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与北京城,历史上刘伯温帮助朱棣修建北京紫禁城了吗

靖难之役后,永乐元年(1403),礼部尚书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刘伯温与北京城。明成祖朱棣于是大力擢升北平的地位,先以北平为北平府,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而朱棣开始筹划迁都北京是在永乐四年(1406),历经14年的工程施工,先后建起紫禁城、太庙、太社稷、五府六部衙门、钟鼓楼等各类主要建筑,永乐十八年(1420),皇宫和北平城最后竣工,朱棣遂于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迁都北京。

刘伯温与北京城,历史上刘伯温帮助朱棣修建北京紫禁城了吗

北京紫禁城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规模稍大,据《明太宗实录》记载:

刘伯温与北京城,历史上刘伯温帮助朱棣修建北京紫禁城了吗

(北京故宫)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明故宫 ,而高敞壮丽过之。

刘伯温与北京城,历史上刘伯温帮助朱棣修建北京紫禁城了吗

我们再看刘伯温,他去世于1375年5月16日,这一年,朱棣还只有15岁,要知道,朱棣是在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燕京北平,刘伯温还在世的时候,朱棣还是生活在朱元璋身边的尚未就藩的年轻皇子。

从时间看,刘伯温自然不可能帮助朱棣修建北京紫禁城,他帮助朱棣修建燕王王府也不可能,这不是因为避免朱元璋等的猜忌,是压根儿挨不上,完全没有交集。

(刘伯温画像)

(朱棣剧照)

因此,刘伯温巧建紫禁城、紫禁城的风水布局和刘伯温有关等等,都是民间传说。

当然,换一个思路也可以找到一些关系。

前面说过,北京紫禁城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而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下令修建宫城,曾经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选址在钟山的“龙头”前建造皇宫,从这个意义上,北京紫禁城借鉴了刘伯温的部分思路,也算他间接参与了建造吧。

谢邀。题主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子渊之前旅居北京时也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客观地说,关于北京城墙西北角为什么会缺,历来说法不一,至今也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答案。目前主流的观点有三种,且听子渊为君道来。

刘伯温与北京城,历史上刘伯温帮助朱棣修建北京紫禁城了吗

在封建时代,为体现皇帝的至高无上,无论是皇帝所穿的衣服,还是皇帝所坐的椅子,从出行到居住之所,都格外讲究。紫禁城作为天子起居的皇城,自然也是气派非凡。可是关于紫禁城,有一件事却至今都没有弄明白,北京内城按理说应该是四四方方的,然而西北端却缺了一个角,城墙到这里变成了东北-西南走向。

刘伯温与北京城,历史上刘伯温帮助朱棣修建北京紫禁城了吗

刘伯温与北京城,历史上刘伯温帮助朱棣修建北京紫禁城了吗

▲故宫掠影

刘伯温与北京城,历史上刘伯温帮助朱棣修建北京紫禁城了吗

关于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后世史家也莫衷一是,目前主流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说法,相传是来自于上天的指示。明成祖朱棣修缮北京城时,指派刘伯温和姚广孝二人来设计紫禁城图样。二人正在商讨,面前却突然出现了哪吒的身影。两人吓得手上的笔都没有拿稳,哪吒开口道:“两位不必害怕,我乃是受上天之命,下凡告诉你们如何修建都城的,你们只需按我给的图纸进行临摹即可。”

刘伯温与北京城,历史上刘伯温帮助朱棣修建北京紫禁城了吗

▲姚广孝画像

于是二人接过哪吒手里的图纸,临摹复制。正当姚广孝就要大功告成之时,突然刮起了一阵风,把哪吒的衣襟吹起,正好盖住了北京城的西北角。姚广孝根本不敢打扰哪吒,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画,最后的结果就是北京城没有西北角。因为朱棣下令按照图纸建造,所以东城按照刘伯温所绘的建造,西城则按照姚广孝所绘的建造,因为姚广孝的图上没有西北角,所以建造的时候紫禁城也没了西北角。

▲明代北京城地图

不用想,第一种说法乃是民间传言,不能信以为真的。而且从卫星捕捉拍摄的北京城卫星图像来看,北京城的西北角曾有修建城墙的痕迹,后来才不见踪影的。因此有人提出了第二种解释——曾经的紫禁城西北角,恰好位于一条地层断裂带上。明清时期此地多发地震,每次地震时城墙都要倒塌,于是倒了建、建了倒,最后皇帝派人查勘究竟,才发现原来是这地方地基不牢,怎么建都无济于事,只要地震一来,还是会继续倒塌。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这种情况,皇帝索性把西北角的城墙往回缩一段,避开这个地震带,果然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城墙倒塌过,只是西北角也自此缺了一块。

▲明清时期积水潭码头复原场景

第三种观点,则是从军事角度加以解释的。明朝修建北京城时,为便于军事防守,放弃了易攻难守的北部地区,在原城墙南边五里地处新建了一段城墙。新城墙为了避开西北边的积水潭,便沿着水岸与积水潭东边相接,形成了一个斜角模样,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缺了一角的样子。由于现在积水潭的面积较之明清时已缩小了很多,所以才导致后世忽视了这一地理因素。

▲明成祖朱棣迁都场景蜡像

尽管这三种说法都没有得到过最终确定,而关于内城缺失一角的猜测也在不断流传,其中还不乏有一些迷信说法,但我们相信,终有一日历史终将告诉我们真相,一切也都会水落石出。

参考资料:

《明史》《万历野获编》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