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池,李云龙上万人攻打平安城,日军仅八百个人,为何打了两天才拿下来

李云龙打平安县城的兵力不止一万,算上外围帮他打援的兄弟部队,起码有十万机枪池。这个兵力是抗战中前期打县城的最低标准,低于这个兵力配置,是打不下县城的。而两天就能打下县城,这也是很夸张的了。不是夸张的慢,而是夸张的快!

机枪池,李云龙上万人攻打平安城,日军仅八百个人,为何打了两天才拿下来

我举一个具体的战例——1939年的浙江省桐乡县城收复战。就能知道当时收复一座县城是有多困难。

机枪池,李云龙上万人攻打平安城,日军仅八百个人,为何打了两天才拿下来

机枪池,李云龙上万人攻打平安城,日军仅八百个人,为何打了两天才拿下来

机枪池,李云龙上万人攻打平安城,日军仅八百个人,为何打了两天才拿下来

机枪池,李云龙上万人攻打平安城,日军仅八百个人,为何打了两天才拿下来

1939年初,日军收缩兵力,一般的小县城只会留一个小队驻守。当时的桐乡县城就是只留了一个小队的兵力。

那么,一个小队的兵力是多少人呢?正常来说是50个人,即8人一分队,每小队配备6个分队(其中只有3个分队会配置机枪),加上正副队长,合计50人。当时驻守桐乡的日军小队还没有50人,只有47个人,有三人因伤没有归队。

这是日军的配置,再说国军的兵力。当时国军的兵力有一个师,大约七八千人,兵力是日军的160倍。并且这个师还不是杂牌,是湘军的第62师,在淞沪战场和日军血战过七天七夜,后来退了下来,也没有撤到后方休整,而是在浙江北部坚持打游击,根本就不怂日军。

但就是这样的精锐国军,这么大的优势兵力,打一个只有区区47人驻守的县城,硬是吃不掉这区区几十人。

为什么吃不掉呢?

原因一:缺少重武器。

国军当时的兵力安排没有任何问题,即以一个团的兵力攻县城,两个团的兵力阻援。当时县城内的百姓也主动提供帮助,协助国军侦查员提前进城,里应外合夹击,攻破了县城的主城门。(这个兵力安排跟李云龙打平安县城一摸一样,而且日军的人数更少)

但是谁也没料到,战斗一打响,日军的反应出乎意料的快!

日军在遭到袭击损失了八个人后,余下的三十九个鬼子立即向后收缩,利用地形在防御死角用掷弹筒和重机枪,硬是顶住了国军一个营的攻击。国军因为没有火炮,无法直接摧毁日军工事,便只能使用轻武器对射,并派敢死队冲锋。然而不管国军怎么突,就是攻不进日军的工事。

随着攻坚部队的不利,第二个问题又暴露出来了——阻援部队不够,日军援军到了。

日军跟国军的兵力对比貌似是47vs8000,但实际上不是。日军机动能力强,周围的日军都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战。所以这么算下来,日军的兵力比国军还要多。

所以当,外线的杭州、嘉兴日军增援部队纷纷赶到时,阻援的国军在坚持了三天后,便不得不后撤,放开了大路。

负责攻击县城日军小队的国军见援军至,且无法围歼日军小队,便只能撤退。一场看似没有悬念的县城收复战,就这么窝囊的打输了。

综上所述,在抗战那个年代,要打县城,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有重武器,二是阻援部队必须要足够的多。

说回《亮剑》电视剧。在电视剧里面,编剧帮李云龙把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

首先,他不仅给李云龙配置了五千多人的正规军,三千多民兵。还很“贴心”的给李云龙部队专门装备了一门攻坚用的意大利炮。如果没有这门炮,能不能打下县城,那就不一定了。(最后也是因为有这门炮,才轰开了城门楼子)

其次,针对李云龙兵力不够的问题,作者还给李云龙找了很多“援军”。

按照李云龙的部署,六千人主攻,三千多人阻援。这个阻援的兵力是绝对不够的,跟找死没区别。他没打下县城,日军的增援部队必然就到了。所以李云龙只用一万人打县城肯定没戏,他必须还要有帮手才行——比如丁伟、孔捷和“不管谁打县城都要帮帮场子”的楚云飞等。

把这些帮场子的部队全部加在一起,才是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所有兵力。用《亮剑》小说里面的原话说:如果没有十几万的总兵力,能打下县城?

双方投入的总兵力也达到30多万。平安县一千多守军全部阵亡,山本特工队全部被击毙,各路增援部队也都伤亡过半,北同蒲铁路被破坏成数截,整个晋西北地区日军的有线通讯网被全部破坏。——《亮剑》第八章所以说,不要低估了当年日军的战斗力,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要日军协同正常。即便是打一座小县城,上万人都是不够的。而李云龙无意识的,稀里糊涂的调动了整个晋西北抗日力量配合他打平安县城,并且两天拿下县城这件事,从历史角度说,纯属瞎编;但从军事角度来说,是符合当时抗战的真实情况的。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