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有多血腥,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什么毫无还手之力,长安很快被攻破

渔阳颦鼓动地来安史之乱有多血腥,惊破霓裳羽衣曲, 安禄山反于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次年正月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攻进长安是七月,攻进长安总共用了八个月的时间,算不算“很快’”毫无还手之力”值得商榷,但为什么能攻入长安,这个问题等我慢慢捋一下。

安史之乱有多血腥,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什么毫无还手之力,长安很快被攻破

安史之乱的爆发和攻入长安其时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吊诡,不但发生了,还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昨天安西都护府势力一度抵达西亚,云中都护府扩张到蒙古和贝尔加湖,安东都护府威震朝鲜,今天突然皇帝出逃,节度使各据一方,仅剩的皇权被宦官把持,疆域急剧缩小,盛唐戛然而止,让人实在没法接受。

安史之乱有多血腥,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什么毫无还手之力,长安很快被攻破

其实疆域一直是在变化的,这是极盛版

安史之乱有多血腥,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什么毫无还手之力,长安很快被攻破

事实上安史之乱起初,玄宗君臣并不慌张,杨国忠还得意洋洋说你看你看,我说这个死胖子要造反吧,看着吧,很快有人会把他脑袋送过来的(不出旬日,斩贼酋首以献)。时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也夸下海口,说要把这个大坏蛋的脑袋献上。

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后,虽然一时气势汹汹,连下多城,但是其实很多呼应的叛军以及最先沦陷的河北地区都在观望,事实上李光弼郭子仪很快在离范阳很近的常山大败史思明部,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叛军陷于进退失据,将失巢穴的死地。

看下面这张图,很明显看到从范阳到长安,一路上多重保险,长安并那么容易攻破

但问题是后面的每一步都是错误的,封常清居然只有千余亲兵就去主战场洛阳了决战了,其余的兵力都是临时征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封常清五战五败,洛阳陷落。他西奔陕郡,跟陕郡的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高仙芝此时就任兵马副元帅,而玄宗居然因为太监边令诚的谗言,在这个时候把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杀了。临阵换将,三军齐声喊冤,唐玄宗此时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心理,英明天子一去不复返,一日杀三子的糊涂狠戾老头又回来了。

潼关失守的话,长安指日可破,玄宗命哥舒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的这位)接任高仙芝的兵马副元帅,此时他已经中风,仍然眼光狠辣,坚守潼关,并且仗着一世威名,旗开得胜,击退了安禄山次子安庆绪。唐军此时利在坚守,争取时间,等待各路义兵会援。叛军这时候回不去老巢(河北又大片重新归附唐廷),攻不下潼关,安禄山在洛阳做的这个皇帝也很没有意思,所以会战对叛军有利。 这时候小人又出现了,这次是杨国忠,他与哥舒有旧怨,置国家安危于不顾,逼哥舒出关会战。叛军置于死地而后生,一战唐军大败,玄宗出逃蜀地,长安陷落。

此后形势急转之下,士气高涨的平叛态势由攻转守,一直花了八年时间才完全平灭安史之乱。长安陷落不但成为安史之乱的转折点,也成为整个唐朝的转折点,千载之下,令人唏嘘。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安史之乱有多血腥,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什么毫无还手之力,长安很快被攻破

自唐玄宗开始,府兵制已经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在边疆重点防御方向建立军镇,实行募兵制,派遣节度使管理。到安史之乱前已经形成了十大节度使,具体兵力已经作战方向见下图:

安史之乱有多血腥,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什么毫无还手之力,长安很快被攻破

十大节度使常备总兵力50万,这是大唐王朝最精锐的边防部队,除此之外就是中央统辖的10万左右的禁军部队。

安史之乱有多血腥,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什么毫无还手之力,长安很快被攻破

此时的唐朝已经不是太宗时期的“天可汗”了,对外方针也从战略进攻变成战略防守,唐玄宗初期,依靠军镇制度有效抵挡了外族的反扑,打了几场胜仗,保护了开元盛世的成果,这让唐玄宗更加看重军镇制度,但是他忘了枝强干弱的可怕后果,再加上后期宠幸杨贵妃,任由奸相杨国忠胡作非为,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有多血腥,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什么毫无还手之力,长安很快被攻破

安史之乱爆发前,安禄山一人兼了河东、范阳、平卢三地节度使,从上图可以看出,其手下有满编18.4万的精锐边军,而唐王朝中央只有10万的禁军。

安史之乱有多血腥,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什么毫无还手之力,长安很快被攻破

唐玄宗接到叛乱消息后,忙令封常清、高仙芝等大将组织禁军平叛,同时在长安、洛阳等地招募新兵,可是盛世的喧闹早已让天子亲军失去了原有的锐气,他们的战斗力怎么可能和整天在边疆舔血的边军相比呢,更不要谈招募的新军,那么唐朝其他精锐的边军怎么似乎无动于衷呢?其实不然,原因如下:

1、来不及反应安史之乱的爆发很突然,从地图来看,安禄山的大本营范阳(就是现在的保定一带)距离洛阳、长安最近,其他的几个军镇都在千里之外,再加上叛军太猛,一个月拿下洛阳,几个月后拿下长安,其他军镇根本来不及反应。

2、不能私自调动在没有皇帝命令的情况下,如果边军向内地进发,那到底是勤王还是谋反谁去判断,另外大军走了,外族入侵导致国土沦丧,这个罪责谁来承担?所以没有皇帝的命令,边疆军镇只能干着急。

3、唐玄宗太自信在读安史之乱的文献资料的时候,前期并没有发现唐玄宗调动边疆大军的详细记载,一直是禁军和新军在抵抗,也许是唐玄宗太自信了,认为凭借禁军和新军可以击退叛军,事实狠狠地给了他一耳光。

马嵬坡兵变后,太子李亨直接北上到朔方整军平叛。所以安史之乱爆发时,唐朝还有30余万精锐部队在各处边疆防守,因为形势太过于突然,初期并没有发挥作用,但是最终平叛还是依靠这些精锐部队。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就算禁军和新军战斗力再差,也不可能这么快就把洛阳和长安丢了?洛阳和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城池,当初李世民打洛阳可没讨到便宜,况且洛阳方向还有虎牢关,长安方向还有潼关,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怎么可能轻易攻破!

1、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安史之乱初期指挥的三大名将分别时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这三人可都是战功赫赫,青史留名,但是到安史之乱时却表现蹩脚,就是将不知兵的恶果。

封常清,时任安西节度使,安史之乱爆发时,他正好入朝述职,直接被唐玄宗推到第一线,让其到洛阳募兵抵抗安禄山。

高仙芝,时任右金吾大将军,是统领了禁军,但是无奈禁军战斗力太弱。

哥舒翰,安史之乱爆发时曾经威风凛凛的哥舒翰已经是半生不遂卧病在床了,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唐玄宗病急乱投医,硬是把这位仁兄推到了潼关前线。

2、唐玄宗、杨国忠瞎指挥洛阳的失守和唐玄宗、杨国忠定下的战略有很大关系,根据他们的安排,封常清是在长安、洛阳募兵抵抗,结果没有经过任何军事训练的白丁面对虎狼之师,节节败退,不到一个月洛阳就陷落。作为东都,洛阳的战略位置及其重要,竟然不是第一时间派重兵把守,反而是如此儿戏用招募几天的新兵,所以洛阳陷落非封常清之责,而是唐玄宗、杨国忠无能之表现。

另外葬送长安也是唐玄宗的胡乱指挥。

当时哥舒翰率20万大军据守潼关,安禄山久攻不下,便做出退兵之势,而且伪造成败退的样子,唐玄宗听到报告后感觉机会来了,勒令哥舒翰出关追击。

哥舒翰知道,这都是安禄山的鬼把戏,他更加知道,手下的20万士兵绝大多数都是第一天拿起长矛,追击必然送死。但是唐玄宗不管,严令出击,于是哥舒翰大哭着下令出关追击,事实就如他所料,安禄山早就在等着他,20万大军全军覆没,长安城最后一道防线潼关陷落,安禄山15万大军兵临长安城,唐玄宗仓皇出逃。

假如初期唐玄宗就命封常清率5万禁军进驻洛阳,以封常清之能和东都洛阳的高深城池,守半年都不是问题;再者在潼关严防死守,就是给安禄山一年时间他也无法前进一步,而且此时唐玄宗已经下令调河西、朔方等地军队了,只要能撑几个月,安禄山的叛军就是瓮中之鳖。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唐玄宗做出了最昏庸的决策。

唐玄宗昏庸的决策还不止这些,最让人扼腕叹息的就是封常清和高仙芝被杀。

封常清从洛阳一直退到潼关,撤退过程中经过陕郡,此时高仙芝正驻防此地,封常清劝说:“安禄山兵峰正强,已经攻破洛阳,一个小小的陕郡肯定守不住,不如合军一起退守潼关,保卫长安。”高仙芝很是认同,于是放弃陕郡退守潼关,本来是无比正确的决定,但是在有心人的运作下,就成了杀人的刀。

高仙芝军中有唐玄宗安排的监军边令诚,他几次向高仙芝献策都不被采用,怀恨在心,偷偷给唐玄宗打小报告,说封常清故意夸大敌军的强势,影响军心,伙同高仙芝放弃陕郡百里之地。唐玄宗一听大怒,不战而退有损朝廷体面,而且他怀疑是不是这两个人也反了,于是下令斩杀两人。

在唐王朝最危急的情况下,仅听信小人之言,便擅杀名将,自毁长城,此时的唐玄宗真是昏庸透顶。若无前半生的开元盛世,唐玄宗与唐朝亡国之君唐僖宗并无二样!

所以总上来看,安史之乱从爆发,到长安陷落,都是无能的唐玄宗一人导演的悲剧。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