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真相,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融和关公(关羽)都是同一时代的人。就象关公那样孔融让梨的真相,他也为了保卫汉朝丢了性命。关公是以英雄事迹扬名,孔融则以学问与礼让见称。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后代。他生于公元153年。他曾出任北海(现时的山东省)太守,所以又名孔北海。

他博学多才,广受尊敬,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虽然以礼让闻名,但却有话直说,就算得罪人也在所不惜。

他的敢言以及对汉朝皇帝的效忠,最后使他丢了性命。当时的曹操虽然很景仰他的学问才干,但是孔融的名气,却使诡计多端,野心勃勃图谋推翻皇帝的曹操,感到担忧。由于担心孔融会破坏他的计划,曹操就在公元208年把他杀了。

孔融被杀时,年龄才55岁。他虽然寿命不长,但却为自己建立起爱国学者与礼让之士的美誉。有两个故事,足以说明他的机智与礼让。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发生在他四岁那年。有一天,父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叫孔融选一个来吃。他选了一个小的,父亲便问他为什么不选大的?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传说孔融家有七兄弟,他排行第6),应该留大的给哥哥吃。

这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他礼让的例子。礼让是一种美德。孔融的礼让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阐述了兄弟之间友爱、谦让的美德,引申出后世要遵循公序良俗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孔融让梨的真相,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融让梨的真相,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典故,大人们经常拿这个故事来教育小孩。

然而,如果你读过这个典故出处的原文记载,你会发现几个有趣的文字。据《后汉书·孔融传》李贤作注的《融家传》记载:

(孔融)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有趣就有趣在这句“宗族奇之”这四个字上。

一个小孩子的行为,为什么会让众人感觉惊讶和奇怪呢?

按照常理我们会认为,孔融家族之所以会感觉到惊讶,是因为一个四岁的小孩子竟然这么早熟,在字都没有认全,更遑论是非对错观的年龄而懂得谦让,确实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是不是因为孔融的行为打破了人们固有的观念和认知,对世俗默认的行为准则和分配方式进行了一种新的诠释和理解,所以才会“宗族奇之”?

如果是第二种,我想,孔融让梨的故事才会更有意义。

比如,当我们普遍认为小孩子应该得到更好的东西的时候,然而我们是否有反思过,父母在资源分配时的初心是什么?是否能够尽量做到各取所需、公平公正呢?如果过于偏向一方,那对其他人会造成什么心理影响?

如果一味地牵就小孩子(或弱者),倾向性明显偏移,这会让其他大一点的孩子(或强者)感觉到不公平而心生不满,不利于公序良俗的稳固建立以及社会风气的良性循环。

是一个人。孔融四岁时因为让梨,被《三字经》传诵,成为知礼仪的典范;十三岁父亲死后哭得站不起来,因孝顺名扬四海;56岁因不忠、不孝、不知礼仪被杀,从小到老的作为,判若两人。为何孔融形象被完全颠覆,只因为得罪了一个人。孔融出生在世家,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可以说是根正苗红,从小就受儒家思想熏染,四岁让梨、十三岁知孝等重重光环,加上高大上的门楣,一出世就坐在云端的孔融有些膨胀,也养成了桀骜不驯的性格。从正能量说,叫刚直不阿,不畏权贵;世俗点看,就是没有城府,不懂圆滑。他是汉室江山的坚定拥趸者,孔融在曹操手下为官,不是为了辅助曹操建功立业,而是为了巩固汉献帝的地位,复兴汉室江山。但是在为官期间,孔融看出了当时政治腐败。《后汉书•孔融传》记载:“融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也就是说孔融知道曹操一伙野心勃勃,不是为了汉室江山着想,而是在私下巩固自己的势力,等待机会图谋汉室江山,他压根没想和曹操这种汉贼共事,他内心非常抵触当权的曹操,而且还将这种情绪带到了言行中。

孔融让梨的真相,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曹操征讨袁绍,攻占邺城后,“好人妻”的曹操把袁绍家女人抢到自己府中,没想到百密一疏,最漂亮的女人——袁绍的儿媳妇甄宓让儿曹丕抢了。曹操只能顺水推舟,让曹丕娶甄氏。孔融知道曹氏父子的丑事后就写信给曹操:“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想了半天没明白孔融在说什么,后来见到孔融,就问:“历史上真有这事?”孔融随口说:“我就是瞎编的。”孔融编故事就是为了恶心曹氏父子。

孔融让梨的真相,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曹操讨伐乌桓时,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人(古代少数民族)不进贡木苦矢,丁零人(古代少数民族)偷盗苏武的牛羊,这些陈年旧账你可以一起算了。”当时孔融大儒形象高大,有一定的影响力,曹操对他忍让三分,可是孔融或许是看不惯曹操颐指气使的作派,或许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些过分言行迫使曹操改变谋取皇位的想法,他时不时对曹操推行的政策设置障碍。

孔融让梨的真相,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时征战不断,又遇到自然灾害,不少地方发生了饥荒,曹操写了一个奏折请求全国禁止饮酒,其实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孔融却立马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

孔融让梨的真相,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樊哙解厄鸿门,非彘卮酒,无以奋其怒……”

孔融让梨的真相,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充分利用了自己博学的优势,举了一大堆古人饮酒成功的例子,很多事例很牵强,甚至其中还有“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这样酒后乱性的荒唐故事,有故意捣乱的嫌疑。

孔融让梨的真相,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曹操看后很无奈,亲自做了“训答”,可孔融不依不饶,再次作书申辩:

孔融让梨的真相,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虽然,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而将酒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为戒也。”

“夏商天子因为女人丧失了天下,也没有不让男女结婚,现在粮食不够,不至于让大家都不喝二两吧。”孔融就是在胡搅蛮缠,按现在的话说,故意挖墙角,让领导下不了台。

不留半点面子,曹操肚量再大,也被孔融气炸了吧。于是开始寻找孔融的把柄。孔融就是一个文人,没有什么城府,更没有什么戒心,有一天喝大了,就瞎咧咧:“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用白话说就是:“亲爹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孝敬的,生孩子不过是解决生理需求罢了;老妈母亲更别说了,就是装娃的肉瓶子,娃出来就没关系了。这种言论不但与他推崇的儒家学说完全背离,而且颠覆了他过去大孝的形象。

朝中有好多人找机会巴结曹操呢,有个叫郗虑的臣子知道曹操与孔融不对付,也以孔融“蔑视国法”为由弹劾孔融。曹操看到时机成熟,就指使祭酒路粹呈上奏折,罗列了孔融“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违反天道,败伦乱礼”等罪名,孔融被扣上了不忠、不孝、不守礼仪的大帽子,但他仍然不服,仍然表现强硬:“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被斩首,并株连全家,连七八岁的一对儿女也没放过。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