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其实是个鬼故事,有人说《桃花源记》是一个鬼故事,你怎么看

有人说《桃花源记》是一个鬼故事小石潭记其实是个鬼故事,是因为文章最后二个自然段,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小石潭记其实是个鬼故事,有人说《桃花源记》是一个鬼故事,你怎么看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石潭记其实是个鬼故事,有人说《桃花源记》是一个鬼故事,你怎么看

我认为不能说这是鬼故事。桃花源是陶渊明刻意追求的理想社会。

陶渊明,字元亮,亦名潜,字渊明。江西九江人,东晋大诗人,曾经担任参军、县令等小官,因不满当朝的腐杇黑暗统治,辞官归隐,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体验生活,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诗大多描写田园山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园记》是作者的五言古诗《桃花园诗》前面的小记。全文以武陵渔人无意中发现世外桃园的故事,描绘了一幅作者梦寐以求的没有专制统治的、平等自由的、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充分表观了作者对当时的黑暗的、腐败的、混乱的、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桃花园式的理想社会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文章构思巧妙,写得引人入胜,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以打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按照渔人的行动顺序,介绍了桃花源的发现经过,刻意描绘了这里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气息,详细记叙了渔人和他们的接触情况,充分地描绘了桃国中人的淳朴和真挚。

这是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尽管这种境界是虚构的,不可能有这世外桃源。但作者却把这桃花源描绘得似有似无,似真似假,令人回味无穷,令人向往不止。

谢谢你提出个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但不知道你怎么会让你有这种感觉。《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的,不可否认,里面的确充满了神秘色彩(或者有人认为“诡异”)。

小石潭记其实是个鬼故事,有人说《桃花源记》是一个鬼故事,你怎么看

首先,一个捕鱼人,竟然不知不觉地闯进了一个仙境。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小石潭记其实是个鬼故事,有人说《桃花源记》是一个鬼故事,你怎么看

这样的景象真的挺让人震撼的,溪水两岸几百步,全是桃树,而且粉色的花瓣撒满大地。荒郊野外,没有人烟,哪来的桃林?也怪不得渔人感到诧异,因为好奇,他当即决定,寻找到这片桃林的尽头。

小石潭记其实是个鬼故事,有人说《桃花源记》是一个鬼故事,你怎么看

其次,桃源内的场景更是让渔人大开眼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小石潭记其实是个鬼故事,有人说《桃花源记》是一个鬼故事,你怎么看

渔人挤过一个隐隐约约透着光亮的小小山洞,曲曲折折,终于进入桃源,里面的场景更让他吃惊: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茂盛的桑竹,交错的小路,快乐的人们……,这一切与外面的世界反差太大了。

小石潭记其实是个鬼故事,有人说《桃花源记》是一个鬼故事,你怎么看

再次,渔人带人再寻桃源未果,更是让人不可思议。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小石潭记其实是个鬼故事,有人说《桃花源记》是一个鬼故事,你怎么看

明明是返程时一路上处处做好了记号,而带人复寻却就迷了路,怎么也找不到那美丽的桃花源了。后来,一位叫刘子骥的隐士,高高兴兴地计划再寻,结果是带着遗憾死去(也许,他不打桃花源的主意也不会死得这么快吧)。

小石潭记其实是个鬼故事,有人说《桃花源记》是一个鬼故事,你怎么看

从此,人们再也没有见过桃花源,再也没有人去(也许不敢再去)寻桃花源了。

小石潭记其实是个鬼故事,有人说《桃花源记》是一个鬼故事,你怎么看

从以上几点看来,桃花源的确太神秘了,以至于有人认为神秘到“细想及恐”的地步。那么,这个故事真的瘆人吗?(我真不习惯用“瘆人”这两个字)。

如果你了解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的意图,就不会觉得它“瘆人”了。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东晋,《桃花源记》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陶渊明空有济世情怀却无法实现抱负,只能愤然出世,归隐田园。

表面上看来,陶渊明已经独立于世俗之外,但是,他并没有做到“心远地自偏”,他依然关注着人们的疾苦,他渴望世界太平,期望人们过上好日子。无奈之下,他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幻想了,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情啊。

《桃花源记》,即是陶渊明用以寄托理想的地方。《礼记》中有一篇文章《大道之行也》 ,其中就勾画出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共同劳动、各尽所能、安居乐业。据说,陶渊明就是受到儒家有关大同社会理论的影响,才想象出这样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的。

陶渊明为什么设置这样一个情节——让人再寻桃源无果呢?这是在暗示,桃花源根本不存在,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在当时的的社会中根本不可能实现。梦想只能是梦想,距离现实还不知道多么遥远呢。

为什么有人感觉这个故事瘆人呢?大概是里面对桃花的描写让人产生联想吧。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桃”,的确有好多象征意义,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桃木可以用于驱邪,在我的家乡,人们就经常砍下桃木,放在所谓“八字软”的老人、孩子的枕头下面,以驱邪求吉。可是,陶渊明描写桃树和桃花的目的,真的只是为了给大家展示一个环境美好、淡然和乐的理想社会罢了。

另外,对于“桃树”、“桃花”,还有另一种推测,陶渊明因为不愿意与当时社会同流合污,所以“逃离”了,去做隐士了。还有,桃花源中的人,也是为了“避秦时乱”而逃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的。“桃”者,乃“逃”也!对于这种解释,我还是比较赞同的。

综上所述,《桃花源记》,没有什么“瘆人”的;桃花源,只是一个与当时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社会 ,只是那些不堪苦难的人们“逃离”现实的避难所罢了。

2022-06-10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