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东进士名单,求清代嘉庆十三年所有中进士者名单,谢谢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 第一甲三名 吴信中 谢阶树 石承藻 第二甲一百一十五名 朱 棨 陈官俊 萧应荃 周之琦 方保升 陶 梁 尹济源 董国华 贺长龄 赵光禄 饶绚春 钱 林 丁嘉干 龚以镗 唐业谦 郑 城 胡兆兰 罗家彦 史 评 孔传曾 陈 柱 张 葆 赵植庭 王耀辰 潘恭常 钱仪吉 宫 焕 杨 鎭 邹士麟 屠 倬 查有筠 解运衢 元在功 李恩绎 彭嘉恕 沈学廉 区玉麟 萧元桂 郑家兰 林培厚 王若闳 李保中 陈传经 沈 岐 郭大经 戴宗沅 恩 宁① 刘嗣绾* 郭仁图 吴侍曾 王 墀 李桂林 于学宗 费丙章 高翔麟 张美如 赵维熊 张联奎 吴恩韶 路文泽 吴其浚 马毓林 刘荣黼 杨 煊 熊遇泰 傅德临 邵凤依 廖 爵 李若嶂 唐善良 于德培 涂 晋 吴 鸾 冯淸聘 陈澄淸 胡岱云 匡晋珏 杨滨海 戴 屺 蘇献琛 叶 璟 赵锺彦 李愼修 郑世俊 徐 江 何 珣 吴乙照 沈邦基 江 秋 戴杨辉 郝兆钰 元 保 龚与春 王鹏翥 吴增嘉 秦光扆 李聚元 瞿家鏊 张廷诰 仲振履 茅润之 刘斯宁 夏国培 戚宗彝 谭鹏霄 朱文燮 廖敦行 曾冠英 吴昌龄 张以谟 程际韶 孙 巖 魏元烺 陈 彦 程锺灵 第三甲一百四十三名 侯 钤 刘超远 龚定国 刘亨地 周贻组 阎亮阁 杨本濬 蒋舒惠 高泽履 姚 莹 张 翔 隆 文 许嗣容 徐步云 刘邦柄 曾锡龄 王道行 贾天培 李 焕 林桂茂 姚丙成 德 启 武忠额 傅锺瑑 金鼎寿 陈肇英 凌企曾 李象溥 李 源 刘又向 孙 澄 锺 祥 盛化振 尹元龙 高 崧 王榘曾 张思勗② 黎葆醇 孙 凤 周绳祖 强克捷 张懋勋 周廷勋 易焕暄 贾秉锺 方时亮 江 岷 李毓昌 席元榜 梁达榜 段国奎 时功旃 田体淸 张南圭 竺之侃③ 何奕簪 王馀晋 郝延年 敏 勤 全 福 王会淸 冯 纘④ 刘书文 祝淳蒋 汪桂葆 沈 礼 崔 偲 张衍基 朱华临 蔡学元 赵家震 杨 鸿 许师贤 崔显宗 朱光照 罗梦元 诚 格 张中阳 李元丰 田文洛 马玉墀 徐时英 张焕光 贵 龄 王锡蒲 杨岳东 德刚阿 陶运龢 谷怀淸 蒋承洙 荣 庆 陈赓元 恒 祥 文 炳 任 铨 徐淳瑞 杨蔚然 杜怀英 李贡南 崔光弼 谢登科 董象昭 吴兰荪 龚 溥 胡之鋘 杨 黼 彭程万 王士仁 孙敏浦 侣 敬 樊 兑 黄承祈 刘 统 陈 钰 梁 杰 郭承休 揭凤阶 功 袭 张作楠 王服经 李 为 黄锡宝 齐 森 张云龙 张孝友 陈士元 艾 濂 龚秉衡 孙鸾仪 熊学渊 王应抡 王洪诰 王 翔 宋树甲 陈作楫 王 俽 蘇文彦 甘 岳 王溎源 巫绳咸 杜 湘 魏 瑺 孙均铨

①改名清代广东进士名单:恩铭 ②碑作:张思最 ③碑作:竺之祝 ④改名:冯芝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古代,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一条——考科举,做官老爷。能不能做成官老爷,那就要看你有没有本事通过科举考试了。

清代广东进士名单,求清代嘉庆十三年所有中进士者名单,谢谢

清代广东进士名单,求清代嘉庆十三年所有中进士者名单,谢谢

科举制度的缘起和发展科举考试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式微于元朝,辉煌于明清,结束于清朝。从隋朝公元605年持续到到清朝公元1905年,主宰了1300多年来无数读书人的命运。就像今天的高考一样,科举考试也是一座独木桥。

清代广东进士名单,求清代嘉庆十三年所有中进士者名单,谢谢

相对而言,通过了科举考试就能够有官老爷可做,其实惠和难度自然非今日之高考可比,也许比今天的博士考试还要难。

清代广东进士名单,求清代嘉庆十三年所有中进士者名单,谢谢

在没有科举制度以前,朝廷是怎么选派官员的呢?隋朝以前,汉朝采用的是“察举选官制度”,就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因为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因此产生了很多弊端。比如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品德和才华,却很有可能因为和推荐者的关系而得到任用。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人,由于缺少背景,往往隐居乡野,郁郁不得志。

由于找不到一种更加合理和公平的官员选拔方式,荐官制度一直持续到魏晋时期,演变成九品中正制,就是把官员划分为九个等级,分别由地方或者不同部门推荐人选。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中国,到了隋炀帝杨广,公元587年敕令全国州府“岁贡三人”,应考“秀才”,这就是科举制度的雏形,后来增设“进士”和“明经”两项名目,沿袭千年。

相对于把隋朝给弄灭亡了,隋炀帝首创的科举制度对封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就像今日之高考一样,科举制度自然也有一定的局限和弊端,但是因为它是在一定标准下实施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合理,所以历朝历代,虽然皇帝换了,朝代换了,但是科举制度却一直延续下来,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柄利器。

通过科举考试能做什么官?科举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到了宋朝,几乎已经接近于完善。一系列的考场规则出台,而且官方出版教材,确定一定范围内的考试范畴。为了防止作弊,还发明了试卷糊名和锁院制度。

有宋以来,科举制度一般上分为四级考试,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不同级别的考试,即获得不同级别的头衔,即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一、初阶:秀才

按照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凡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在取得院试取得秀才资格前,都统一称为童生。古代没有毕业的说法,什么时候考中了秀才,什么时候摘掉童生的帽子。有的人,可能到了六七十岁,还是个童生。

要考秀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考秀才需要经过三重考试,就是到县里、府里还有省里的提督学政(相当于现在的省级教育厅厅长)三个地方参加考试,只有这三场考试都过了,才具备秀才的资格。秀才录取率30%左右,也没有那么容易。

在古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秀才虽然不是一个官,但是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连妻子都被人尊称为“秀才娘子”。秀才见官,也不用像普通老百姓一样下跪,做揖就可以了。因为秀才已经有了功名,具备了成为官员的潜力。

二、中阶:举人

秀才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但是却可以免除差徭。考完了秀才,就要考举人了。在政府指定专门的学校学习之后,就可以参加地方州府主持的考试,取得“举人”的头衔。

举人在地方上,尤其受人尊敬。考中举人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可以被人尊称为老爷了。一些举人会受到王宫大臣的赏识,收归门下,逐渐走入仕途。

举人相当于今天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举人如果不再参加考试,可以被授予县府教宜、主簿一类的末流佐官,也有担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在地方上,学历最高的就是举人。考中举人,即使是不做官也是一县名流,几乎能够与县令平起平坐。

三、高阶:贡士

中举之后,接下来就是参加朝廷在京师举行的会试了。会试是又朝廷礼部,也就是国家人事部门主持的官员选拔考试,在京城内的贡院举行,考试内容更加全面和完善,考试规定也更加繁琐和严格。通过会试,就能够取得贡士头衔,几乎等同于进入了官场。

会试相当于今天的博士毕业考试,难度之大,录取率之低,只有5%左右。全国各地,一年录取的人数少的时候不到一百个人,多的时候也只有三四百人。

因为会试是在为国家挑选治理朝政的官员,全国官员只有几万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空缺,因此会试的录取人数就少很多。

贡士其实已经是预备官员了,但是还是需要再参加一场考试,也就是所谓的殿试。

四、超阶:进士

通过会试,一个月之后,所有取得贡士头衔的人都要参加最后一场考试,也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段位,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后。

殿试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发明,目的是为了对贡士的知识水平进行再次确认,预防那些只是在一场考试中发挥超常,或者通过营私舞弊取得贡士资格的人,在进入官场带来不良的影响。

殿试的录取率是100%的,只要参加了殿试,就一定能通过,取得“进士”的资格。但是进士却分为三甲,第一甲的叫“进士及第”,只有三个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的叫“进士出身”,大概百十来人,算是正式录取的人,能力水平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第三甲的叫“赐同进士出身”,相当于一个安慰奖,就是说你水平不行,但是能够通过前面的考试也不容易,给你给“像进士一样”的头衔。

通过殿试,就可以回家等待朝廷礼部安排职位了。进士,就等于是正经的官老爷了。第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考试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还相对灵活,考试的内容主要集中于诗词歌赋和策论,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出于思想控制的需要发展出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就出现了畸形演变,虽然还是读书做官的唯一途径,却对读书人毒害得不轻。

任何制度都有其局限性,比如今天的高考,应试教育同样也对学生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影响。

作者:博文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