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老人将关系处理融洽,父母逐渐年迈,如何与老人和睦相处

感谢悟空小秘书邀请如何与老人将关系处理融洽!

如何与老人将关系处理融洽,父母逐渐年迈,如何与老人和睦相处

和年老的父母和睦相处,是要有耐心的。

我的老娘和我在一起时间最长。

人老了其实很省事,每天给吃饱喝好就行。

我娘90岁以后,早上5点就起床看电视。6点左右吃早饭,7点多就要睡觉了。9点起来看电视,我们要给她准备喝的水,吃的零食。11点左右吃中午饭。吃了饭马上睡觉。下午2点多睡醒觉,喝水吃零食看电视。4点半到5点,帮助老娘洗漱,洗漱完吃晚饭。接着睡觉了!

我说的简单,其实也不容易,老娘97岁走了。

因为是自己的娘,累也快乐!

人老了没有时间观念,天亮就起床,天黑就睡觉。她就和小孩子一样。家里不能没有人。

我们是伺候老人的一代人。有过这个经历。

人老了很自觉,我的娘拉裤子的时候很不好意思。自己也要悄悄的想洗一洗。

现在我们也老了。我比老娘好的一点就是我有退休金。我的娘是兄弟姐妹们一起供养。

我们有和老人相处的经历,我们知道照顾老年人很累。所以,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用孩子照顾。老两口相互照顾挺好。

我觉得什么事有思想准备就行,我的孩子们告诉我们,你们老两口别害怕,我们不送你们到养老院,我们会管你们的。

孩子们是看着我们照顾老娘长大的。

我的孩子没有觉得我们老两口是负担。

我们也没有觉得自己有多老。

心态决定人的生活起居。环境调解人的情绪。

逐渐老了的父母是不会给孩子们添麻烦的。

真到了添麻烦的时候,日子也就不多了。

父母是自己的父母,孩子是自己的孩子。

不管到什么时候也能和睦相处!

谢谢邀请!我是专职的心理咨询师,最近遇到“与父母相处中出现了问题”而咨询的现象很普遍,而关于与父母的关系,洽洽又是最艰难最难以说出口的痛苦。

解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三把钥匙。一离开(用距离保护自己不再受伤害);二改变(改善环境、改变他人想法、改变自己);三接纳(忍受或者悦纳)。很显然,与父母的关系只能用第三把钥匙。因为无论你走多远用任何方式隔断关系,都不可能真正离开,父母没得选。同时你不能期待或索要父母本来就没有的东西或试图改变他们。

你只能接纳现在这个样子的父母。当然我并不是要你痛苦的忍受,而是深刻的理解父母之后,心甘情愿的悦纳。这很难,所以也是我们毕生修炼的课题。你准备好足够的耐心和敬畏之心去修炼了吗?

一位老师讲过:“我们中国人普遍的很有同情心,就是没有同理心。”我非常认同这句话。我们都能同情心并且愿意帮助弱者,但并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甚至有时候连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都不想去了解,真正的理解别人想法和行为背后的立场就很难。就是我们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专业的训练,要做到真正换位思考,理能他人感受和需要都是说时容易做时难的长期的作业。何况是作为普通人的父母。

作为父母只要有足够的同情心,就是照顾弱者(婴儿到未成年的小孩),把小孩养大。没有同情心而有“责任心”的父母也能把小孩养大,但是责任就是压力,一生沉重的压力感(无论是否是负担),都疲倦和厌烦自己小孩,无论是“同情心”还是“责任心”都能把小孩养大,但是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满嘴的爱都只是绑架的一种手段而已。真正的爱是理解小孩的感受和需要,之后不是迁就和满足其需要而是给他能给的和最合适的。

我们不能责怪父母那些不可理喻的言行,甚至对我们所施加的难以承受的伤害,因为父母并不懂我们,或者不屑于去懂我们。我们自己也不能站在父母的生活背景里去理解他的立场,他们的感受和需要。真正理解了他们,你就会知道父母给你的是他们在当时认为是合适的。就如同我们自己的小孩也长大了,我们尽全力给小孩我们以为是最好的,而我们的小孩可能并不感恩,甚至觉得满腹委屈和生气,我们终于放手想为自己而活了,再次引发价值观不同的冲突。之所以痛苦就是不能真正理解,也就缺少了沟通的基础。

小孩长大以后与父母各自需要、思想、价值观都不一样。再多的“爱”也不能彼此欣赏和理解,只好用自己的立场判断是非对错,合理不合理。就产生了对立,有了伤害。

什么是真正的理解?第一,理解他人的不理解开始,同时理解自己也并非真正理解他人。第二,他人无论怎样的表达形式(有时是带有伤害),行为、意志、态度、思维背后一定有需要,他只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或者误以为别人知道自己的需要之后在有意为难自己。

子女与父母之间合理的有“爱”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一、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各自独立,各自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孩子不是附属于父母,父母之为父母也并不欠子女,都是独立的个体。同时摆正位置,孩子必须尊重父母。就如同单位上,领导无论如何,他是上司,你是下属。同样角色决定了父母领导,小孩跟从,不能淡化了这种关系的功能性和重要性。

二、付出和接受之间不可调和的失衡。付出与接受的平衡是几代人之间的关系,父母从他的母亲那儿接受了“爱”,然后尽心尽力的付出并“爱”自己的小孩。而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爱”不可能直接等价的交换。“养儿防老”、“我养了你那么多年,该是你报答我们的时候了”、“中国还有二十四孝都教过你了,你怎么行孝的?”这些观念都很伤感情。感情是发自内心、自愿的一种情感。绑架式的终没有好结果。

三、小孩年幼时,父母付出,孩子接受;父母年老以后,孩子付出,父母接受。付出的一方不是要满足或迁就对方的需要,而是能力范围内给予合适对方方。接受的一方不可挑剔、拒绝、额外要求。

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中,谁对谁错谁有道理,不重要,只是价值观不同而已。我们痛恨对方用蛮不讲理的方式对待我们,伤害我们,那只是对方确立自己的地位或对“权威感”的需要又或是调节他自己舒适的“心理距离”而已;对方令人无法理解接受的思维、习惯、处事态度、待人接物的方式,不过是我们重视并珍惜那一方面,我们对对方期待过高受挫而已,要调整的是自己。

每一种“绝望”的关系都能调整好,就看你用不用心。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