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四大迷案是哪四个,投名状中的三个老头在实际中是清朝的哪三位大臣

从兄弟结义来看是马新贻清朝四大迷案是哪四个,从打下苏州、南京来看是曾国藩。 所以最后庞青云的死,表面是姜午阳,背后那一枪,太后、魁字营、太平军都有可能。 投名状中的庞青云有点类似将曾国藩结合了马新贻的部份,像曾国藩的部份包含治军甚严,有违法乱纪者常就地正法,而庞青云斩自己同山寨的手下便有这个味道在;另外曾国藩尝就地处死太平军降将李秀成,因为畏惧其为诈降,庞青云也是为决后患杀了苏州城降兵四千人;此外在许多价值观上,庞青云为成大事不拘小节的见解也与曾国藩有些类似。 投名状并未对谁是谁非加以任何评断,三人各有各的信念与坚持,形象也各不相同,相同的是三人都是有情有义铁铮铮的汉子,庞青云杀赵二虎,为成大事万不得已;姜午阳刺庞青云,报兄之仇无可奈何。虽然有那麼一段莲生与庞赵两人的插曲,无非是一种大时代的无奈和凸显姜对投名状的信念。

雍正遇剌应该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说的是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为了报仇,潜入皇宫刺杀了雍正,并割下了雍正的头颅,为祖父报了仇;还有人说雍正的棺材已经被打开了,只有尸身,而没有头频,证实了雍正确实是遇剌身亡的。实际上这些流传并没有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雍正的地宫的确曾被发掘,但因种种原因,最后地宫并没有打开,所以也就不存在证实棺材里只有尸身,没有头颅一事了。人们只所以传说雍正遇剌身亡的,可能还是存在以明朝政权为正统,和对清政府统治抵触的心理下,对产生仇恨的一种发泄。

清朝四大迷案是哪四个,投名状中的三个老头在实际中是清朝的哪三位大臣

为什么很多人认同雍正是遇剌身亡的呢?这与雍正死的非常突然也有关系。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二日夜晚,本来身体非常健康的雍正突然发病,经太医抢救无效,于当晚驾崩,雍正的突然去世,必然会引起朝野的猜测,就象雍正继位时一样,流言四起。其实说雍正遇剌也没有其他依据,传说是吕四娘独自混进戒备森严的宫廷大内,剌死了雍正,这很难令人相信,再没有其他证据能够佐证。

清朝四大迷案是哪四个,投名状中的三个老头在实际中是清朝的哪三位大臣

根据清朝相关史料记载,雍正是因病而死,但是又没有具体详细的记载,这不免引起了人们的猜疑;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雍正是死于丹药中毒,据分析,这种可能的确很大,因为有记载,雍正很早就对道家丹药非常感兴趣,雍正还曾让各省督抚秘密的帮他推荐懂医药的道家。雍正还给紫阳真人重修了道院,并且还在宫中养有道士,他还曾把一个叫娄近垣的道士封为妙应真人,可以看出雍正非常推崇道家的养生方法,雍正经常喜欢吃一种叫“既济丹”的道家丹药,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就专门在圆明圆为雍正炼丹,雍正还曾经将既济丹赏赐给心腹大臣,像鄂尔泰、田文镜等大臣都收到过这种赏赐。说雍正可能死于丹药中毒,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雍正去世的第二天,乾隆就下令将道士张太虚等人逐出了圆明圆,如果雍正不是死于丹药中毒,乾隆的此举又颇令人费解了,雍正刚死,新皇刚刚登基,朝中应该是非常混乱,等着乾隆处理的事有很多,他第一件事却是去处理道士,只能更令人怀疑雍正的死可能与道士有关了。

清朝四大迷案是哪四个,投名状中的三个老头在实际中是清朝的哪三位大臣

但是,就这,也不能说雍正的死就绝对是丹药中毒,因为这也仅限于推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雍正也有可能是死于一种疾病,比如脑血管或心脏病一类的疾病,发病和死亡也很快,在那个时候的医疗技术下,可能根本不知道犯的是什么病,甚至连给皇帝看病的太医,也应该无法解释雍正死亡的原因。

清朝留存下来的刑事案件的卷宗有N多,几乎所有清朝时期的重大案件都保留了下来,我们平常所了解的清朝刑事大案的原始资料都来自于清朝的国家档案。

清朝四大迷案是哪四个,投名状中的三个老头在实际中是清朝的哪三位大臣

譬如著名的清朝四大奇案:杨月楼案、太原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张文祥刺马案,案件的原始资料就大部分来源于清朝的国家档案和一些当时的民间小道消息和报道。(刺马案剧照,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

清朝四大迷案是哪四个,投名状中的三个老头在实际中是清朝的哪三位大臣

清朝的档案保存在哪里?说到清朝刑事案件的卷宗保留就不得不说一说清朝累计的的档案都跑到哪里去了。

清朝四大迷案是哪四个,投名状中的三个老头在实际中是清朝的哪三位大臣

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由来和清朝档案的保存(1000多万件(册))。

清朝四大迷案是哪四个,投名状中的三个老头在实际中是清朝的哪三位大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1980年4月从故宫博物院中独立出来,单独成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各个方面的档案,其中以清朝的国家档案为最多,共计保留了清朝的档案1000多万件。目前已知清朝的档案留存有2000多万件,其中第一历史档案馆占据了半壁江山。

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朝档案保存最早的到1607年,最晚的到1931年,也即是溥仪皇帝到东北就任伪满洲国皇帝截止,清朝灭亡之后,档案还记载了溥仪的一些具体活动。(早期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外景图)

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朝档案(40多万件)。

1949年,国民党撤退台湾之前,将故宫的一大批当时认为最有价值的精品档案204箱运往台湾,总计40多万件各种档案,现在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收藏档案(31多万件)。

这一部分档案是1935年自北京运到昆明等地保管,原因是日本侵略中国华北地区日益加剧,有31万多件。抗日战争结束后没有运回北京,而是运到了南京等地保存。

1949年,这一批档案运到台湾,归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保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外景图)

四、各级地方收藏的清朝档案。

在一些省级地方的档案馆也保存了不少地方上的档案,但总归是少量的。

五、流失的清朝档案。

清朝的档案流失非常严重,很多有文物价值的档案被清朝的官员私自拿走了不少,也有因为战乱而损毁的,这一部分约占总数的一小半,约有800-900多万件。

这些档案有一部分流失到国外的文物部门,进行收藏;也有很多散落在国内外的私人手中收藏。

清朝的刑事大案的卷宗绝大部分收藏在第一历史档案馆。(建设中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发展沿革。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朝的档案分为三大组成部分:第一是1607年,清军入关之前形成的档案;第二是清军入关之后形成的档案;第三是1912-1931年形成的档案。

清朝的档案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所有清政府的职能部门都有档案:

内阁、军机处、责任内阁、弼德院、资政院、会议政务处、宪政编查馆以及宫中各处等;中央各部院衙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外务部、学部、农工商部、民政部、巡警部、邮传部、理藩部、乐部、都察院、大理院、翰林院、清理财政处、税务处、督办盐政处、会考府、大清银行、修订法律馆、国史馆、方略馆、京城善后协巡总局、禁烟总局、国子监、钦天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军事机构,包括太仆寺、八旗都统衙门、步军统领衙门、管理前锋护军等营事务大臣处、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总理练兵处、京城巡防处、京防营务处、近畿陆军各镇督练公所、禁卫军训练处、军咨府等;掌管皇族和宫廷事务的机构,包括宗人府、内务府、銮仪卫、侍卫处、尚虞备用处等;地方机构,包括山东巡抚衙门、黑龙江将军衙门、宁古塔副都统衙门、阿拉楚喀副都统衙门、珲春副都统衙门、长芦盐运使司、顺天府、京师高等审判厅、检察厅、北洋督练处等;个人及王府,包括溥仪、端方、赵尔巽、醇亲王府等。(清代档案,百科)

涉及刑事案件的卷宗大都保存在刑部、巡警部等部门的存档。

清朝的档案在清朝灭亡之后保管职责仍然不十分清晰,到1925年之后清晰起来,如下: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下设古物馆(古代器物)和图书馆(古今图书);图书馆下设图书部和文献部,文献部主要保存的就是明清时期的档案,明朝档案只保存了3000多件(很大一部分是被清朝历代的官员监守自盗了,成为私人物品),清朝档案1000多万件。

1927年6月,文献部改为掌故部;1928年10月,改掌故部为文献馆。中华民国对明清时期的档案还是非常重视的。

1951年,文献馆改为档案馆,称故宫档案馆;1955年,改称第一历史档案馆;1959年,第一历史档案馆并入中央档案馆,称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1969年,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划归故宫博物院,称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

1980年4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独立,一直到今天;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南京。

如果寻找清朝刑事案件的卷宗,主要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的刑部清朝档案;其次是各地保存的清朝档案,这些刑事案件的卷宗应该有不少!这些档案一般不对外开放查阅。另外,在《清史稿》等著述中也有重大案件的相关记载。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