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妈妈和爸爸是谁,孕育孙悟空的那块石头,真身究竟是谁

《西游记》书里写的很明白:“山上有一仙石孙悟空的妈妈和爸爸是谁,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

孙悟空的妈妈和爸爸是谁,孕育孙悟空的那块石头,真身究竟是谁

而下文又接着说:“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日秀,地精月华,感之及久,遂有灵通之意。”

孙悟空的妈妈和爸爸是谁,孕育孙悟空的那块石头,真身究竟是谁

这句话,正是解释上一句话,“石头”是从开天辟地那会儿就存在的,不是民间传说女娲补天剩下的神石,也不是谁刻意留在那儿的,而是本身就存在的一块石头。

只不过地理位置好,那地方每天都能接收到来自天地间的“灵气”,时间久了就孕育出“仙胎”。

但凡神话故事里成精的妖怪,不都是这么来的么?

可能原本是哪里的一颗树,正好周围灵气充盈,时间长了幻化成精,再加上一些机缘,指不定那天就修够了年岁,羽化飞仙。

孙悟空也大致如此。

而下文又继续讲到:孙悟空见到菩提祖师之后,菩提老祖问他父母是谁?悟空答无父无母,菩提再问:“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

孙悟空答:“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

这一段话,悟空交代的很明白,他出生的时候,旁边没人,只有自己,然而他既然能记得“花果山上有一仙石”,那就说明他在石头里发育的时候,是有意识和记忆的。

从石头里生出之后,孙悟空已经相当于成年的妖精,所以他在处于“石中意识”的阶段,就清晰的明白,自己只是一块仙石里的胎。

而这块石头的来历,用他的话说,也非人或神力所致,只是自然形成。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

石头,原本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不过夺了天地造化,变成了一块能吸收日月精华的灵石。

吸收灵气的时间一久,自然孕育出孙悟空,整个过程,跟其他神话小说里的桥段差不许多,大致相同。

谢谢。

所有看过《西游记》的人,一定都有一个疑问。孙悟空的授业师傅——“须菩提祖师”,文中也叫“菩提祖师”,也简称“祖师”,他到底是哪路神仙?到底是和尚还是道士?为什么后来再没出现过?

孙悟空的妈妈和爸爸是谁,孕育孙悟空的那块石头,真身究竟是谁

孙悟空的妈妈和爸爸是谁,孕育孙悟空的那块石头,真身究竟是谁

孙悟空的师傅,可以说是全书最神秘的人物。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

孙悟空的妈妈和爸爸是谁,孕育孙悟空的那块石头,真身究竟是谁

作为神仙,无论是哪吒、托塔天王、二十八宿、太上老君,还是观音、普贤、五百罗汉,我们都能在别的小说、演义、故事中见到,但唯独这位“须菩提祖师”,在别的什么书里都再没有提到过,只在《西游记》里有,还这么大本领。

孙悟空的妈妈和爸爸是谁,孕育孙悟空的那块石头,真身究竟是谁

文中祖师登坛开讲时,“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孙悟空的妈妈和爸爸是谁,孕育孙悟空的那块石头,真身究竟是谁

“‘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

孙悟空的妈妈和爸爸是谁,孕育孙悟空的那块石头,真身究竟是谁

这三百六十傍门中,书中提到的有:

“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

“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

“静”字门中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动”字门中“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孙悟空在菩提祖师处只待了二十年,前七年还只是“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

显然孙悟空只学了九牛一毛,就能“大闹天宫”,西行路上“斩妖除魔”,而且能预知孙悟空一定会惹出是非,故要求孙悟空保密,绝不能提起自己。

这位“须菩提祖师”的法力之高,可见一斑。

很多人都在论证谁是菩提祖师。

电视剧中菩提祖师是以一个道家仙人的身份出现。其实小说原文并没有描写菩提祖师的着装,到底是僧是道。

之所以穿道家服装,因孙悟空路遇樵夫,樵夫唱到祖师“静坐讲《黄庭》”,《黄庭》是道家经典。虽没说菩提祖师的着装,但写了他座前童子,是“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显然童子是道童的打扮。

但他的名字,书中提到他是“须菩提”,“菩提”是佛教用语。我们很容易想到佛教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

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大弟子是神秀,是大家公认的弘忍大师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老去,要在弟子中寻找继承人,所以他就让徒弟们都做一首偈子,也就是有禅意的诗。

大弟子神秀就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说,我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要通过“持续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强调后天修行的作用,属于“渐修”说。看到这个偈子的时候,其他弟子都说好,只有弘忍大师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也就是后来的六祖惠能禅师听到了,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

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偈子,惠能自己不会写字,就拜托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就是广为流传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说,神秀还有明镜台,还需要常打扫,以免染上尘埃,而自己的心,什么都没有,连落尘埃的地都没有。他这个偈子带有禅宗所强调的“顿悟”的理念,比神秀的又高了一级。

弘忍大师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惠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惠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惠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这时只有惠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成为六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惠能,让惠能连夜逃走。

都是三更传道,都是头上打了三下就走,都是成道后就赶走了弟子。

《西游记》的作者,肯定知道这个故事,显然也借鉴了这个故事,但要说“须菩提祖师”的原型就是五祖弘忍大师,也还不是。

作者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借鉴弘忍大师和六祖慧能的故事桥段。

那“须菩提祖师”到底是谁呢?属于哪路神仙呢?

答案是,这个神仙就是——你自己。

其实,“须菩提祖师”是一个不见任何经典的,是《西游记》作者凭空杜撰出来的想象人物。

我们先来看《西游记》产生的时代,当时的中国上至内阁首辅,下至普通士子,哪怕是带兵的武将,都信仰一种思想,那就是王阳明的“心学”。

其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更是影响到了今天,曾国藩、梁启超、伊藤博文、东乡平八郎、稻盛和夫等都信仰他的学说。蒋介石更是将台湾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

《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把“心学”故事化的作品。

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是通过唐僧一行的形象尤其是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佛化的心学,宣扬佛教的“明心见性”、“自度成佛”,即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人性完美的追求。

我们仔细看“须菩提祖师”所住的洞府,叫做“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灵台”不是灵山,而是类似“镜台”是指人的“心”;“方寸”有成语叫“方寸已乱”,也是指人的“心”;而“斜月三星”,把弯弯的月亮放倒,就是一个“卧钩”,再加三个“星星”是什么字呢?是一个“心”字。

所以说,“菩提者,心也。”也就是心的代表。

像第56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开篇,诗曰:

灵台无物谓之清,寂寂全无一念生。猿马牢收休放荡,精神谨慎莫峥嵘。除六贼,悟三乘,万缘都罢自分明。色邪永灭超真界,坐享西方极乐城。

“须菩提祖师”就是“心”的最高境界。

作为弟子的孙悟空,他就是普通人“心”的具体形象化的产物,第一回就把孙悟空的诞生,就叫做“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孙悟空的本领来自“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其实就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修行。一切本领、神通,都源于自己的内心。

全书三个部分,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西天取经成正果,实际上暗喻一个人的“放心,定心、修心”的全过程。

书中还不时让孙悟空像唐僧宣传“明心见性”的主张。

如第24回唐僧问孙悟空何时到西天雷音,悟空答道:“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第85回,悟空还用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提醒唐僧道:“在心头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顿时唐僧明了:“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所以,真正的““须菩提祖师””就是每个人,“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就在每个人自己的心里面。人的“内心”才是真正无穷力量的源泉。

第6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李天王二太子木叉,南海观音大徒弟惠岸”助父亲托塔天王李靖捉拿孙悟空,与孙悟空大战,木叉的兵器也是“铁棒”。

小说原文:

好太子,双手轮着铁棍,束一束绣衣,跳出辕门,高叫:“那个是齐天大圣?”大圣挺如意棒,应声道:“老孙便是。你是甚人,辄敢问我?”木叉道:“吾乃李天王第二太子木叉,今在观音菩萨宝座前为徒弟护教,法名惠岸是也。”大圣道:“你不在南海修行,却来此见我做甚?”木叉道:“我蒙师父差来打探军情,见你这般猖獗,特来擒你!”大圣道:“你敢说那等大话!且休走!吃老孙这一棒!”木叉全然不惧,使铁棒劈手相迎。他两个立那半山中,辕门外,这场好斗——

……

这大圣与惠岸战经五六十合,惠岸臂膊酸麻,不能迎敌,虚幌一幌,败阵而走。大圣也收了猴兵,安扎在洞门之外。

木叉是观音大弟子,这是佛门势力第一次和孙悟空交手,“五六十合”,就被孙悟空打败了。

而第49回《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八戒与沙僧拜问道:“这鱼儿怎生有那等手段。”菩萨道:“他本是我莲花池里养大的金鱼,每日浮头听经,修成手段。那一柄九瓣铜锤,乃是一枝未开的菡萏,被他运炼成兵。不知是那一日,海潮泛涨,走到此间。我今早扶栏看花,却不见这厮出拜,掐指巡纹,算着他在此成精,害你师父,故此未及梳妆,运神功,织个竹篮儿擒他。”

孙悟空只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修行十几年,就能大闹天宫。

一个莲花池里的金鱼,“每日浮头听经”,用“一枝未开的菡萏”,就能让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都拿他不住,最后还得请观音亲自前来捉拿。

可见无论是佛是道的修为,还是在“内心”,正如唐僧所说:“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作者正要告诉你们,其实没有什么“菩提祖师”,有的只是你们自己。

正像那个时代“阳明心学”所说的“满街皆是圣人”。

当“良知”被发现时,普通人就能成了圣人。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王剑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