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将出天子,隆中究竟属于南阳郡还是属于襄阳郡有什么历史依据

述而不作南阳将出天子,由我来梳理下古人的记载,并总结下最近网上争论的几个热点吧。

南阳将出天子,隆中究竟属于南阳郡还是属于襄阳郡有什么历史依据

南阳将出天子,隆中究竟属于南阳郡还是属于襄阳郡有什么历史依据

南阳将出天子,隆中究竟属于南阳郡还是属于襄阳郡有什么历史依据

南阳将出天子,隆中究竟属于南阳郡还是属于襄阳郡有什么历史依据

南阳将出天子,隆中究竟属于南阳郡还是属于襄阳郡有什么历史依据

首先讲个概念:述而不作,我将古人的观点做一个综述,我也认可这些观点。这里不需要我们用现代思维,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研究,搞历史翻案。

南阳将出天子,隆中究竟属于南阳郡还是属于襄阳郡有什么历史依据

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正史部记载躬耕地在哪里所谓正史?有人产生过争议。那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正史部为准,应该够权威了。

南阳将出天子,隆中究竟属于南阳郡还是属于襄阳郡有什么历史依据

《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同卷: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晋书》卷八十二 列传第五十二,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其风期俊迈如此。

南阳将出天子,隆中究竟属于南阳郡还是属于襄阳郡有什么历史依据

南阳将出天子,隆中究竟属于南阳郡还是属于襄阳郡有什么历史依据

《晋书》称襄阳西有隆中,有卧龙之吟,且称习氏风期俊迈如此,直接认可习氏写的内容是对的。与裴松注注三国志相呼应,基本上可以认可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就是躬耕地。

而宛县卧龙岗的记载则无。唯一可以用的只有躬耕南阳四字,具体在南阳哪里,需要自己思辩。

强调一下,这是文渊阁四库全书正史部的内容,妥妥的正史。(不是我认为正史一定可信,而是争论中有人要求只看正史)

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地理部有什么样的记载《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

《元和郡县志》卷第二十一:万山,一名汉皋山,在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

这是历史地理书籍中最经典的两部,与正史部相结合,可以看的很明白,沔南隆中是三顾地,就是躬耕地。

此外还有《荆州图幅》、《南雍州记》等地理书籍有过一些点滴记载,与上述著作呼应。学术界看到此处,已经可以定论了。

台湾版历史地图集上的隆中、南阳、义阳的位置,只是其界线不太分明。

三:汉江以北为南阳郡是怎么回事?这样的记载确实有,如:

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卷三: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自汉以南为南郡。《元和郡县志·山南道二》: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今邓州南阳县是也。汉以南为南郡,今荆州是也。《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

但这都是秦代的设置。至东汉末年,已经有三百多年了,东汉末年的汉江已经不是南郡和南阳郡的界线了。总不能拿秦朝的行政辖区来否定东汉的县级管辖权吧。

东汉的南阳郡能管辖原因如下:

第一:《元和郡县志》的记载,万山是南阳郡和南郡的分界线。

第二:南阳的朋友说东汉末年,襄阳管辖樊城,同时认为曹操把樊城划归襄阳县了。南阳的朋友一边要求襄阳管辖沔北樊城,一边反对邓县管辖沔南隆中,明显的是双重标准。

第三:根据王先福《襄阳地区汉代南阳郡属县治所初考》,指出山都县城在太平店镇乔岗村。

根据《水经注》卷二十八的记载,山都县沔南有和城,沔北有固城。两者对比,则从乔岗到茨河一带就是山都县固城、和城一带,这里和中庐县的西山一带南北相邻,南阳郡管辖沔南,且与南郡南北相邻,是有考古证据的。

四:资治通鉴里讲的襄阳隆中是怎么回事?《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

从司马光的记载来看,诸葛亮在襄阳,与朋友交流学习,并最终等到三顾茅庐。本身也无诸葛亮与宛县关系的任何记载。

那襄阳隆中和南阳邓县隆中是什么关系呢。

南宋历史学家胡三省在注解通鉴时,对此有注释:

初,琅邪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亮從父玄,為豫章太守,將亮之官。會漢朝以朱皓代玄,玄與亮往依劉表。漢晉春秋曰: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按東坡詩萬山西北古隆中也。故其萬山詩云:「回頭望西北,隱隱龜背起;傳云古隆中,萬樹桑柘美。」〕

胡三省认为通鉴中的襄阳隆中,就是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邓县隆中。资治通鉴有用后代地理记载前代历史的现象,而且胡三省还考证了,苏东坡万山诗里讲到的隆中,就是诸葛亮的家。这是宋代的权威学术观点,而根本没有相反的记载。

五:号曰 有作假的意思么?随便找一个词典查查,也知道号曰与真假无关。

从军事类的记载来看, 部队行军打仗,号称多少万,这个数字确实水份大。

但地理类记载来看,号曰则有较多案例都与真假无关。如

《汉书》地理志上记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水经注》卷三十九有五个号曰,分别是:号曰龙渊,号曰横流溪,号曰大萧、小萧,号曰齐王城,号曰宫亭庙。这些号曰与真假都无关系。

六: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候,义阳郡管辖邓县么?答案是否定的。

查《晋书地理志校注》,邓县在太康元年划归邓县,即公元280年。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候,一般认为在公元227年,诸葛亮去世的时间是公元234年。所以邓县划归义阳郡与诸葛亮无关。

那公元222年,发生了什么事?按历史记载,魏文帝曾经设立义阳郡,不久即撤销,其设立义阳郡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222年。

所以谣言是故意把义阳郡设立时间和邓县划归义阳郡的时间搞混淆了,造谣者估计也没想到,邓县划归义阳郡的时间居然记载的这么明确。

撤销之后,义阳郡再次设立是在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且只管辖四个县,后来逐步扩大。

依据如下图

七:困于南阳是困于宛城么?历代注史大家有没有对躬耕南阳和困于南阳做出注解?依据在胡三省注通鉴卷七十一。困于南阳,指曹操攻穰之战。

胡三省为什么这样解释呢?因为困于坚城之下,是古人理解的困。

某些要解释,曹操死了儿子,死了大将,那就是困,这是不懂文言文,相当然的理解,不可取。

截图如下:

《胡三省注通鉴》卷七十,对躬耕南阳有注解为"事見六十五卷漢獻帝建安十二年。"

而建安十二年的内容,即本文第四条的内容,全文讲的都是诸葛亮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邓县隆中,游学、交友,以及刘备三顾。这就是对躬耕南阳最权威的注解,压根没有提到宛县什么事。

八:有人说东汉末年襄阳管辖樊城,依据在哪里确实有人说东汉末年襄阳管辖樊城,理由是《三国志》卷四:夏五月,吴将朱然等围襄阳之樊城。根据襄阳之樊城这四个字,认为襄阳管辖樊城。

这种解释,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错误,暂且不论。

假如东汉末年,襄阳管辖樊城,那说明东汉末年,汉江已经不是南郡和南阳郡的界线了。配合第三条和第六条的记载,结论应该很明确了。秦代的汉江界线,与东汉末年的行政辖区无关。

九:除了南阳郡治(宛县)以外的各县,不得单独称南阳,这是哪里的规定确实有这个规定,这是一位21世纪的网友提出的规定,并得到了众多南阳市网友的支持。对此我想调侃一下:

若人论躬耕地在哪里?那除了宛县的其它地方都不得单独称南阳。住在邓县的人,不得称自己住在南阳。

若要论楚国起源在哪里,那只要古丹阳在淅川,那南阳就是楚国的起源。住在淅川,就是住在南阳,

还有什么问题,欢迎提问,我来回答。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