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龙吗 为什么国家不承认有,为什么西方世界坚持认为中华文明是外来文明,却找不到证据

大致四个原因世界有龙吗 为什么国家不承认有。

首先,整个世界除了中国、日本和泰国外,全部是欧洲的殖民地,不只是文明文化深受西方影响,甚至很多国家的官方语言也变成了西方语言。至于日本和泰国,后来也完全西化了,尤其日本完全脱亚入欧了。只有中国始终保持了中华文明的传统本色。

其次,中国虽然是最长久的世界第一大国,但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只防御不扩张,与欧洲爱扩张的游牧文明正好相反。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只是德服远荒,影响力只传播到了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盛唐时,长安虽然成了世界中心,引来10万外国人,但为期不长,安史之乱后外国人就逃光了。元朝时,蒙古铁骑虽然到了中东和欧洲,但所到之处留给当地人印象的,是蒙古人而不是中国人。明朝时,郑和虽然七下西洋,影响很大,但由于只是友好岀使性质的,所以影响没能在所到之处生根开花,并不长久。

第三,世界史都是西方人写的,充满了白人优秀论和西方中心论。特点是大书特书欧洲史,整部美洲史和澳洲史,半部非洲史,也是由西方殖民者直接代写的。亚洲史出现在世界史中,也是殖民色彩浓厚。至于世界史中的中国史,基本都是从孔子写起,既简单至极又残缺不全,而且充满了客观上的无知和主观上的扭曲。

如果对比一下就不难发现,虽然中国历史比整个欧洲历史还丰富得多,但欧洲很小的历史事件却在世界史中大写持写,中国很大的类似历史事件却在世界史中提都不提。尤其是,世界史几乎都极力美化西方民主史,衬托中国君主集权史如何落后,如何腐朽,如何令人厌恶。

新中国建立后,西方的宣传机器对新中国历史基本以丑化为主,也完全不承认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民主制度。

第四,由于上述因素,滿脑子白人优秀论和西方中心论的西方人,对中国既完全不了解又充满偏见,可不就误以为中华文明也是外来文明?这外来文明当然特指西方文明。至于证据,因为根本没有,他们到哪里去找?

当然,他们也根本用不着找!因为既然整个世界都以西方为中心,四大人种中只有白人最优秀,这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还用得着找吗?

中国人历史上也注重血统。

世界有龙吗 为什么国家不承认有,为什么西方世界坚持认为中华文明是外来文明,却找不到证据

比如先秦时代,我们现在从史料上看到的当时的大人物,不敢说百分之百,起码百分之九十五都是贵族,或是贵族的后裔。而且相当一部分人,与姬氏有着血缘关系。

世界有龙吗 为什么国家不承认有,为什么西方世界坚持认为中华文明是外来文明,却找不到证据

世界有龙吗 为什么国家不承认有,为什么西方世界坚持认为中华文明是外来文明,却找不到证据

当时非贵族出身的平民想青史留名,很难。

世界有龙吗 为什么国家不承认有,为什么西方世界坚持认为中华文明是外来文明,却找不到证据

这就更不说平民封侯拜相,挤进贵族圈了。

世界有龙吗 为什么国家不承认有,为什么西方世界坚持认为中华文明是外来文明,却找不到证据

为什么会如此呢?这就是因为重视血统嘛。

世界有龙吗 为什么国家不承认有,为什么西方世界坚持认为中华文明是外来文明,却找不到证据

贵族就是贵族,世世代代都是贵族。

世界有龙吗 为什么国家不承认有,为什么西方世界坚持认为中华文明是外来文明,却找不到证据

平民就是平民,世世代代都是平民。

世界有龙吗 为什么国家不承认有,为什么西方世界坚持认为中华文明是外来文明,却找不到证据

这样的局面,直到楚汉战争,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才彻底打破。

传统的旧贵族受战火影响,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崛起的新兴地主。

比如皇族刘氏,开国功臣萧氏、曹氏、夏侯氏等。

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缺乏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官员的任用,长时间被新崛起的新兴豪强阶级所垄断。而后来,豪强又与儒学结合,形成士族阶级。士族阶级借助儒学,又进一步垄断政治权力。

比如东汉时期,著名的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

所以经过两汉四百多年的发展后,到了东汉末年时,作为当年的搅局者,取代了传统老贵族的新兴地主阶级家族,以门阀士族的形式又演变成了“新贵族”。

面对这一局面,曹操在汉末,曾试图以唯才是举,选才不论出身的办法,打击士族地主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

但很可惜,随着曹丕称帝,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后,皇权与士族妥协,曹操的努力如同过眼云烟一样,全部付之东流。

自此开始,士族的崛起,不可阻挡。

晋朝建立后,由于司马炎的统治根基比起曹丕来,更不稳固。

于是,为了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司马氏也就更加的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

有晋一朝,选拔官员的办法,与先秦之前几乎没有区别。完全就是按照血统和门第的高低进行人才的选拔。

当时的琅琊王氏、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先后把控朝政,因此这就有了“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东晋时期,门阀家族很流行编修“谱牒”。

这玩意在明清时期,只有皇族才会修。

但在东晋,门阀家族也修。

当时的门阀流行修“谱牒”,其目的,说白了就是保证家族成员血统的纯正性,避免其他人浑水摸鱼,以此保证家族的利益。

士族地主们如此无耻,垄断资源,排挤他们眼中的异己,当时的庶族地主当然不干了。

后来的南北朝时期,庶族地主们与士族地主做持续不断地权力斗争。并在斗争中,借助皇权的力量(南朝皇帝都是庶族出身),逐渐争取到了一些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庶族”并不是贫穷人家。而是指当时没有政治特权的地主。

这一点很重要,一定要搞清楚。

因为咱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其实“穷人也穷不过三代”。

穷人,吃不饱,娶不到老婆,可能一代就断了香火。

如果你祖上不是贵族,或是庶族地主,根本传不到你这。无权无势的穷人,早就被残酷的社会自然淘汰了。

所以,现在的中国人,不夸张的说,往上捣几代,十几代,祖坟应该都冒过青烟。只是可能因为家族失去势,经营不善,或家族分家,才会导致新一代的穷人的产生。

再说回来。

南北朝后期,南朝爆发“侯景之乱”。

经此一劫,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不过,由于侯景之乱只是影响了南朝。而当时的北朝士族,并未受到影响。并在后来隋唐时期,又再次大放异彩。

所以现在历史教材上常说的,士族在南北朝后期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其实是不对的。

别说是南北朝后期了,就连实行科举制的隋唐两朝,选拔人才也十分看门第、血统。

比如说,隋唐时期的很多宰相和高级官员就均出自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几大家族。

其中的范阳卢氏和太原王氏,更是从东汉一直兴盛到唐朝。

我们熟知的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和卢照邻,就分别出身自太原王氏和范阳卢氏。

唐末,黄巢起义,传统的北方门阀士族遭到毁灭性打击。

经此一劫,中国从汉初诞生的门阀士族才彻底一蹶不振。

而由于黄巢对门阀的破坏程度极深。

据《新唐书·黄巢传》记载:宗室侯王,屠之无类。

老门阀被起义军杀得片甲不留,能证明他们身份的普牒,也大多无处可寻。

既然老门阀没了谱牒,已经无法证明自己的血统了。

且科举制度也发展完善,皇帝可以直接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了。

所以,从宋朝开始,庶族地主和老牌门阀地主也就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毕竟,大家都是地主阶级,凭什么你老牌门阀就要搞特殊?

别说庶族地主不服,就连皇帝也有意见。

有宋一朝,基本看不到传统的世家大族出任高官的情况。选拔官员、叙级定俸,以及赏赐爵位,基本不再看血统的高贵。

如北宋的宰相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就都不是门阀家族出。他们都是凭本事,通过科举考试踏入的仕途。

当然,宋代也有“门荫”。后来的明清也有。

但靠“门荫”入仕,在当时不是主流。

宋明清三代,官员基本都出自普通地主家庭或普通百姓家庭。

甚至,当时的社会还歧视“门荫”。

认为参加科举考试,走“正途”入仕的人,才是光荣的。

靠“门荫”入仕,是很不光彩的事。

一个靠“门荫”入仕的人,要想不被歧视,只能也去参加科举。

比如我们熟知的戚继光,他原本可以直接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但为了不被歧视,他还是参加了武举考试。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一段唯血统论的时代。但这种风气在唐朝后,已经不复存在。或者说,不再是人们关心的重点。

姓刘的、姓赵的、姓杨的说自己是前朝皇族后裔。姓李的、姓朱的、姓孙的,怕是听了只感觉想笑。谁还不是皇室后裔呢?

姓张的、姓王的、姓黄的说自己是门阀贵族后裔,姓吴的,姓周的,姓马的,怕是听了也感觉想笑。谁祖上还没冒过青烟?

按《百家姓》的说法,不敢说百分百,起码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都是炎黄和三皇五帝的后裔。

既然大家都有“高贵血统”,那扯这玩意还有什么意义呢?

时至今日,正常人不会以此为荣。除了脑子不太正常的人。

而欧洲,乃至印度,与我们不同。

因为它们的高种姓和传统贵族,历史上没有受到过血洗式的打击。

用个不恰当的类比,它们就好似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庶族正在成长,人们对观念也正在转变中,但贵族的血统仍然有谱可查。

基于此,血统在欧洲、印度,才有拿出来吹嘘的空间。

实际上,经过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我们也能明显看到,欧洲人对血统的观念,远不如以前那么强烈了。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