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未来2-3年内电动汽车的技术能够达到什么程度

现在国家新能源补贴和双积分政策,确实在逼着厂家和市场进行新能源产业链的打造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

但是就现在而言还在极其基础的建设阶段,在大功率充电桩铺设,核能等清洁能源厂的建设,都不足以支撑纯电车的爆发发展。

汽车产业链,最大问题是电池,电池基本到达单位体积极限容量,突破电池技术目前为止好像没什么方向。建设巨多的充电桩好像也是资源浪费。

厂商目前为止生产原动力不足,开发成本和运营成本总不能一直靠补贴去生存。生产企业目前主要合资品牌多以和国内企业合作合资贴标低端或低价的新品牌号称技术输出以破解我国双积分政策带来的行政压力。能拖一天就多拖一天。

所以在人口聚集地区,空气环境压力大的区域,新能源应该会有不错的发展。中西部还是合适发展高效燃烧动力混合动力车。

我国规划好像是2050年全面禁家用燃油车。希望10年后电池技术有突破,20年全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能大幅降低用电成本。

总的来讲2到3年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大势所趋第一节:名词解释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未来2-3年内电动汽车的技术能够达到什么程度

NE新能源:非常规能源,指传统能源之外新型能源形式。类型包括普及或研发过程中的新类别,包括太阳能(光伏)、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与核聚变能等。其特点必须满足清洁环保与永续利用,所谓永续指资源可长久持续的利用,也就是所谓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能源。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未来2-3年内电动汽车的技术能够达到什么程度

非常规能源:传统能源,指长期大规模开采并已经广泛利用的能源形势,且为一次性非可再生能源。类型特指化石燃料,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这些燃料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缓缓的形成,开采消耗与形成的速度完全不正比例;所以传统能源一旦消耗殆尽,所有使用此类能源的机器都要停摆。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未来2-3年内电动汽车的技术能够达到什么程度

第二节:汽车与能源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未来2-3年内电动汽车的技术能够达到什么程度

汽车是普通人可以使用的顶级个人通勤交通工具,通勤效率且用户体验良好,遮风挡雨的优势获得了全球认可。这种交通工具必然会大量普及,目前的全球汽车保有量有数十亿,仅仅国内的汽车保有量也有2.6亿台左右,且其中超2.5亿台为传统能源动力汽车(石油/天然气)。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未来2-3年内电动汽车的技术能够达到什么程度

粗略计算过的数据已经非常震撼,以2019年的全球汽车保有量大致分析,年度燃油消耗量已经超57亿吨,相当于西湖库容的4倍左右。这就是每年要被消耗掉的石油,而且全球范围内探明的石油储量已不足2000亿吨,完全耗尽似乎不用很长时间了吧。这也许是正是中东地区不够平静的原因,宏光层面的混乱在未来都将会以能源格局的较量作为核心。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未来2-3年内电动汽车的技术能够达到什么程度

国内2.6亿台汽车以及涵盖汽车共计超3亿台的各类机动车,这些车辆每年消耗的燃油造成了接近70%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很多车主都在抱怨油价问题,然而在没有主动权的前提下油价似乎很难合理控制;而且可以预测的是随着石油储量的逐渐减少,油价会愈发的不可控。但是燃油价格直接决定了运输成本,运输成本决定了物价,那么为了合理控制未来的物价稳定是不是应该从能源变革着手呢?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未来2-3年内电动汽车的技术能够达到什么程度

第三节:第四轮能源变革-全球话题

NE新能源的所有类型都很特殊,除核聚变能在特殊船舶舰艇上可以绕开电实现机械能的转化(蒸汽轮机),剩下的风光水电等通过自然界可无限获取的能源,这些能源都不能直接通过某种发动机转化为机械能。其共同点是转化为电能后作为储备能源消耗,那么机动车则需要以消耗电的发动机作为动力元;于是从火车(高铁动车)到汽车都需要装备电动机,至此新能源机动车成为了未来形态。

总结:能从自然界无限获取的能源,决定的是最终形态都将会是【电】;电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发动机的类型,那么未来的汽车自然会是电驱机动车。以现有的科学等级没有突破这一屏障的可能性,于是将燃油车逐步转型为电动车则成为全球主要国家的技术升级方向。这点可以参考沃尔沃梅奔捷豹路虎通用福特大众丰田等品牌分析,这些企业陆续公布了停产燃油车的节点,最早于2019年开始,平均在2025年之前。

自主品牌有北汽长安海马等品牌公布转型计划,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一线民营车企也在加速技术转型;主流车企技术研发方向的指向,等于行业技术整体发展的方向,同时也等于能源变革再也不是纸上谈兵,变革已经开始并且进入了加速阶段。燃油车在20世纪初与电动车的角逐中胜出,但在一百年后必然会因为传统能源而告别历史舞台;这仅仅是一百年的时间,石油真的靠不住。

编辑:天和Auto

内容:原创发布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