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准备和中国大打一仗?,日军掷弹筒一发炮弹报销一个机枪阵地,为何到了太平洋就没用了

问题只对了一半,实际上“八九式”掷弹筒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尤其让美菲军印象深刻,在日军横扫菲律宾和马来半岛的战役中,掷弹筒曾经让盟军大吃苦头,毫无作战经验的盟军机枪手,由于不善于转移阵地,被掷弹筒攻击的首发命中率依然高达85%,在武器装备上一向比较“壕”的美军对它的评价是日本准备和中国大打一仗?:“日本陆军唯一值得评价的武器”。

日本准备和中国大打一仗?,日军掷弹筒一发炮弹报销一个机枪阵地,为何到了太平洋就没用了

日本准备和中国大打一仗?,日军掷弹筒一发炮弹报销一个机枪阵地,为何到了太平洋就没用了

日本准备和中国大打一仗?,日军掷弹筒一发炮弹报销一个机枪阵地,为何到了太平洋就没用了

日本准备和中国大打一仗?,日军掷弹筒一发炮弹报销一个机枪阵地,为何到了太平洋就没用了

(这军装明显就是南方军的)

日本准备和中国大打一仗?,日军掷弹筒一发炮弹报销一个机枪阵地,为何到了太平洋就没用了

日本准备和中国大打一仗?,日军掷弹筒一发炮弹报销一个机枪阵地,为何到了太平洋就没用了

由于“八九式”掷弹筒小巧玲珑,全长608毫米,全重4700克,完全是按照日本士兵的身高体重设计的,所以人高马大的美军士兵缴获后,用标准的跪式射击姿势非常难受,遂命其名为“膝盖迫击炮”,也就是架在大腿上开炮。结果纷纷大呼上当,因为这玩意后坐力极大,如果错误地用大腿作为射击支撑的话,肯定伤筋动骨,不养几个月都走不了路。

为什么在太平洋战争前期,掷弹筒还有用武之地呢?因为日军掌握了空中优势和炮火优势,所以盟军地面部队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其实与我们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情况类似,在陆空火力的掩护下,日军步兵有条件抵近射击,九二步炮、迫击炮和掷弹筒一起招呼,一旦机枪阵地被全部或大部摧毁,盟军士兵的抵抗意志也就崩溃了,1941年的美菲军,用的许多还是一战时的武器,远不是我们想像那般装备精良。

(脚下的姿势不正确)

换句话说,如果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军的装备能够达到后来一半的水准,日本人也不可能那么快就逼降10万美菲军队,后者的作战经验、战斗意志和武器装备,没有一项能超过日军,因此被数量少于自己的日军击败,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日军掷弹筒的威力发挥,基本跟中国战场没有什么区别,机枪一响,炮弹就到,美国人当然闻风丧胆。

但是到了1943年美军大反攻以后,掷弹筒就不灵了,首先是美国人已经了解这种武器的优缺点,尤其是对其500到620米的有效射程有所警惕,轻易不会跟鬼子进行近距离阵地战,掷弹筒的杀伤力也就有限了。“八九式”掷弹筒日本人生产了12万具,装备数量还是非常大的,盟军也缴获了不少,战争后期它的战场效果不佳,还有以下几个因素:

(太平洋日军的掷弹筒)

1、美军地面部队的综合火力已处绝对优势

其实从1942年瓜岛反攻开始,美军的火力优势即已逐渐占据上风,美军的舰炮火力、B17空中打击和谢尔曼坦克的三位一体火力,彻底压制了日军的抵抗,海军陆战队和陆军的步枪、机枪、81毫米迫击炮、榴弹炮和37毫米反坦克炮的直接霰弹射击对日军“带来了可怕的大屠杀”。美军步兵只是在火力扫荡后才发起冲锋,基本就是扫尾工作,此时日军表面阵地的各种轻重武器被摧毁殆尽,不光掷弹筒,连机枪都基本哑了。

2、日军南方军已经大量装备九七式迫击炮

掷弹筒这东西经常被称为“轻型迫击炮”,尽管射击原理跟迫击炮有一定区别,但是战场应用方式基本相同。而掷弹筒的射程和精准度远远不如迫击炮,就算加装膛线的“八九式”掷弹筒,有效射程也不过620米,也就是一里地的样子,抗战初期鬼子的步兵伴随火力之所以特别依赖掷弹筒,那是因为迫击炮质量和数量都不满足需要,“有骆驼谁愿意使牛啊”?

(澳军士兵缴获的掷弹筒)

但是日本1937年研发的“九七式”迫击炮性能非常优良,该炮口径90.5毫米,有效射程高达2850米,最大射程可达3800米,与美军大量装备的81毫米迫击炮性能相当,1938年定型,1939年开始批量列装,并且大多优先配备了南方军的“重装备师团”,中国战场只有“甲级师团”得以换装。由于“九七式”的硝烟以及炮声比九二步炮小,重量也比轻于原“九四式”迫击炮,射速亦高,所以评价非常良好,因此在太平洋战场上,掷弹筒被逐渐边缘化了。

3、能够熟练操纵掷弹筒的老鬼子越来越少

“八九式”掷弹筒虽然有膛线,却仍然没有瞄准具,也就是能够打准完全凭借训练有素和操作经验,这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大量的炮弹才能“喂”出来的,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初,日军现役士兵当中能够熟练操纵掷弹筒的不在少数,首发命中率高打85-95%,自然杀伤力很强。然而在美军的陆海空火力优势下,太平洋战场那是日军的“绞肉机”,仅阵亡就超过了150万人,经常是一个大队甚至一个联队被团灭。

所以自1943年以后,南方军部队中也充斥大量的后备役、第一补充兵和第二补充兵,他们对于掷弹筒的操纵水平大大下降,而如果首发不中,必遭美军火力反击,连人带炮就都得上了西天。这也是“八九式”掷弹筒在太平洋战争后期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武器和人的结合是才是关键。

4、南方军战术的窘迫使掷弹筒使用条件受限

1944年6月的塞班岛战役,5000多日军在机枪、迫击炮和掷弹筒的火力掩护下进行“板载冲锋”,结果在美军的火力“犁杀”下当场阵亡4000余人,这基本就是一边倒的大屠杀。日本人再傻也知道这么打下去就是送死,所以其后的守岛战斗,开始改变战术进行“坑道防守”,从硫磺岛到冲绳岛莫不如此,这种洞穴式打法最有效的武器是机枪和直射的步兵炮,而迫击炮和掷弹筒就非常的不方便,需要从洞里拽出来发射,必然极大影响其战场使用。

谁能告诉我,在藏兵洞和坑道口里面,曲射的迫击炮和掷弹筒怎么有效射击?

(盟军测试九二重机和掷弹筒的性能)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