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进士录2,登进士第和进士及第的区别

登进士第和进士及第是有些微不同的明清进士录2,不可视为完全相同,只是换个不同说法。比如高考分批次录取划线,一本二本三本高职专科有明显的档次不同,就是同档次的也有名次先后不同的差别。

明清进士录2,登进士第和进士及第的区别

明清进士录2,登进士第和进士及第的区别

相同的是同是进士,不同的是登与及的差别,登在这是上到进入的意思,即进入到进士行列了,如高考划一本线,算进入一本的行列了,一本生不少,进士也很多,进士及第是特指前三名的,即状元榜限探花。似高考省一二三名。同是上一本,但名次是一二三名与其他的一本生是大差别大不同的。进入进士的可有几十到几百,但一次状元榜眼探花只有三人,而且是考得分数最好的那三个。这在录用上也是大有不同的。状元榜眼探花是香饽饽,有好的待遇。如省高考状元,前三名,入北大清华是学校求人争抢看要,不但免学杂费,还会给补助优惠。差一些的,是人求学校,愿多花钱也未必要你。所以登进士弟,类比高考上了一本线,进士及第则是上一本线后还达到了前三名的最佳成绩,如此看,差别还是很大的。

有没有这种人我不知道,但是这非常不现实。

明清进士录2,登进士第和进士及第的区别

古代进士是一种功名,可以理解为自己考出来,但放在台面上来讲,这更是朝廷的一种恩赐。

我们讲一甲叫做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所谓功名赏赐的是朝廷,说的更白一点是皇帝,皇帝赐你功名,你说皇上对不起我不要!皇帝是不是有种被羞辱的感觉。

所谓“五十少进士”到了明清也是一样的,其考试难度比当今考北大还难。三年开一科,一榜300多人,说白了年录取100人左右。能考上的人哪个不是佼佼者,考上就是祖坟冒青烟了,还嫌弃名次,再差考到了三甲靠后你也能当个知县。现在公务员考试考个小科员都难得要死,考上进士还说自己考的不好,别说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很多人想打死你,这不就是装逼吗?就好像有的人哎呀又没有考好,才考了99分。

很多人的眼睛就关注着塔尖的人,但又说中国的历史都是帝王将相的家史,史书里面有那么多普普通通的循吏(当然个人认为他们已经非常牛逼了)有人关注吗?

所谓的状元那就相当于考上了北大还领各种奖作为学生代表的特殊学霸,三年出一个这样的人,明清500多年拢共也没有多少人能有这个殊荣。觉得考试考的不理想,那就是自榜眼以下都觉得自己没有考好,有人愿意放弃吗?这些人说完没考好,转过头就要跟别人吹嘘自己是有多么牛逼。

这时候想对应的更多的人是范进那样的,能考得上真的可以让人疯狂。所谓的明代大才子徐渭就连举人都没有考上,且不论大家怎么说:文长啊你真是怀才不遇啊。你问问徐渭他对自己满意吗?据说这哥们因为屡次考不上,郁闷之下自杀了9 次。

在明清能考得上,且考得好的也就是所谓的神童了,像杨廷和、张居正这种年年轻轻就考上进士且考的还挺好的人,搁到现在就好比13岁进清华进哈佛那种的吧,早不知道被吹成什么样了。

考不好不要怪没有发挥好,因为始终有人比你发挥好。发挥好也不一定考的上,比如唐伯虎,能考上就去庙里还愿吧!

这与明清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明清两代,各省举人赴京应进士考试的,称为会试,会试由礼部主办,被录取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从康熙五十一年,订立复试制度。道光二十三年定制,各省举人到京后,一律要先复试,未经复试,不得参加会试。复试成绩分三等,与以后的等级和授官有关。会试录取者,要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同进士出身。其中一甲第一名钦点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但是殿试传胪(即唱名)后三日,还有一次朝考。朝考分一二三等,与功名无关,是为了选取翰林院庶吉士及授他官。总起来共考四次,即复试,会试,殿试,朝考,四次考试综合成绩优秀者,虽功名不在一甲,也可进入翰林院。所以有一甲,二甲,三甲同入翰林院的现象。进入翰林院官职品级虽不高,但升迁机会多。而且明清两代,未经翰林,不得入阁,所以进入翰林院仍是读书仕进者清睐的途径。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