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的真相,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是明朝文官的阴谋,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土木堡之变那么大的战役,说成是文官的阴谋真是脑洞太大了阴谋的真相。文官集团又不是铁板一块,如果真有制定一个那么大的阴谋,把皇帝坑到土木堡战场的巨大能力和严密组织,直接换皇帝其实不是更好?至少制造一个落水染病而死之类也可以啊!

阴谋的真相,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是明朝文官的阴谋,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土木堡之变的最关键点是明军在回师过程中,遭遇瓦剌军的突袭与合围。

阴谋的真相,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是明朝文官的阴谋,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阴谋的真相,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是明朝文官的阴谋,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根据《国朝献徵录》记载,当时镇守大同的都督佥事郭登向大学士曹鼐建议,明英宗宜自紫荆关返回京师。曹鼐向皇帝汇报以后,明英宗并没有采纳,而是最终决定往东行进,自居庸关入关。这一决定也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战惨剧的发生。

阴谋的真相,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是明朝文官的阴谋,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阴谋的真相,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是明朝文官的阴谋,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由大同入紫荆关,则必经过王振的家乡蔚州。《明实录》称,明军最终不由紫荆关返回的原因是王振害怕大军踩踏了家乡的稼禾。但是这种说法其实略为牵强,在清修的《明史》中,也认为此记载并不符合史实,于是不采纳。《明史》进而认为,是明英宗自己不采纳自紫荆关返回的建议,执意要走居庸关。无独有偶,在《宣府镇志》中也记载是郭登奏请以后王振也请求明英宗自紫荆关回师,但是明英宗并未听取,执意从居庸关回师。《明实录》为了避尊者讳,就将不从紫荆关回师的责任,推给了王振。

但实际上,自蔚州入紫荆关回师,其实也是一个十分冒险的计划。大同镇多为平原,一旦准备不足且正在行军的明军与瓦剌十万级别骑兵在几乎毫无军事设施的平原上遭遇,其后果无疑会是毁灭性的。

因此,明军指挥层很可能是因为发现也先的意图,所以最终才选择了放弃紫荆路线改走宣府路线的决定。既然明英宗很清楚也先的目的,《明实录》中所说的明军在进军时,蒙古军全部退出到塞外的原因,实际上就是也先收缩兵力、准备兵力合围明军的战略欺骗。

也就是说,明军选择原路自多山川、不利于骑兵作战的宣府地区返回京师,是正确思路。或许在明英宗那个年轻而冲动的头脑里,还留有一丝幻想,觉得自己能够率领明军在不利于骑兵作战的地域上击败瓦剌军。但是,历史似乎有一种黑色幽默。虽然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对方更具天时地利人和,双方统帅的能力更是有天壤之别。结果,明军依然无法避免在毫无军事后援的情况下,被也先主力突然合围的命运。

一开始,在大同镇城和瓦剌军打得难舍难分的同时,亲征军的回师过程却似乎一路顺风,一路上并无瓦剌军队的截击。当亲征军到达雷家站(今新保安镇)后的八月十三日,丧钟终于开始敲响。根据宣府谍报,瓦剌军队将袭明军后部。结合《正统临戎录》中“传报马传说”的记载,说明也先集中主力打残大同以后,就迅速分散,大量派出探马,侦探亲征军的位置。接下来就是吴克忠与朱勇两部大军,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的两番惨败和全军覆没。

总体战略是,也先已经打残了大同镇城,压制了宣府镇城,并且凭借兵力优势,两番全歼了断后明军。也先的这些胜利,以及肆无忌惮地深入距离宣府镇不远的鹞儿岭地区。在他的逼迫之下,明军忙不择路,才一头撞进了,也先和阿剌知院共同布下的局中。而这个局甚至早在一个月以前就已经布好了。

显然,在这种十万级别的会战中,搞什么文官集团阴谋是很扯淡的。说不好听的,这样的军事谋略,是那些文官靠密室能搞出来的吗?他们有能力搞吗?

当然,从某种角度上说,文官从土木堡之变中确实得利了,把勋贵死得七七八八,留下政治空间;土木堡之败的黑锅也扣给太监,占领了政治制高点。

但不能说得利者就是凶手啊!柯南也没那么断案不是?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