秦陵形成巨大的损坏,这是我们民族所不能承受的。因此,宁愿暂时不发掘,也不要造成千古遗恨。秦陵中暗藏着许多致命的机关,建成2000多年来仍未被盗就足以说明。因此,在搞清楚这些机关之前,轻率的发掘,无疑将考古人员置于危险的境地。为什么我主张不发掘秦陵?秦陵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具有无限的诱惑,相信中国的许多学者也希望某一天在条件成熟时能够发掘秦陵,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肯定会有许多惊世大发现。

但我想说,我们通过秦陵来了解历史的目的是肯定会实现的,但不必发掘秦陵。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拥有足够的技术来探查秦陵结构、探知地下文物分布,甚至了解文物详细情况的条件一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具备,也许比想象还来得早。

我国曾经在21世纪初开展了中国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重大成果:在距今5000年前,我国已进入文明阶段,出现了国家,进入“古国时代”。据此发现,我国的历史教科书也将修改。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果的原因在于,过去,考古只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人类文化学者在做的事情。而通过国家力量,这个探源工程汇集了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参与,弄清楚了许多悬而未决的疑案,也从新的角度设立了许多课题并纷纷攻破,从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同样的道理,今后科技的革命,也会给考古学带来重大突破。

比如针对秦陵的情况,可以使用纳米机器人,它可以利用自己微小的体积进入到土层,探究陵墓的分层结构,各层的厚度、土质情况,查明地宫的组成、文物的分布,甚至地下水银、重金属的分布情况。

接着可以钻探出一个探洞,输送机器人进入地宫,对地宫的各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现在的科技已经可以让科学家在地球上操控月球表面,甚至火星表面的机器人,为什么不能够操控地面以下的机器人呢。这样的话,人类根本就没必要进入地下,一样可以清楚了解地宫的情况。况且,机器人不会汞中毒,可以对机器人进行相应的设计,使其拥有化学、物理数据的采集能力,高清摄影摄像能力。地面上的人们则能够通过发回的数据来分析文物,如丝织品的材料、编织方法,青铜器的物质组分、艺术风格,让机器人展开地宫中的书简,就可以看到秦朝的诸多制度记载,甚至发现失传已久的古代书籍。而这些文物,通通留在原处,不用见到天日,也就不会受到损坏。

十年前的我们,是绝想不到今天的我们居然都不用带钱包了,一部手机全部搞定。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大胆的想象未来科技对考古的巨大推动作用呢。秦始皇对中国的大一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后人的我们,还是保留我们对他历史功绩的尊重,让他在地下长久的安息吧。秦陵发掘,当慎之又慎。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