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古墓的纪录片有哪些,感觉纪录片上的考古都是在地上,而不是进入地宫,这是为什么

我有个文物杂志的朋友发掘古墓的纪录片有哪些,他喜欢给我神侃开墓穴神秘的事情——下地宫很危险。

发掘古墓的纪录片有哪些,感觉纪录片上的考古都是在地上,而不是进入地宫,这是为什么

发掘古墓的纪录片有哪些,感觉纪录片上的考古都是在地上,而不是进入地宫,这是为什么

考古工作者大多是无神主义者,但地方的基层工作人员很多都不是科班出身,对挖墓子很忌讳,特别是新打开的墓,没有人愿意第一个进去了。有一年冬天,一个隋朝的古墓被盗挖,打了个直径1米多的盗洞,倾斜向下进入地宫。县里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和公安人员到了现场,只是把盗洞围起来。等省里的专家赶来时,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专家带了3个研究生。一个男生头一回到现场,兴奋得不得了,非要下去看一下。于是用攀岩绳放他下去,半天没动静,于是大家把他拉了上来,问他看到什么了,这家伙说话颠三倒四,答非所问。地方的一位老同志看着不对劲,就找了个盆子,让他洗了把脸,这货才清醒了,问他刚才怎么了,他什么也记不起来。后来地方的同志告诉我们,洗脸用的是尿!

也许这个学生是兴奋过度了。其实不开地宫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护。帝王地宫封闭非常好,夯土密度大,加上一些防渗漏保护措施,长期与地面隔绝,含氧量少,内部环境稳定,文物保存的较好。地宫打开后,大量空气涌入,地宫内的文物会迅速氧化、碳化。比如兵马俑,衣服上都是有颜料的,但接触空气后迅速氧化脱落。在目前科学技术没有解决这个难题前,不主张打开地宫。

我只说了点皮毛,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小编以为,历史大多是参照史书与考古发现,遥相呼应相互证明的,如我国最具权威性的史书—《史记》,经过一些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史记》的真实性,并不是古人靠想象,随意写作。

发掘古墓的纪录片有哪些,感觉纪录片上的考古都是在地上,而不是进入地宫,这是为什么

发掘古墓的纪录片有哪些,感觉纪录片上的考古都是在地上,而不是进入地宫,这是为什么

我们就以司马迁的《史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发掘古墓的纪录片有哪些,感觉纪录片上的考古都是在地上,而不是进入地宫,这是为什么

1975年时,湖北省的云梦县地区,考古专家找到了一处战国时期的古代墓葬,并展开了保护性的发掘,该墓葬为战国时期的秦国人墓葬,墓主人名叫“喜”,是当时秦国官政体系中的普通小吏,因该墓位于云梦睡虎地,故此其也被称为“睡虎地秦墓”。其在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秦代竹简,被考古学家们称为是“睡虎地秦简”。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等。

发掘古墓的纪录片有哪些,感觉纪录片上的考古都是在地上,而不是进入地宫,这是为什么

考古专家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从竹简上的文字来看,其所使用的文体为秦代隶书,这不仅印证了秦代所用隶书的事实,同时也记录了篆书向隶书转变的情况。从内容上来看,睡虎地秦简涉及了秦代时期的法律、医学、历史事件等诸多内容,

而这一发现,与后世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关于秦朝法律大致相同,对此也是证明了《史记》的真实性。

不可否认,《史记》中也存在着与考古发现不符的地方,如秦朝时陈胜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文中记载了陈胜吴广等众人前往咸阳服役,路遇大雨,众人不能前进。按照当时秦代的法律来讲,无论因为任何缘由,只要迟到一天,就会被处以极刑。而在“睡虎地秦简”中,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失期三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 水雨,除兴”,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朝廷征兵之时,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缘故,而迟到3-5天者应受斥责,6-10天者则罚一个盾牌,超过10天者罚一副铠甲。如果在行程中遇到下雨、大雪等人力不可抗之原因,是不用受到惩罚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件事自相矛盾了,后世有人说,《史记》里面关于“大泽乡起义”的记载,掺杂了司马迁的个人感情,原因是司马迁对秦朝的“暴政”甚是厌恶。但是真正的原因,谁又能知道呢,或许是司马迁对秦朝的厌恶,或许是司马迁编写《史记》时,秦灭已百年,偏差不可避免,又或许是“大泽乡起义”领导人陈胜,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故意隐瞒群众,逼迫劳役工人一起举事反抗,但这并不能否认《史记》在我国历史研究中的巨大的参考价值,并且很多考古发现,也是证实了《史记》的真实性。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