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起义 只有三次成功,古代农民起义的作用是否被夸大了

对于农民起义向来都有不同的看法,易中天多年以前就说过农民起义 只有三次成功:“农民起义代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不知道;但至少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它是不代表的。所以,我们对这事的评价不能过高。它只是给统治集团一个警钟,像你们这样官逼民反,把我们逼上梁山,大家一起完蛋。除此以外,别无意义。“

农民起义 只有三次成功,古代农民起义的作用是否被夸大了

农民起义 只有三次成功,古代农民起义的作用是否被夸大了

农民起义 只有三次成功,古代农民起义的作用是否被夸大了

农民起义 只有三次成功,古代农民起义的作用是否被夸大了

农民起义 只有三次成功,古代农民起义的作用是否被夸大了

农民起义 只有三次成功,古代农民起义的作用是否被夸大了

农民起义 只有三次成功,古代农民起义的作用是否被夸大了

农民起义 只有三次成功,古代农民起义的作用是否被夸大了

农民起义 只有三次成功,古代农民起义的作用是否被夸大了

对农民起义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历代正史都将农民起义称之以“匪,寇,贼”,并对其进行肆意的诋毁,把所有的农民起义都视为犯上作乱。

解放以后,重新对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都给予充分的肯定,问题在于过度美化农民起义历史意义夸大其历史作用。姚雪垠的历史小说《李自成》就是这一历史观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以后,史学界再一次对农民起义进行评估,很多人认为农民起义最大的成果也只不过是改朝换代,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而且每一次过后都是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倒退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因而农民起义没有什么积极意义。

自古以来,对农民起义基本都是否定的态度,无论是官方史学还是文人墨客。钱穆的观点最为典型,“中国史上,亦有大规模从社会下层掀起的战争,不幸此等常为纷乱牺牲,而非有意义的划界限之进步。秦末刘、项之乱,可谓例外。明祖崛起,扫除胡尘,光复故土,亦可谓一个上进的转变。其他如汉末黄巾,乃至黄巢、张献忠、李自成,全是混乱破坏,只见倒退,无上进。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然此固然矣。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此中国史上大规模从社会下层掀起的战争,常不为民族文化进展之一好例也。”(《〈国史大纲〉引论》)

真正肯定农民起义的毛泽东,是毛泽东把农民起义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 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 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 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 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 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放以后对农民起义的高度评价是对历史的一次拨乱反正,历史价值不能否定。当然它的弊端显而易见,就是过于拔高农民起义,对其破坏性估计不足。

现在的问题是有人又重回到了以前的观点,从一个极端又到另一个极端,从吹捧和歌颂农民起义,变成完全否定农民起义。有学者提出农民战争破坏论,农民起义只有破坏性没有建设性,最典型的就是“黄巢杀人八百万,张献忠屠尽四川 人”,洪秀全更是装神弄鬼,太平天国纵横半个中国,民众损失创造了历史之最,“人们估计,1850年中国人口约为4.1亿,在太平天国起义、捻军、回民和其他小的叛乱之后,到 1873年大约减少到3.5亿。”(《剑桥中国晚清史》)这些人不代表所有的农民起义,不能简单说农民起义都是破坏性的。

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潘旭澜指出:“不加分别地从根本上肯定‘农民起义’、'农民革命',是历史研究的一大误区。”同样的道理,不加区别的否定农民起义,也是历史研究的一大误区。

20、30年代,就有苏联学者提出,中国的人民起义具有明显的土匪性和破坏性,是使中国社会处于停滞的僵化状态的根源。现在有的学者再次重复这种观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徘徊停滞的原因归结于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成了罪魁祸首。

金观涛、 刘青峰在 《兴盛与危机》 中认为,社会系统结构的巨大稳定性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 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延续的原因在于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的结构系统。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是由其内部结构决定的。

有的学者颠倒了因果关系,让农民起义为中国长期僵化的状态负责,这黑锅农民背不起。首先要明白农民为什么起义?

官逼民反,逼上梁山,老百姓要是有活路谁愿意造反。李自成不下岗的话,也不会造反。暴君专制,民不聊生,不造反就是在家里等死,再老实的农民也不会坐以待毙。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亡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历史一次又一次重演。

领导农民起义的领袖往往不是农民,有学者以秦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么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十二次“起义”为样本,统计其主要领袖“职业”后发现,小吏出身的有9人(如刘邦、窦建德);商人出身的有8人(如黄巢、方腊);军人有4人(如陈胜、吴广);贵族子弟有3人(如项羽、李密),另外还有几个小地主和宗教相关人士。

乱世之秋,只要有人振臂一呼,自然有无数人响应,“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然也有很多农民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被潮流所裹挟的。李秀成供状中说:“凡是拜上帝之家,房屋俱要放火烧了。寒家无食,故而从他。乡下之人,不知远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头,后又有追兵。”

有人指责农民起义没有理性,没有革命性,只是改朝换代的工具。如果农民起义都是革命军队,那还是农民吗?脱离历史的现实放空炮毫无意义,如果你是一个生在乱世的农民,贫无立锥之地,饥寒交迫无依无靠,官府残暴强奸民意,要么饿死逼死杀死,要么造反或许还有机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你该怎么选择呢?

对待农民起义要有个科学的态度,不能无限度拔高,也不能无原则的抹黑。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