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封跨越山海的“家信”,纪录了俩个人的彼此之间挂念

一封封跨越山海的“家信”,纪录了俩个人的彼此之间挂念 这些跨越山海的信

■人民日报新闻记者 杨 悦

纸笺纯白色,磨叽动感,被邮戳的印刷油墨封缄,静藏于暗沉的包装纸封。

一方小小的纪念邮票载着它考虑出远门,奔向挂念的人。

一寄,一收。一封封信件带上千万想念跨越山海,将一句句知心话捎至远处。

贺兰山下,男孩儿趴到桌上,认真地写出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叔的惦念,歪歪斜斜的笔迹映衬着稚气脸蛋上明亮的微笑。

东海之滨,海军军官看见男孩儿稚拙的画笔面带笑容,在小台灯下静静地思考,一笔一画撰写着对男孩儿的激励与关注。

一场距离漫长的一对一帮扶,让身处甘肃的10岁男孩儿杨兴龙和东部战区海军航空某货场的32岁士兵夏鋆,在信函的一来一往中走得愈来愈近。

2年,2083千米,87一封信。一封封跨越山海的“家信”,纪录了俩个人的彼此之间挂念。

今日,大家早就习惯社交媒体脆响的语音提示,习惯在屏幕上收取和发送信息,习惯视频语音的省时省力,几乎遗忘了寄信时的希望与收信时的打动。

但总会有一些地区,依然清静地守候着锦书大雁;总会有一些人,依然真挚地撰写着雁素鱼笺。

这些信,曾越过战事的狼烟——

1951年早春,不识字的母亲托关系代笔,给孩子李公开增发寄来一封家书。做为空军航空兵某师航空员,李公开增发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中奇袭金刚级岛作战。从未见过飞机场的老年人,担忧孩子驾驶飞机有风险性,叮嘱他航行时一定要飞底点、飞慢一点。

这些信,曾越过岁月的江河——

年逾五旬的中学老师胡四海,迄今保存着一封回复。那就是南沙区士兵从赤瓜礁为他寄到的第一封信:“中华民族与我们同在,你们与我们同在。”

黑头发悄悄地转白,信笺逐渐发黄。悠长岁月里,胡四海带上一茬茬学员坚持不懈给南沙区士兵寄信,一写便是30很多年。

这些信,曾翻过广阔的星海——

微笑温婉的女航天员王亚平曾接到很多“空间班”学员的来信。2013年那一次太空授课,让高中生郭跃看到了夺目的星空,寻觅到梦想的光芒。

相隔8年,王亚平再度身处空间,在中国空间站为青少年授课。8年以前那一个凝视着她的女生,此时已蜕变为一名年青的航空航天人。

一封封信件,曾送给远方的亲人,祝愿她们平安健康;曾铭记鱼水情间的情深,寄予着“你在我心中,我在你心里”的挂念;也曾撰写光荣和梦想,记述中华民族的辉煌、百度收录时期的回声……跨越山海,许多与士兵相关的信纸纪录着打动,传送着信仰。

2022-03-17

2022-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