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留下的9大谜案,秦始皇临死前的遗诏是什么内容是传位给扶苏还是胡亥你怎么看

两千多年来秦始皇留下的9大谜案,各种史书上一直通釆的是司马迁的太史公说法,即秦始皇死前遗诏传位于扶苏,可被赵高李斯胡亥仨阴谋了。我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谈点不同看法,意在探讨,说的不当之处,请大家斧正。

秦始皇留下的9大谜案,秦始皇临死前的遗诏是什么内容是传位给扶苏还是胡亥你怎么看

赵高之所以能成功“矫诏”是有两大得天独厚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客观的,即秦始皇病倒在沙丘平台宫——(此宫原本是殷纣王豢养禽兽之处,战国时的赵武灵王也被活活饿死在这宫里,特不吉利。)秦始皇给在河套监军的长子扶苏口授的遗诏是:“与丧命咸阳而葬”。仅凭这7个字,本身就漏洞百出,字面意思是让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谁的葬礼?秦始皇自己的。为何下诏让扶苏回咸阳呢?理由也有二。一是扶苏顶撞秦始皇后属于被贬谪才到九原蒙恬军中,名义上是监军,其实是下放到北方荒原的蒙恬军中去改造思想,是政治上的惩罚,如没有始皇诏书,扶苏是不能私自回咸阳的,否则按《大秦律》就是大罪;二是扶苏是长子,秦始皇死后,作为长子的扶苏理应主持父亲葬礼并尽子臣之孝,这属人伦常理。怎么解读这7个字,也找不到让扶苏继位的影子。不知为何,司马迁凭这7个字就断定秦始皇是传位于扶苏?大过牵强附会了!当时秦始皇口授遗诏时意识很清醒,既然都已想到葬礼这份上了,作为君王,首先理应想到的是皇位传承这头等天大的事。秦始皇想到了吗?绝对想到了。有明确遗诏吗?有。是谁啊?是幼子胡亥。

原因之二是主观的,即赵高当时的官职是中车府令,并兼管符玺大权,专门为秦始皇起草诏书。也就是说,这次始皇帝出巡,赵高掌管着印信、墨书以及传达皇帝命令的“玺”和调兵的凭证“符”。这些最高权力象征的物什集中在赵高一人之手,就等于秦始皇把皇权都交给赵高了。那为何秦始皇有真的遗诏书,赵高却没发出去,而是发个假的所谓的“矫诏”赐死扶苏并杀害蒙恬将军呢?原因很简单:担心(害怕)扶苏争位或夺位造反逼宫,条件现成着,蒙恬的30万虎狼大军就在扶苏手里,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扶苏知道秦始皇已死而有异心不服胡亥上位,要起兵靖难的话,凭蒙恬当时在军界的威望,成功率是极高的,到那时,赵高会死的很惨。这就能解释通赵高与李斯为何“秘不发丧”的原因了。

那为何说秦始皇会传位给胡亥呢?原因也很简单:扶苏与秦始皇之间的分歧是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即治国理念上的不同。秦始皇秉承历代秦王奉行战时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对社会高压及高度管控;而扶苏信奉儒家思想,主张仁爱与民本,曾多次劝秦始皇与民休养。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父子间的矛盾达到了极点,总爆发了。于是秦始皇找茬儿将抉苏赶出了咸阳城,让他远离了帝国的政治中心,等于把他边缘化了。所以,当陈胜吴广起义时都打着扶苏的旗号。为啥?六国皆曰仁。试想,一代雄主秦始皇会把帝位传给颠覆列祖列宗思想的扶苏吗?一般不会。那为啥会是胡亥呢?首先是秦始皇喜欢这个最小的儿子,为人之父肉体之躯,也不需要什么理由;其次是这次出巡之所以特意带上胡亥,并非让他游玩,本身也有让其长见识积阅历的用意,更有带在身边以防万一的意思。果不其然,胡亥还真以防万一了!肯定的是:当胡亥正式在咸阳登基时,赵高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读了秦始皇的遗诏。至于是真还是假,只有赵高一人最清楚。

原因很简单,就是秦始皇帝从来没有认为赵高是个“祸害”。

秦始皇留下的9大谜案,秦始皇临死前的遗诏是什么内容是传位给扶苏还是胡亥你怎么看

先要说明一下的是:赵国不是阉人,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太监”。赵高的身世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说的很明白:

秦始皇留下的9大谜案,秦始皇临死前的遗诏是什么内容是传位给扶苏还是胡亥你怎么看

“赵高者,诸赵疏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秦始皇留下的9大谜案,秦始皇临死前的遗诏是什么内容是传位给扶苏还是胡亥你怎么看

寥寥数语,但信息量极大。第一“诸赵疏属”。也就是说赵高是秦国宗室。有人认为赵高的祖上是赵国的王族,由赵入质于秦,娶秦人为妻。赵高出生于秦都咸阳,后来毁灭了秦国。但这是不确切的,因为在《史记》中“诸”加上某个姓氏,一般都是指的本国宗室子弟。比如《史记·田单列传》中的: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

就指田单为田齐宗室。所以说,赵高的第一个身份是秦国的宗室子弟,虽然疏远,但却是货真价实,属于“天子三门草鞋亲”——这个对日后赵高个人经历和秦国的历史行程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信息是“生皆隐宫”。之前有人胡说八道,说“隐宫”是天阉,但这是不可能的。据《云梦秦简》中记载隐宫为国营的手工作坊,主要役使刑徒,赵高的母亲有罪“被刑僇”,沦为刑徒,于是便在在“隐宫”打工,而赵高及其兄弟数人,便出生于这里。又根据《张家山汉简•户律》,隐宫一词到了汉代又被指称在隐宫中服役的人。

京剧《宇宙锋》中赵高的扮相,完全不是阉宦。

赵高的人生经验本来是很寻常的,按他在秦始皇帝驾崩后的自述,就是:

“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

依照《秦律》,刀笔吏,也就是“史”,是可以世袭的,考虑到赵高的身世,不排除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出身于“诸赵疏属”的史,而赵高接班顶替后凭可能凭着自己的业务干练,成为了“宦者”,注意秦汉之际宦者是指的君王身边的侍从,而不是后世意义上的“阉宦”。“沙丘之变”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七(210B.C.),此时拒赵高进入宫为宦,已有二十余年。据此前推二十一到二十九年计算,赵高进入秦宫当在秦王政八年到十六年之间。此期间赵高抓住了一个机遇,那就是秦王政九年的“嫪毐之乱”,当时秦王政下令“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估计是在此期间赵高立了功,得到了秦始皇帝的抬举,随后平步青云做了中车府令。

好了,下面就是特别有意思的内容了。据《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

“秦王闻高彊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中车府令就是后世的大清朝銮仪使,之前和珅就是从这儿发迹起来的。而赵高诸“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也就是说此时的秦始皇帝极为信任赵高,把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交给他当学生,而赵高和胡亥此时皆无野心,师徒两个人成天在一起研究法学。因为自古君子不器,师徒俩在专业课上尽心,这就表示没有权力欲。但是不久,赵高出事了“有大罪”,至于什么罪过司马迁没有说,但是却透露了三点:

第一,是秦始皇帝“令”蒙毅“法治”之。而蒙毅和秦始皇帝的关系是十分的“亲近”,《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的是:

“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

可知君臣二人的关系是师友;

第二,蒙毅不敢“阿法”,于是把赵高依法判了,判决结果根据秦朝“以爵赎罪”的规矩,赵高恐怕要丢了饭碗。据《商君书·境内篇》记载:

“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爵。 自一级以下,有刑罪则已”。

爵位在二级以上的人, 犯了罪就降低爵的等级,爵位在一级以下的人,犯了 罪就取消爵位。前者属于“降爵赎罪”,后者属于“以爵赎罪”。但是秦始皇帝认为赵高这次犯罪“敦之于事也”也就是说赵高这次“有大罪”,是办事过于负责,矫枉过正。于是赦免了赵高的一切罪过。

所以说,在秦始皇帝的眼中,蒙毅是亲信、自己人;而赵高是“敦之于事”的忠臣。所以秦始皇帝对赵高即使不亲密,也是十分的信任——说白了,赵高在秦始皇帝这里的表现就是“拼人品”,而不是“拼关系”。

所以在秦始皇帝那里,赵高就是一个正直、无私、有才干的穷亲戚,这种人,在任何一个领导人那里都会被当做“宝贝”,怎么可能被视为“祸害”?

輼辌车,秦始皇帝出行的居辇。

在秦代,中车府令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皇帝驾车。赵高长期负责这个工作。顺便说一句,赵高可是货真价实的“老秦人”——如果真的存在的话。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