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陕西籍进士,清代著名宰相阎敬铭,被称为“救时宰相”,他有哪些功劳

阎敬铭出生于道光年间清朝陕西籍进士,卒于光绪朝,可谓是亲历晚清的动荡岁月。

清朝陕西籍进士,清代著名宰相阎敬铭,被称为“救时宰相”,他有哪些功劳

传世文献里关于阎敬铭的记载不少。出身商人之家;早年拜师关中书院;未满三十即高中进士;受赏于胡林翼而跻身封疆大吏;居官刚正,善于理财;执政户部弹劾庸官,揭出云南军费黑幕;解决新疆边兵军饷,督造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等,都是阎敬铭作为大清廉吏载诸史册的史事。

清朝陕西籍进士,清代著名宰相阎敬铭,被称为“救时宰相”,他有哪些功劳

清朝陕西籍进士,清代著名宰相阎敬铭,被称为“救时宰相”,他有哪些功劳

阎敬铭画像

这里要说一件关于阎敬铭一生重要转折的一件事——力阻慈禧太后修筑颐和园。

1884年,这是阎敬铭辞官回乡前的第五年,这一年,他执掌户部尚书已有多年,在成功梳理了大清朝二百余年的积帐,彻查了大清三库之库藏,威名传遍朝野之后,他升任为军机大臣。第二年,又升为东阁大学士,仍然掌管着户部工作。就在这一年,慈禧太后正在筹备她的六十寿辰,因为国力支绌,慈禧就打算挪用北洋海军的军费和部款,以大兴土木,修筑颐和园,顺便修复破损的圆明园。阎敬铭听闻消息后,以动用军费事关重大为由,上奏称“治以节用为本”,不惜犯颜谏阻,拒绝拨款。

慈禧太后像

正如《走向共和》中演的那样,阎敬铭听说慈禧要修颐和园,耗费六百万两白银后,断然以户部尚书之职拒绝这个要求,并淡定说到“不是臣不让修,是银子不让修”。慈禧听到这些,气急败坏,恼怒地让他滚。阎敬铭辩解道:“臣有罪,太后可将臣罢黜问罪。不可叫臣滚,辱及朝廷制度。”慈禧此时怒不可遏,厉声让阎敬铭滚。身旁有眼力的太监也赶忙上前,试图将阎敬铭拉走,而这时候的阎敬铭却使劲地挣脱出来,义正言辞地说:“臣不滚,臣自会走。”

这就是“不滚尚书”的故事。

故事虽然有演绎的成分,但是阎敬铭拒不拨款的事显然触怒了慈禧,她便以阎敬铭“不能仰体朝廷裕国便民之意,饰词廷宕”为罪,把阎敬铭“交部严议”,给予“革职留用”的处罚。在打击了阎敬铭后,慈禧成功筹集到了修筑颐和园的经费。

这也是阎敬铭仕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几年之后,阎敬铭就坚决辞官还乡,远离了这个让他厌恶的官场。

《清史稿》对阎敬铭有如下评价:

敬铭质朴,以洁廉自矫厉,虽贵,望之若老儒。善理财,在鄂治军需,足食足兵,佐平大难。及长户部,精校财赋,立科条,令出期必行。初直枢廷,太后颇信仗之,终以戆直早退云。“戆直早退”四个字颇有意思。

“戆直”就是忠言进谏,因为劝谏无果,最终阎敬铭选择了“早退”这条路。

“太后颇信仗之”是历史的真实一面,大清朝自嘉道即显中衰之象,到晚清更是面对内忧外患,外有帝国主义势力数次入侵,内有太平天国捻军,财政入不敷出,统治摇摇欲坠。迫切需要阎敬铭这样的精通理财之士。然而腐朽的统治者明知国绌民穷,依然穷奢极欲,还打击忠言直谏之能臣,最终逼的有识之士只能“早退”。

“救时宰相”无法救时,不亦悲乎。

阎敬铭塑像

你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清朝陕西籍进士,清代著名宰相阎敬铭,被称为“救时宰相”,他有哪些功劳

说其进士咱们就不得不说一下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据史料记载公元605年隋朝首开进士科,被认为是科举制度的开端,至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历时1300年。

清朝陕西籍进士,清代著名宰相阎敬铭,被称为“救时宰相”,他有哪些功劳

我国古代将通过乡试、会试,最后通过殿试的考核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清朝陕西籍进士,清代著名宰相阎敬铭,被称为“救时宰相”,他有哪些功劳

如果拿现在的学历对比的话,进士应该相当于中科院院士的级别,是名符其实的高级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经历的1300年里,共有11万名进士,平均每年大约85人,可谓凤毛麟角,比清华、北大每年录取的学生少多了。

进士的地位在清朝时期应该是被削弱了。清朝的进士虽然也能像明朝一样直接进入翰林院工作,成为公职人员,领取朝廷的俸禄,但不同的是清朝时期大量的满人不经过考试就可以直接进入官僚系统,这在之前的各个朝代中都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大量的满人挤占了原本有进士垄断的官僚体系,到了清朝中后期到屋时候那些在翰林院上班的进士们有人的收入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了。到了清晚期,他们甚至到了只能依靠地方实力派才能过活的地步,可谓狼狈至极,进士的意义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

中国的科举制度现在看来很不合理也很落后,但在当时却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也为天下学子努力学习树立了目标,也成为学子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