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三次救人的故事,有比砸缸更好的方法救出《司马光砸缸》里的小孩吗

我是“文化领域”的作者佛三次救人的故事,就从文化的视角来看。

先概述一下小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小司马光与一群孩子在花园里玩耍嬉逐,一个孩子从假山上掉进山下盛满水的水缸里,有淹死的危险。小司马光急中生智,捡起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把水缺砸个了个不大不小的窟窿,排出缸水,救出了小伙伴。

故事本身的可信度并不高。疑点一,古代大缸盛水是为了在发生火灾的时候取水方便,一般就近放于天井、回廊、阶檐等较近的边角之处,故事中放到了较远的花园的假山旁;二,这种水缸相当于现在的消防设施,平常不用,但得确保无虞,所以缸盖是必不可少的,而假山旁的水缸无盖;三,能爬上假山、能砸破大水缸的孩子群应该十岁有多了,不会比大缸矮,从假山上摔下来,这缸水也溅得所剩无几了,还会被淹死吗?

故事为了“表现”小司马光的聪明才智,人为编了个光鲜亮丽的故事。小司马光被抬高了。读者却被玩弄着。人们在生活的变故中无经验教训可借鉴。因为偏造的事情无法承载生活内在的规律特征。

回到提主的问题上,有没有比砸缸更好的办法?

这实际上是一个紧急事变的处置问题。我说,你第一想到的办法,并迅速行动,就是最好的办法!没有比较,没有论证。如果有,也是第二第三个救援者的事。因为:

时间就是生命!

比较,论证,就是延误。生命会消失在延误中。

假设司马光砸缸是真事,他想到砸缸,立即砸缸。这就是最好的办法了。

这个太片面了。 佛陀成佛之后说过 我的正法只能传一千年,后来有了女弟子的加入, 佛说我的正法只能传500年了。 也就是说其实在两千年前正信佛法就开始逐渐消失了。 现在是末法时代, 所谓佛陀遍地,其实就是群魔乱舞。 但并不是说末法时代佛法就完全消失了,只是人们越来越难以听闻到真正的佛法,更多的都是各种妖魔幻化的佛弟子的模样来引诱众生的。 这个在佛陀成佛时就已经预料到的结果。 历史上佛弟子出来承担拯救苍生重任的例子很多。 比如像虚云老和尚, 抗战时期 为拯救国家民族危亡而努力四处奔走。 还有像少林寺与李世民的故事。 还有08年地震时 某寺院救助了很多产妇以及108个婴儿的新闻报道。 真正的修行人都是很慈悲的, 遇到众生受苦都会出来拯救的, 跟佛教道教没啥关系。

自释迦牟尼出家创立佛教以来,已经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在这两千多年前的时间里佛教产生了无数的传说故事,有些广为流传,有些怎不为人知。下面居士我就说几个有趣的故事。

佛三次救人的故事,有比砸缸更好的方法救出《司马光砸缸》里的小孩吗

一、三兽窣堵波

佛三次救人的故事,有比砸缸更好的方法救出《司马光砸缸》里的小孩吗

传说,释迦牟尼前生的某一世是森林里的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一只猿猴是好朋友。兔子在修菩萨行,帝释天想测试一下他的境界,就化身成一个老者来到了森林里,遇到了这三只动物。

佛三次救人的故事,有比砸缸更好的方法救出《司马光砸缸》里的小孩吗

老者对他们仨说:我又累又饿,你们能不能给我些东西吃。于是狐狸去河里抓了一条鱼,猿猴去采摘了水果,只有兔子一无所获,受到了老者的讥讽,说兔子言不由衷。于是兔子让狐狸与猿猴找来一堆枯枝,点起了火,然后投身火中,把自己献给老者吃。

佛三次救人的故事,有比砸缸更好的方法救出《司马光砸缸》里的小孩吗

老者被兔子的献身精神感动了,他恢复了帝释天的形象,把兔子放在了月亮上,从此月亮上就有了一个兔子的影子。

后人为了纪念这个传说,在当地修了一座窣堵波(一种佛塔),被称为三兽窣堵波。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三兽窣堵波与它背后的传说。

二、舍身饲虎

很久很久以前,南赡部洲有—个叫做摩诃罗檀囊大国,这个国家的三王子摩诃萨埵十分善良,天生具有一副慈悲心肠。有一天,摩诃萨埵出门游玩,在野外发现了一只饿得皮包骨头的雌虎与一窝嗷嗷待哺的幼虎。

摩诃萨埵知道,雌虎快要饿死了,而如果雌虎死了,幼虎也必死无疑。但是雌虎饿得没有力气了,所以无法捕食野兽。摩诃萨埵大发慈悲之心,便想把自己送给雌虎吃。没想到雌虎饿得连吃人的力气都没有了。于是摩诃萨埵折断了一枝竹子,将竹子的断口插入自己脖子,放出血来给雌虎喝。雌虎喝了人血,恢复了一些精力,便将摩诃萨埵吃掉了。

摩诃萨埵便是释迦牟尼前生的某一世,"舍身饲虎"是释迦牟尼百千万劫修行直至最终成佛万千因缘中的一项。

三、顽石点头

中国东晋与南朝宋时有一位高僧法号道生,他自幼学习佛法,是另一位高僧鸠摩罗什的著名弟子之一。道生潜心研究涅槃佛性思想,被当时的人赞誉为“涅槃圣”。

当时涅槃类佛经未能全部传入中国,已经传入的经典中说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唯独一阐提(善根断尽之人)不能成佛。然而道生却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一阐提也能成佛”的观点!

当时京城建康的僧人们拘守经文字句,把道生视为大逆不道,把他逐出建康。道生法师来到了苏州虎丘,仍然坚持他的观点。相传他对着虎丘的山石说法,山石也为之点头。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