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是新能源汽车吗,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车、汽油车哪个好为什么

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车、汽油车哪个好?这个问题其实更多是看自己的用车需求混合动力是新能源汽车吗。

我们可以看一下三种车之间的差别。

这里的新能源汽车,说的是纯电车。它的优点是环保、低噪音、经济、易保养、政策优;缺点是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基础设施不完善。

混合动力的车的优点是,部分车型同样能享受政策补贴,因为仍旧有内燃机的存在,所以续航里程有保障,缺点是售价偏高,长距离高速行驶基本不能省油,而且混合动力车属于过渡型用车。

汽油车的优缺点就比较明显了。优点是没有续航里程焦虑,加油就能跑,缺点是与政策导向相反。

从用车来说,汽油车技术成熟完备,肯定是最优选,而新能源汽车又是政策利好,各种优惠政策,长远来看,肯定不错。不过如果是现阶段的话,选汽油车是不亏的。(文/老车主说车)

混合动力是新能源汽车吗,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车、汽油车哪个好为什么

混合动力汽车并不是新能源汽车,其实国内这些拿着补贴被贴上新能源车标签的电动汽车也不算是新能源汽车。因为国内电力供应的大部分电能依然是来自火力发电,所以目前电动汽车基本上也不算是新能源汽车。

混合动力是新能源汽车吗,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车、汽油车哪个好为什么

混合动力是新能源汽车吗,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车、汽油车哪个好为什么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目前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 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

混合动力是新能源汽车吗,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车、汽油车哪个好为什么

混合动力是新能源汽车吗,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车、汽油车哪个好为什么

混合动力汽车其实主要是在使用传统的能源—燃油基础之上将部分本来会散失掉的能量再次回收进行再利用,从而提升燃油效率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

混合动力是新能源汽车吗,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车、汽油车哪个好为什么

混合动力是新能源汽车吗,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车、汽油车哪个好为什么

目前混合动力技术方面最为成熟、可靠性、燃油经济性最好的当属丰田。阿特金森循环式燃烧的发动机效率已经可以达到41%。ECVT的行星齿轮设计非常巧妙但并不复杂,专利技术也是丰田所持有。虽然丰田的大部分双擎和普锐斯仍然使用成本和技术含量不高的镍氢电池,但它的浅表充放电技术比锂电池的充放次数寿命要长不止一个数量级,几乎不用考虑后期的维护和更换问题。

丰田在普锐斯上实践最新的量产混合动力技术,而把前一代已经很成熟的技术使用在卡罗拉、凯美瑞等双擎车上,售价并不比燃油车高多少,因省油购买的消费者也不用总是掐指计算多花的买车钱多久能燃油上找补回来,就坦然的开着吧,的确非常省油车还不算贵。而且丰田的维护保养成本和耐用性也都是在实际使用中能够被所有人所见证的,一晃普锐斯已经在国内量产十多个年头了。

最近,“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被剔除到新能源车之外”的传言甚嚣尘上,概因发改委在7月4日发布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列入“燃油汽车投资项目”。据悉,征求意见稿已于8月4日截止,发改委共收到200多条社会意见。新规一旦正式实施,沉寂了许久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可能会重启。

在新能源车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始终对终极环保方案纯电动车(EV)寄予厚望,而插电式混合动力则一直被视作市场的过渡产物。那么,现在真的到了后者“功成身退”的时候了吗?就目前市场反馈来看,今年前7个月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量虽不及纯电动车,但同比增速更加明显。并且,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越来越多厂商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

插电混动车被误传从新能源中除名征求意见稿中的第四条提到,燃油汽车投资项目包括传统燃油汽车、普通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以发动机作为驱动动力的汽车投资项目。很多人据此认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即将被踢出新能源汽车行列。

“这种解读有失偏颇了。因为意见稿在划分投资项目时,是按汽车的驱动动力系统划分的。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中,发动机是介入驱动的,所以可以把它归入燃油车序列。另外,无论是在生产环节,还是在销售环节,与纯电动车汽车相比,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与燃油车更近似。”一位不愿具名的新能源车商对记者表示。

记者也发现,在征求意见稿的名词解释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仍然包含在新能源汽车范围之内。“其实这个政策的目标是控流,而非抹杀,是更严格去控制新增传统燃油汽车产能,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述新能源车商对记者说。

其实,细读征求意见稿不难发现,这个规定主要针对的是汽车产业投资管理中的新建、移址、股权变更、扩建等方面,对稳定生产的燃油车生产企业限制并不多,同时也并没有涉及到具体的车型补贴。

而在目前的补贴政策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并没有被踢出新能源汽车序列,车企依旧可以靠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拿到相应的新能源积分。业内人士指出,在2018年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中,插电式混和动力汽车补贴的退坡程度,要远小于低续航里程的纯电动车。

前7月销量增幅明显高于纯电动车根据中汽协数据统计,今年1~7月,新能源汽车总销量42万辆,同比增长111.6%。其中纯电动乘用车销量30.9万辆,同比增长74.7%,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量为11.9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82%。从销量上看,两者看似“悬殊较大”,但就增速而言,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是纯电车的两倍有余。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点是,目前市场上仍充斥着大量低速、低价、低质的A00级和A0级低端纯电动车型,上半年合计销量近20万辆。这些中低端纯电动车显然不是发展新能源车的初衷,很快会被市场淘汰。今年6月,我国新能源车补贴新政已规定:低于150公里续航的纯电动车型将不再享有补贴。

曾有一位新能源车企高层如此评价,“当国家补贴的浪潮褪去之后,低端EV将毫无竞争力可言。”如果除去这20万“非主流”的销量,主流纯电动车的销售情况其实远不如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国外市场的情形与国内相似。根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Navigant Research统计,2017年全球PHEV销量突破100万辆,在2016年773600辆的基础上大增约30%。在欧洲,2018年1~5月,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34.4%,插电混动车同比增长60.2%。

插电式混动车将步入快速发展期数据显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PHEV才刚开始踏上快速普及的跑道。在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在未来较长时间内,燃油车跟电动车并存是世界趋势。因此,我们不能放弃对传统燃油车在节能方面所作的努力。”崔东树认为,“插电混动对传统燃油车降低油耗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插电混动是燃油车升级的重要方向。”

“总体而言,插电混动汽车不但能够减少温室气体和各种有害物体的排放,还能将传统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各自的优点都整合到一辆车上。”北汽集团首席技师王志伟也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尚处于发展早期,未来受益政策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快速成长的势头将持续十年甚至几十年。从各方面来看,在纯电动汽车完全发展起来之前,插电式混动车不但暂时无法令人“完全放弃”,而且还会有广阔空间。

近年来,国内汽车自主品牌如吉利、广汽、长城、长安等,均推出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比如,吉利博瑞GE PHEV版、名爵6插电混动版、广汽传祺GA3S PHEV。

7月底,广汽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古惠南接受记者专访时提出,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上,广汽新能源一直都是“两手抓”,以纯电动为主,插电混动为辅,均衡发展。目前广汽新能源旗下拥有一款纯电车传祺GE3,两款插电混动车传祺GS4 PHEV与GA3S PHEV。接下来,还将发布一款纯电动传祺GE3 530和一款插电混动车GS3 PHEV。

从实际的销量数据上看,今年1~6月,广汽新能源累计销量增长超过20倍。值得一提的是,以GS4 PHEV为原型的广汽三菱祺智PHEV,市场表现同样良好,1~6月销量占广汽集团全部新能源汽车销量的18.4%。

另外,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在今年3月曾明确提出,吉利汽车的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200万的产销量,其中90%为新能源汽车。发展零排放的纯电动汽车是吉利的长远目标,而在此之前,吉利采取的是三步走策略:先发展混合动力(HEV),再过渡到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最后实现纯电动车(EV)。

按吉利的目标,2020年产销的新能源汽车多达180万辆。很显然,吉利无法单纯依靠销售纯电动汽车达到这个目标。记者从吉利汽车内部获悉,在这一目标中,“插电混动将占很大一部分”。

话你知 插电混动能源利用率高对于插电混动是不是很节能,消费者最有发言权。

2017年5月,徐先生入手了一辆比亚迪的插电混动SUV。截至2018年7月30日,其行驶里程已达27622公里。其中,纯电动累计行驶里程是20497公里,混动累计行驶里程是7125公里。徐先生告诉记者,这辆车累计平均能耗是13.5度电/百公里+2.8升油,累计平均费用是29.2元/百公里。对比此前开过的一辆2.0T排量燃油轿车,百公里油耗大约是9升油,需要花费70元左右,徐先生表示,“插混SUV的综合油耗能够节省40%~50%。”

这个数字,跟北汽集团首席技师王志伟掌握的情况大致相当。“在综合油耗方面,例如一台2.0车型,插电混合动力汽车比起传统燃油车,燃油消耗能节省30%~40%,最多能达到50%。”王志伟告诉记者,插电混动对能源的利用率是最高的。“驾驶插电混合动力汽车行驶于长途、高速时,燃油消耗能控制在最低水平。在低速行驶的情况下,例如刹车、起步阶段、工况运行速度低时,就用纯电模式,这种方式也是最经济、效率最高的。”

(信时记者 梁斯君)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