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马案凌迟了多少刀,古代凌迟真的能3000刀不死吗

凌迟刺马案凌迟了多少刀,是古代刑罚系统中的一种“重刑”,就是民间经常说的“千刀万剐”,人们用“挨千刀的”来形容一个人罪大恶极!

刺马案凌迟了多少刀,古代凌迟真的能3000刀不死吗

凌迟要割多少刀?

刺马案凌迟了多少刀,古代凌迟真的能3000刀不死吗

“凌迟”要割多少刀,不见正史记载,据考证,“凌迟”一词最早出现于《辽史刑法志》,但史学家认为,“凌迟”应该很早就有了,以前被称之为“肉刑”、“磔”或“脔割”,但没有记载要割多少刀。

刺马案凌迟了多少刀,古代凌迟真的能3000刀不死吗

刺马案凌迟了多少刀,古代凌迟真的能3000刀不死吗

刺马案凌迟了多少刀,古代凌迟真的能3000刀不死吗

关汉卿写的《感天动地窦娥冤》里,张驴儿“毒杀亲爷,奸占寡妇,合拟凌迟,押赴市曹中,钉上木驴,剐一百二十刀处死。”这是第一次关于“凌迟”行刑刀数的记载,把人活活剐了120刀。

到了明朝,淮西著名狠人朱元璋,将“凌迟”由之前的120刀,提高到了3318刀,在没有挨完刀子前,犯人不准断气,否则行刑人要受到惩罚。

最开始时,行刑者很容易就割到血管,很难做到把人割够3000多刀而不死,直到他们发明了一种方法。

为了防止犯人中途断气,行刑人操作时把人剥光了装到渔网里,渔网深深地勒进肉里,行刑人用刀一片片的割鼓起来的肉,跟厨师片水煮鱼差不多,这样做又能避开主血管,防止犯人因失血过多而死,又能增加刀数。

到了明中期,“凌迟”的行刑手段日益成熟,犯人被绑在柱子上,行刑人也能避开血管,割够3318刀,就跟烤鸭店片烤鸭一样。

例如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大权阉刘瑾因谋反罪被皇帝下旨凌迟处死,除此之外,正德皇帝又给“凌迟”增加了难度,“凌迟三日,枭首示众”,不光要求了刀数,还要求了时间。

清朝行刑的地方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而明朝行刑的地方在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斩首在西牌楼下,凌迟在东牌楼下。

当时参与监刑的张文麟有详细的记述:

刘瑾已开刀矣,凌迟刀数,例该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头一日例该先剐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左右起。初动刀,则有血流寸许,再动刀则无血矣。至晚,押瑾顺天府宛平县寄监,释缚,瑾尚食粥两碗。

头一天刘瑾被割了357刀,每片肉只有大拇指盖大小,晚上收监时,回到监狱又点了两碗稀饭喝。不得不说,刘瑾虽然是太监,但绝对是硬汉中的硬汉。

清朝出关后,各地反抗运动风起云涌,为了镇压汉人,凌迟之刑曾广泛推行,其执行的残酷程度又远超明朝。

1905年4月24日,光绪皇帝宣布凌迟被正式废除。

谢谢邀请:

刺马案凌迟了多少刀,古代凌迟真的能3000刀不死吗

汪精卫以暗杀摄政王载沣一举成名,他在狱中所作的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更显激昂悲壮,然而他的性格却是优柔善变的,还就注定了他以“烈士”登上历史舞台,以“汉奸”结束政治生命。

刺马案凌迟了多少刀,古代凌迟真的能3000刀不死吗

刺马案凌迟了多少刀,古代凌迟真的能3000刀不死吗

刺马案凌迟了多少刀,古代凌迟真的能3000刀不死吗

1909年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侮,水生火热之即,为了救中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广州起义”,“镇南关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却极大地震慑了清政府,而渴望民主的革命党人也将目标锁定在了实际统治者身上。

汪精卫在1909年初到日本,在东京他与黄复生,喻培伦,黎仲实,曾醒等7人组成了一个暗杀团体,他们筹款,买炸药,学习爆破技术,秘密地进行着暗杀前的准备。1910年初,汪精卫等人悉数潜入北京,他们在琉璃厂开设了一个守真影相馆作掩护,并在东北园租了一间房屋以用作大家集合、商讨的场所。

开始也没有特定的暗杀目标,先计划谋刺庆亲王奕劻,由于警卫过严作罢,又谋划炸死载洵、载涛两贝勒,因无从下手而放弃,最后,汪精卫建议炸死摄政王载沣,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因为载沣是大清的实际掌权人,杀死他影响大,也会给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一定的混乱,于是一切谋划围绕着炸死载沣而展开。

他们侦察到载沣住的醇王府和鸦儿胡同之间有座石板桥,载沣每天上朝必从此桥经过,这地方又比较僻静,没什么人家,于是决定在桥墩下放炸药炸,为了加大炸药的力度,他们在骡马市大街太永铁铺定制了一个可盛五十磅炸药的“铁西瓜”。暗杀团会议决定,由黄复生、喻培伦去安放“铁西瓜”,到时由汪精卫负责引爆。

4月1日夜,黄、喻两人在桥下挖好坑,然后埋好“铁西瓜”,由于敷设的电线太短,只能隔夜再来按装,结果,第二夜再来时引起了暗探的怀疑,两人正在敷设,忽发现有人偷看,惊慌之中赶忙跑开,不一会警察赶到,经搜查发现了埋在桥下的“铁西瓜”炸弹,暗杀计划以失败而告终。警察查到了铸造“铁西瓜”的铁匠铺,又顺藤查到了守真影相馆以及他们的集会屋,汪精卫、黄复生等人被逮捕。

载沣本来是想处死汪精卫以儆效尤,这时同盟会有个叫程家柽的会员正在肃王善耆府中任家庭教师,他对善耆分析说“大清杀汪、黄,只不过泄一时之气,并不能根本杜绝革命党的活动,反而引起他们的报复行动,非朝廷之福,不如不杀,反而能体现政府的宽大为怀,从而减少革命党人对朝廷的敌对势态”,善耆一想说的在理,于是找载沣去商量,载沣想想也是这个理,不杀他们起码可以让革命党人的反清活动不那么激烈,到最后也可以有个协商、谈判的可能,于是清廷下令将汪精卫、黄复生交法部永远监禁,这样汪精卫逃过了被杀头的命远。

武昌起义胜利后,汪、黄两人被清政府释放。

谢谢阅读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