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摘抄,纯美文没人读,美文创作如何找热点提高可读性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什么样的美文热点新闻摘抄?不夸张的说,人人喜欢,甚至人人会背。为什么?它究竟美在哪?

热点新闻摘抄,纯美文没人读,美文创作如何找热点提高可读性

一、优美清丽的语句,多种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热点新闻摘抄,纯美文没人读,美文创作如何找热点提高可读性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热点新闻摘抄,纯美文没人读,美文创作如何找热点提高可读性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比喻,拟人,语句优美生动,引人入胜。

二、真挚的情感。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体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所以说,纯美文并不是没人读,我们进行美文创作也不要找热点,重要的是要做到文质兼美,感情真挚。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

热点新闻摘抄,纯美文没人读,美文创作如何找热点提高可读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热点新闻摘抄,纯美文没人读,美文创作如何找热点提高可读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热点新闻摘抄,纯美文没人读,美文创作如何找热点提高可读性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热点新闻摘抄,纯美文没人读,美文创作如何找热点提高可读性

《玉树后庭花》是南北朝乱世南朝陈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的一首艳诗,写完此诗数年后,陈亡国,“后庭花”因此被人们称为“亡国之音”,民间很少传唱,只在教坊和花间酒楼等高级场所传唱。

热点新闻摘抄,纯美文没人读,美文创作如何找热点提高可读性

“商女不知亡国恨”,那么,“商女”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多数人倾向的一种说法是,“商女”即歌女。杜诗脍炙人口,但为何将歌女称作“商女”却未必人尽皆知。

热点新闻摘抄,纯美文没人读,美文创作如何找热点提高可读性

原来,唐代歌妓、女伶通称“秋娘”,亦称为“秋女”。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那么“秋娘”何以又被称“商女”呢?这是因为我国古人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四季相配,因为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故以商配秋,称为商秋。古代以商指秋比较多见,商信、商风、商吹、商飙指秋风,商日指秋天,商序、商素指秋季,商意、商气指秋意、秋气,商云指秋云,商暮指秋末。由此可见“商女”即秋女、秋娘,也就是歌妓、女伶了。

但是,如果将杜牧此诗理解成对“商女”的谴责和惋惜,那就未免弱化了这首诗的内涵。杜牧的感慨有更深刻的内容在。正当晚唐气运渐衰,国家即将倾覆的当口,这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还在点唱亡国之音,这才是杜牧的诗眼所在。他真正想谴责的是这些人,而不是“商女”。果然,杜牧写成此诗数十年之后,唐朝就宣告灭亡。

这首脍炙人口的《泊秦淮》流传了一千多年,很少有人询问面对社会风气变坏,人们应该做什么。那些依靠出卖技艺的商女究竟该不该”知亡国恨“?该不该受谴责?这一直是一个问题。

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应当从两方面来看:

1.如果商女真的不知亡国恨,那么她就不应当受到谴责。当时虽然不是河清海晏,却也承平已久。身为读书人看出潜在的危机,是作为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职责所在。为之呼吁奔走,是应尽的本分。古代女性没有社会地位,决定商女们知不知”亡国恨“的不是她们唱什么歌,而是她们自古以来的社会地位。商女的职业特点是男人赋予的,她们必须依靠职业技能生存,必须忠于职守。不论是《玉树后庭花》还是《春江花月夜》肯定得有顾客要求才能演唱。谁见过闲着没事儿去唱那又长又慢的歌儿的职业歌女?

五代时后蜀的花蕊夫人说:“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一句“那得知”道出了所有背锅女性的冤屈,明明我什么都不知道,明明没有任何存在感,却偏偏要我担责任,你觉得合适吗?

2.如果商女是知而麻木、自我麻醉,那她的节操就存在一定问题。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角度衡量,那她似乎应当和点唱者一样受到谴责。但是作为伎女的一类,商女处于社会最底层,商女是应社会主流要求唱曲。她们的生死无人关心,面对社会危机却责备她们不知亡国恨,是不是过分了些?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是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可以想象,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诗中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这首诗是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这首诗名噪一时,后世读者评价也相当高,说是作者忧国忧民,讽刺社会现实的力作。

这首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