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容易心源性猝死,哪些人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近日哪些人容易心源性猝死,演员高以翔的猝死在网络上讨论得热火朝天,大好年华怎么会突然就猝死了呢?不少人表示震惊与惋惜。高以翔猝死极有可能是发病率越来越高的心源性猝死。

哪些人容易心源性猝死,哪些人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哪些人容易心源性猝死,哪些人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哪些人更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的猝死的发生,由于事发突然、具有不可预测性,进展非常迅速,生存率也低,预后也差,所以预防心源性猝死显得非常重要,特别那些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尤其应该需注意。

哪些人容易心源性猝死,哪些人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常见的危险因素大概有以下这些:

1.具有基础心脏疾病

首当其冲的是冠心病。具相关研究表明,20-30岁的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37%是因为冠心病,在30-40岁患者中竟占到了80%。

此外,常见的可能引起心原性猝死的心脏疾病还有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系心肌病等)、心律失常(III度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伴房颤等)、离子通道病。

2.高血压。尤其是那些长期血压偏高且控制不佳的人群。

3.糖尿病。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尤其需要注意。

4.高胆固醇血脂

此外,还有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不平衡、缺乏运动、经常熬夜、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也是引起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

所以,对我们健康人来说,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第一步。其次,掌握一些急救措施是挽救生命的必备技能,如心肺复苏术(CRP)。

以上就是关于心源性猝死的简要回答,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我是医师杨浩,一个专注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慢性病管理,健康科普的小医生,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医学常识,欢迎关注本头条号

可以预防,心脏的心电图,彩超,血压要保持在健康水平

哪些人容易心源性猝死,哪些人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猝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1小时内突然死亡。猝死常见于冠心病等各种心脏病、脑血管意外、脑栓塞、气道阻塞以及各种创伤等。其机理大多为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或心脏、呼吸骤停。美国每年猝死60万人左右。中国因人口多,估计每年猝死人数与此总数接近,而且近年有发病人数渐增和年轻化趋势。

我们在临床中总结出了有效防治猝死的三部曲,现介绍如下:

◆防治病因

规范治疗冠心病,合理应用药物、介入及手术治疗;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肥胖;彻底戒烟等。对于各种肺部疾病(感染、气管痉挛或阻塞)、脑卒中及创伤等均应尽早有效治疗,并进行长期预防。

◆去除诱因

有些病人或有潜在危险者,虽平时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但在某些触发因素作用下,有可能突然发病,导致猝死。需要引起警惕的猝死诱因包括:大喜大悲、急躁发怒、过度劳累、暴饮暴食、过量饮酒、突然起立、气候骤变、节假日生活异常、大风低气压及每日晨起时。

◆进行快速有效的心肺复苏

一旦遇到猝死病人,在现场的人应该争分夺秒对其进行抢救。立即使患者平卧,头歪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正确按压心脏(双手按压胸骨中下部,80~100次/分,每次按压幅度为4~5厘米左右),同时配合人工呼吸(口对口呼吸等)。人工呼吸次数与心脏按压次数约为1:4。一边进行心肺复苏,一边快速送至医院继续抢救。有条件者,在抢救时可在患者头颈大血管处放置冰袋。上述防治猝死三部曲体现了预防重于治疗,时间就是生命。

必须肯定该患者既往就患有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只是症状轻度或无症状,往往被乎视。一旦斑块液化脱落就会发生心肌梗塞而引起猝死。

哪些人容易心源性猝死,哪些人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哪些人容易心源性猝死,哪些人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既往患有冠心病,为什么体检时没有发现呢?因为体检时只做了心电图,除非在心脏病发作时心电图才能反应出来,平时多无任何变化。所以简单的凭借心电图正常与否来诊断冠心病是不可取的。

哪些人容易心源性猝死,哪些人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只有在运动平板试、冠脉CT、冠脉造影时才能诊断出冠心病及冠脉狭窄的程度。而常规体检不做这些特殊检查,所以认为体检没问题身体就没病了,这是一种误区。

不可否认,冠状动脉痉挛也可以引起心肌梗死。这类病人既往心脏健康,受到某种诱因造成冠状动脉脉痉挛引起的心肌梗死,但是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心肌梗死为什么会发生猝死?引起的原因有三点:

1,心脏硬裂:多见于前壁下1/3处,破入心包引起心包填塞猝死。破入胸腔,引起血胸出血性休克猝死。室间隔破裂引起急性右心衰竭死亡。乳头肌断裂,引起急性左心衰竭死亡。

2,心律失常:因心肌梗塞区累及了心脏的传导系统,起搏兴奋点无法向下传导,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心脏骤停。这是临床常见的心肌梗塞猝死的原因。

3,心原性休克:心肌梗死面积超过40%时,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造成心原性休克猝死。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