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最恐怖的地方,​你学过的课本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穷人》五年级上册最恐怖的地方。

五年级上册最恐怖的地方,​你学过的课本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课文主要内容:《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 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助的高尚品质。

五年级上册最恐怖的地方,​你学过的课本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令我细思极恐的细节。课文中讲到,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当晚,丈夫正在海上捕鱼。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海上的风浪特别大,试想,如果桑娜的丈夫在海上遇难怎么办?如果丈夫遇难了,桑娜要独自抚养七个孩子!在当时的境遇下,他们只能是饿死,桑娜会成为下一个邻居西蒙。改嫁是不可能的,谁愿意娶一个带着五个孩子的穷渔民呢?细思极恐啊!

五年级上册最恐怖的地方,​你学过的课本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当然,这只是小说而已。

此事胆小勿看,附近村发生的事情

一个男孩去他奶奶家吃饭,他奶奶看着自己的宝贝孙子来了,包了饺子。

第二天发现他奶奶死在了自己床上,用筷子从耳朵这边直接贯穿在另外一只耳朵出来,家人报案,警察排查之后感觉不像外人作案

最后找到这个小男孩的时候他就像没事人一样,而且直接承认,跟奶奶睡觉的时候看见旁边的是条大蛇,趁着睡觉,用筷子捅死的

最后发现这孩子有精神病,最后放了回来,但是附近的人开始害怕了呀,谁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犯病

据说这个男孩身高相貌都不错,平时见人也热情

此文全是根据他们同村两个人口述所写,不排除有虚构成分

后来又过了几年,病又犯了,把自己的父母关在饭屋里(我们这里的农村在偏房做饭),声称谁敢出来就弄死谁

没多久这男孩做出租车,也到地点该付钱了,突然就持刀把司机的手砍了,只不过有个说是砍伤,另一个说是砍断

这男孩的父亲说什么也不同意让他回来了,因为他也怕不知道哪天他们两口子会死在这个有精神病的儿子手里

这也是件很可怕的事情,身边有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伤人的精神病,邻居在他在家的时候特别是有女人孩子的家庭,出来工作都提心吊胆担心他去自己家串门

现在大概不会出来了,也不该让他出来了

我所经历的这个事,也许是独一无二的,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真的是让我终身难忘:

那是一九六八年我小学毕业时发生的。

虽然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由于"文革"运动便没有再上文化课了,但有些程序还是少不了的。因此,小学六年级毕业时,学校也还是召开了毕业班的学生会。

我从一年级开始,一直是班上的主要干部,深得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的喜爱。因此,尽管在"文革"时期深受父亲历史问题的影响(父亲解放前当过三个月的保长,后来在国民政府国防部荣誉军人疗养院当过上尉中队长,又是一个没有写申请、自己都不知道的国民党员。解放后也曾担任过土改登记员,文化扫盲教员,县公安局户藉排长,"文革″初期被定性为"二十一种人",作为可教育团结的对象,接受贫下中农的管制),但我凭借着自已各方面的优异表现还是班主要干部和"三好学生"。

这天晚上,我们几个班干部提前布置好了会场,便在那里坐了下来。

临近开会了,班主任和学校"革委会"的一个领导,以及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大队驻校代表走进会场。当时作为会场的教室,四周都贴有毛主席的画像。因为会前都要向毛主席像鞠躬。也是童心未泯,我身边的班干部,都在议论该向哪边的毛主席像鞠躬。有的说向右边的,有的说向左边的,更有一个说他干脆来个向后转,给后面的毛主席像鞠躬。有感于父亲的遭遇和家庭的处境,我不敢参与议论。

正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禍躲不过",偏偏这时一位班干部问我,向哪边的毛主席像鞠躬?我没多想,随口答道:我在中间(我当时坐在班干部的中间),当然是向前面中间的毛主席像鞠躬。这本是小孩子嘻耍之言,却被本大队那个贫下中农代表听见了。只见他一手指着我,怒不可遏地说:这中间与中心是一个意思。只有伟大领袖毛主席,才是全世界革命人民的中心。你一个"二十一种人"的儿子,竟敢说自己在中间,毛主席像也在中间。竟敢与毛主席相提并论,还把自已摆在毛主席的前面,是对毛主席的极大污辱,是对毛主席,对党,对社会主义极大的不满!竟然要把毕业班的会改为批斗会,来批判我这个只有十多岁的小学生。好在学校"革委会"领导和班主任都是身临其境的在场人,更清楚我在学校一贯思想上进,品学兼优的具体表现,也是不想让我和我的家庭毁在他手上。一边违心地严厉批评我,一边好言相劝,极力把奉承那个代表,让他消了气。好说歹说,这代表才不再坚持开会批判我了,却要我在会上作出深刻的捡讨。这到目前为止,唯一的捡讨在这代表的刁难下,前后作了三次,直到他满意了,才算过了关。

为这事,母亲流了几天泪,也狠狠地骂了我几天。

这件事过去了几十年,常常在不经意之间浮现出来,想要忘记都不可能了。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