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灵蚀,古代有很多蝗灾,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了

2019年11月14日西班牙灵蚀,据巴基斯坦《黎明报》报道,数以百万计的蝗虫近日涌入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市部分地区,在城市上空盘旋,发生蝗灾,引起市民的担忧和恐慌。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应该加个定语“现在蝗灾在中国比较少见了”。

西班牙灵蚀,古代有很多蝗灾,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了

西班牙灵蚀,古代有很多蝗灾,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了

西班牙灵蚀,古代有很多蝗灾,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了

纵观中华文明5000年的发展史,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水灾、旱灾和蝗灾这三大灾难,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成长史!蝗灾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尤为深远,今天我们来谈一谈“蝗灾”这个话题。

西班牙灵蚀,古代有很多蝗灾,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了

一、蝗灾的历史渊源

西班牙灵蚀,古代有很多蝗灾,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了

(1)、“蝗灾”的历史伴随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对蝗灾的相关记载: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所著《除蝗疏》中,对于蝗灾造成的巨大危害有过较为明确的定位:

“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陂,水旱为灾,尚有幸免,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灾。 ”发展到清朝,由于历史文献和相关书籍的记载详细,蝗灾显得尤为严重。其中《清史稿·志十五·灾异一》中详细记载了清朝时期蝗灾的发生情况。

(2)、“蝗虫”:在中华汉语词典里解释:“俗称蚂蚱。昆虫。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后翅宽大而柔软,后肢发达,善于跳跃。能成群远飞的叫飞蝗,不能远飞的叫土蝗。食庄稼,是害虫。”

(3)、其中东亚飞蝗是我国蝗灾流行的主要种类

东亚飞蝗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为害最严重,是造成我国蝗灾的最主要飞蝗种类,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

二、蝗灾的主要危害和成因:

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颗粒无收,引发严重的粮食短缺危机。蝗灾一般伴随着旱灾而来,有“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在中国古代社会,一般老百姓种植庄稼,都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老百姓的日子还可以勉强维持,可一旦遇到旱灾,本来农作物就歉收,再加上一场蝗灾,真可谓雪上加霜,对老百姓的生活打击是致命的,会发生大面积的饥荒,饿殍遍野,十室九空都毫不夸张!

为什么蝗灾会伴随着旱灾发生呢?

(1)、蝗虫的繁殖和生长都比较依赖干旱的环境:

蝗虫会把卵产在土壤中。含水量在10%~20%的土壤比较坚实,最适合它们产卵。

在干旱的年份,由于河流湖泊水面萎缩,水位下降,低洼地裸露,土壤变得比较坚实,且地面植被稀疏,为蝗虫提供了适合产卵的场所。蝗虫在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

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一个地方的食物吃尽后,这些蝗虫就会迁徙到下一个地方,引发蝗灾。

(2)、古代中国,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尤其在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以后,以阴阳五行或者上天感召来解释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认为发生蝗灾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人们只能被动接受,缺乏主动的应对措施。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人们认为蝗虫上天派来惩罚人类的“神虫”,不能捕杀,更不能去吃,否则会导致上天更严重的惩罚。所以在古代,人们是绝对不敢去吃“蝗虫”的,直到清朝以后,才慢慢出现了人类主动应对蝗灾这种灾难。

三、目前我国对于蝗灾的主要应对方法:

(1)、兴修水利,改变生态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只有解决了干旱问题,不仅解决了几千年困扰国人的农业生产水利问题,还间接使发生蝗灾的几率大幅度下降。所以中国现在很少发生蝗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2)、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近些年十分重视生态保护,实行“退耕还林”,“保护植被”,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了蝗虫的天敌,所以中国近些年才没有爆发蝗灾问题。

(3)、重视研究防治“蝗灾”的科技

运用科学,采用合理的方法来治理蝗灾问题,改变以往的封建落后思想,才能有效治理“蝗灾”问题。

(4)、中国吃货又有了新的作用

对于今日中国的吃货来讲,野生的蝗虫绝对是抢手货,现在市面上的“蝗虫食材”大多数都是靠人工养殖的。

虽然蝗灾在中国几乎绝迹了,但我们依然要重视防治“蝗灾”问题,因为“蝗灾”在世界其他地方依然活跃着它们的身影。对于“蝗灾”但我们依然不能掉以轻心,自有人类文明以来,蝗虫就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在于人类的斗争中,蝗虫也在进化,所以我们同“蝗虫”的战争依然在继续……

(本文系作者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果喜欢本文,请关注和点赞,有问题欢迎留言咨询。)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