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龙脉断了,西安为什么一直没有定都下去

作为一个资深历史迷,小编觉得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历史节点划分的很好,小编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你分析,为何唐朝之后在没有封建王朝定都长安(西安)西安龙脉断了。

西安龙脉断了,西安为什么一直没有定都下去

第一,地理位置上讲。洛阳地域居全国之中,地舆位置险峻,洛阳可以恃险预防,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全国的佳誉,建都此处可以让天子坐镇中间,遥控全国,又能很好的预防。

西安龙脉断了,西安为什么一直没有定都下去

西安龙脉断了,西安为什么一直没有定都下去

第二,历朝战争破坏。缘故起因便是,西汉末年,王莽的更始,和绿林赤眉军的征战、安史之乱的破坏,对长安造成了主要的摧毁,繁荣已过的西安已经不如洛阳了。

第三,便是交通。隋唐时代是西汉之后第二个定都长安的大一统国度,隋唐固然建都长安,可是一向在建造东都洛阳,最出格的是隋炀帝,大运河修通之后,来自其他地域的粮食,绵绵赓续的运往洛阳,可是西安就不行了,没有运河,并且隋唐时代西安地域农业出产也下降,从史书中可以看到,西安附近的居民有的要出去乞讨,隋书唐书中都有记实。以是唐朝许多时代,帝王是栖身在洛阳的。

西安一带,农产物生产入不敷出,成为制约西安成长最大的障碍,而运河的开通,让洛阳开封的交通地位得到提升,所以洛阳开封一带,代替了西安的位置。

第四,便是此后中原政权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

西周,秦汉,三国两晋时代,异族入侵都是从西北过来,可是唐朝之后的首要威胁来自东北方,先是契丹族崛起,打压北宋,末了北宋是被来自北方的金朝所灭,南宋和金朝又被来自北方的蒙古所灭。

金朝和元朝都建都北京,明朝为了抵制来自北方的威胁,也迁都北京皇帝守国门,代替明朝的清朝同样来自北方,以是天然已经持续三代成为都城的北首都,成了清朝的首选。

先是洛阳开封的地形交通前提代替了西安,然后北京又代替了洛阳,从此就在也没有政权建都西安了。

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建都的规律是从西往东,从南往北。建都西安的都国力强势,建都洛阳的守旧,建都南京的偏安一方,建都北京的武力比较强大。

良禽则木而栖,人亡寻穴而葬。

西安龙脉断了,西安为什么一直没有定都下去

中华民族千年来,帝王将相导常百姓都讲究风水之说。中华龙发迹于昆仑山脉,孕育了長江,黄河两大江河。南龙于岭南,北龙于兴安岭。中龙于秦岭山脉。唯有秦岭山中的水一部分流入長江,一部分流入黄河。

西安龙脉断了,西安为什么一直没有定都下去

西安位于秦岭山脉终南山下,从人祖女娲,伏曦,炎賁两帝。周秦汉唐在此建都。中华民族辉煌于此。大汉民族兴旺于此。

帝王将相深知龙脉之重要。西安史称長安。由于是中龙之地。故而帝王陵大都

建在西安周围。

临潼秦始皇陵及其父陵。北面汉阳陵及汉代各个帝王陵。西边,昭陵,乾陵等众多唐陵。

骆峪,为著名的秦岭七十二峪之一,因尧舜时鲧父,也即黄帝三子——骆明的封国“古骆国”在此而得名。峪口位于秦岭周至段西南,距县城约30里,东临楼观台、仙游寺,西望翠峰山、北周暖泉寺,风光优美、历史厚重、闻名关中,历来为重要的交通邮驿和军事关隘。修建于汉代的傥骆道,其北口便位于骆峪口,是历史上连接关中与蜀地的重要交通通道,曾经演绎过千年历史风云,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历史遗迹。

西安龙脉断了,西安为什么一直没有定都下去

傥骆道路线图

西安龙脉断了,西安为什么一直没有定都下去

西安龙脉断了,西安为什么一直没有定都下去

傥骆道,由骆峪口入山,沿太白山南麓纵深进秦岭,北口在周至县骆峪村,南口在洋县傥峪村,由进出口各取地名中一字,遂命名为傥骆道。古道全长约380公里,峪口段约250公里,是古代连接关中与蜀地的六大通道中最便捷、也最险峻的古道,为古代川陕两地交通大动脉,兵家必争之地。2008年,傥骆道遗址周至段被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栈道遗迹 (刘永星 摄)

纵观古代交通历史,因地形地势、建筑条件所限,穿越崇山峻岭修筑道路,一般都是选择合适的峪口,沿悬崖峭壁开辟窄道后再铺上木板,或凿孔后再插入木头铺上木板,史称栈道。栈道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内容,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集中体现。傥骆主道的修建始于汉,《周至县志》载:“高祖十二年废上林苑,垦为耕地,期间开通傥骆道,为关中连通汉中和四川的要道。”可以想象,在当时的建筑条件下,在崇山峻岭之中要修筑一条如此长距离的通道,不知付出了多么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三国蜀魏时期,傥骆道逐步成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道。每到战事吃紧,古道上就羽书飞驰、兵马频行。魏将曹爽曾率军从傥骆道南行伐蜀,途中与蜀将王平激战;蜀将姜维也曾奉命走傥骆道北出秦岭,在沈岭山安营扎寨(今骆峪神灵山村,为“沈岭山”谐音而来),于摩天咀修筑“点将台”,训练将士,意图与曹魏军队决战。现神灵山村南边仍留存有一高耸土岭遗迹,当地村民称之为“姜维台”,在当地颇有名气。

古栈道圆孔遗迹 (张慧鹏 摄)

盛唐时期,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傥骆道经过系统修缮,成为官道,通行条件更为便利,因此商旅往来众多,成为当时关中去往蜀地最便捷的官道,曾有“三十里一驿站,十里一邮亭”的繁荣景象。朝廷在骆峪口设骆口驿,官员南下赴任、北上回京述职、官差递送文书,均在此中转和歇脚。史料载,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因泾原之变,朱泚光叛乱,唐德宗携皇室大臣一行,经武功县南入骆谷,由傥骆道南逃汉中;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唐僖宗一行也同样取道逃往蜀地。这些历史事件,也从侧面说明当时从唐长安城前往汉中一带,傥骆道通行便捷,是朝廷首选道路。

古人有关傥骆道的诗作较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大诗人都曾到骆峪游览或取道傥骆道,均留下优美诗篇。李白经傥骆古道登太白山作《登太白峰》,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绝唱;杜甫在《绝句》里感叹:“二十一家同入蜀,唯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誓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还有白居易《骆口驿旧题诗》、岑参《酬成少尹骆峪行见呈》、章孝标《骆谷行》等诗作。这些诗人笔下苍然恢宏的诗句,正是对千年傥骆古道的历史见证。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和元稹二人还曾在傥骆道上留下一段文学佳话。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白居易和元稹同以书判拔萃科及第。因两人共倡新乐府运动,被称为“元白体”,情谊深厚。元和初年,白居易任盩厔(今周至)县尉。一天,白居易到骆峪公干。一时兴起,便在傥骆道北口的骆口驿邮亭壁上写下《祗役骆口,因与王质夫同游秋山,偶题三韵》,诗云:“石拥百泉合,云破千峰开。平生烟霞侣,此地重徘徊。今日勤王意,一半为山来”。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白居易已回长安任职,元稹任监察御史,公务南行四川,取道傥骆道。在骆口驿歇息时,他偶然看到邮亭壁有好友白居易当年的题诗,喜出望外,当即以袖子拭去灰尘,题诗相和,写下《使东川·骆口驿二首》:“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二星徼外通蛮服,五夜灯前草御文。我到东川恰相半,向南看月北看云。”当白居易第二次到骆口驿,听驿卒说元稹曾公干来过,又看到邮亭和诗,深受感动,又题写《骆口驿旧题诗》:“拙诗在壁无人爱,鸟污苔侵文字残。唯有多情元侍御,绣衣不惜拂尘看”。和诗,是指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或对别人诗词有感而发的唱和之作,为诗歌创作常见形式。但多数和诗,为作者同场,而白居易和元稹在骆口驿和诗,既无相约,也非同场,纯属“临时起意”,实在是奇妙的机缘。

在革命战争年代,历经沧桑的傥骆道也曾留下红色印迹。据周至县《神奇骆峪》资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李先念、徐向前、徐海东等红军将领曾分别率领部队从骆峪口入山,沿傥骆道转战川陕,留下革命印迹。

“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忧勤德泽深。”时过境迁,岁月沧桑,昔日辉煌的傥骆古道,已彻底淹没在崇山峻岭之中,仅留下残存的栈道遗迹。据周至县编纂《神奇骆峪》资料,这些遗存主要分布在骆河两侧,共有12处,多数已经成为石崖上的孔洞,有方有圆,边长约20厘米,深约20厘米,有些地方还有立木撑柱的遗迹。山石上的摩崖石刻有30余处,因年代久远,风吹日晒,大多字迹模糊不清,已无法辨认。这些年,政府新建峪口水泥路,平整宽阔,可通行汽车,极大地方便行人旅游。

盛夏时分,艳阳高照,穿行在骆峪口新建的水泥路上,骆河水流潺潺,两岸草木葳蕤,景色宜人。虽然千年古道已不复存在,如过往云烟,消失在历史尘埃之中,但通过那些珍贵的历史遗存,我们依然可以解读千年古道的尘封历史记忆,感受那曾经辉煌的汉唐岁月!

○作者 张慧鹏 原题《千年傥骆道 川陕风云汇》

西安日报> 2018年07月14日 > 版次: <08> 品鉴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