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恐怖真相是真的吗,孔融小时候让梨,长大以后怎样了

孔融让梨可谓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孔融让梨恐怖真相是真的吗,表现了小孔融谦让的优秀品质,许多家长会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小孩子听,是中国宝宝品格养成的启蒙老师。其实长大后的孔融很有成就,他把聪明变成了文学家、诗人,还是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让梨恐怖真相是真的吗,孔融小时候让梨,长大以后怎样了

孔融字文举祖籍曲阜,出生名门,他是孔子大圣人第20代子孙。孔融小时候特别聪明,在北海一带享有盛名。10岁那年,孔融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河南尹李元礼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大明星,如果不是社会名流,是没有资格去拜会他的。

孔融让梨恐怖真相是真的吗,孔融小时候让梨,长大以后怎样了

小孔融才不管那么多,他去拜会李元礼,他到了李府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大人的亲戚,去通报一下”。李元礼接见了孔融,一看是个小孩子感到很奇怪。就问孔融“我和你是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说来话长,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师生关系,咱们可是货真价实的世交啊”。

孔融让梨恐怖真相是真的吗,孔融小时候让梨,长大以后怎样了

小孔融语惊四座,都感到很惊叹。其中有一个中大夫不屑一顾,说道“小时了了,大必未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聪明。小恐龙反驳道“我想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小孔融把它怼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可见孔融小时候很聪明,还很伶牙俐齿,这也为他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孔融让梨恐怖真相是真的吗,孔融小时候让梨,长大以后怎样了

孔融小时候表现出谦让、聪明的优秀品质。不仅如此,成年后的孔融有一个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儒家终极理想。

董卓专政以后,孔融极其不配合董卓的残暴施政理念。由于孔融的社会地位与威望很高,董卓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当时青州北海一带黄巾军席卷暴虐,董卓使了个坏心眼,索性任命孔融为北海国国相,想借刀杀人。

果不其然,黄巾军很厉害,把孔融打得落花流水。孔融把残余的百姓聚集在一起,兴办学校开儒学,对待人民礼遇有加,大有一番作为。处在乱世之中,后来军阀袁谭打的孔融全军覆没,孔融投奔了曹操。

与其说投奔了曹操,不如说投奔了汉献帝。当时曹操迎来了汉献帝,孔融对于曹操的这种行为大加赞赏,认为曹操是汉家天下的股肱之臣。有孔融的六言诗为证

郭李分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

可孔融看错人了,曹操可是一个大奸雄,不久就暴露出权臣的一面,迎接汉献帝不过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扩大自己的势力而已。汉献帝是一个傀儡,孔融是无法完成他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理想。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

孔融心里的不痛快,都来自曹操。对待曹操孔融的谦让变成了傲慢,伶牙俐齿变成了嘲讽挖苦。有一次孔融推荐了一个狂人祢衡,这个祢衡简直就是一个神经病,狂的离谱。祢衡口无遮拦,可是喷子的鼻祖,有一次当着曹操的面脱得精光,换衣击鼓。曹操几次三番受到祢衡的侮辱,因为是孔融推荐的,所以对孔融也很烦。

压死孔融的稻草,是他的伶牙俐齿一直对曹操唱反调,总之曹操干什么孔融都反对。曹操打袁绍,曹操征乌桓,曹操发布戒酒令,就连曹丕娶甄姬等都加以讥笑讽刺,这些曹操都能忍。

直到赤壁之战前,曹操必须稳定自己的后方。对于那些不安定分子的言论,他采纳了零容忍的态度。栽赃陷害,用大不孝的罪名杀害了孔融。

说白了孔融就是忠于汉朝才招来了杀身之祸。他身上有仁义礼智信的特质,但是总也完不成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理想。他不满曹操专权,敢对这个黑暗的世界说不。但是请记住,孔融是成功的,他是一个诗人与文学家。

记得小学课本里就曾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以“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教导我们从小要养成孝顺的优良传统。可以说,小时候的孔融是我们孝顺的楷模。那么,孔融长大后为何却因为不孝的罪名而被处死呢?

孔融让梨恐怖真相是真的吗,孔融小时候让梨,长大以后怎样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孔融让梨恐怖真相是真的吗,孔融小时候让梨,长大以后怎样了

孔融被杀这件事曹操处死孔融这件事实属“投石问路”。 投的是孔融。 准确地说,是孔融的头。

孔融让梨恐怖真相是真的吗,孔融小时候让梨,长大以后怎样了

孔融之死,当然不是因为他不孝,恰恰相反,他就是太忠、太孝,为了大汉社稷的延续,以一己之力在朝中与曹操的强权对抗了十年,才落得如此下场。

孔融的让梨,还有写文章酸溜溜让人看不懂,打仗能力也是渣,所以很惹大家讨厌。但公平地讲,他反对给马日磾追赠,反对禁酿酒,编造姜子牙收妲己,这一类的事件看似鸡毛蒜皮、不识大体。其实却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在反抗曹操。

曹操跟董卓不同,虽然都是想着篡夺汉朝,但董卓的手段过于强硬,效果强而难持续。曹操不同,他远比董卓奸猾,实力也远弱于董卓,所以他倾向于一点一点地,慢慢地消减汉朝的权威,举例来说的话:

《后汉书》:辛亥,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封卫将军董承为辅国将军,伏完等十三人为列侯,赠沮俊为弘农太守。

《袁绍檄州郡文》: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议有可纳,故圣朝含听,改容加锡,操欲迷夺时权,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闻。

《续汉书》:太尉杨彪与袁术婚姻,术僣号,太祖与彪有隙,因是执彪,将杀焉。融闻之,不及朝服,往见太祖曰:"杨公累世清德,四叶重光……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褰衣而去,不复朝矣。"太祖意解,遂理出彪。

相信大家都能看明白,这是曹操主持的三次诛杀朝臣事件,都发生在他控制天子的建安初期,区别是有的成功,有的没杀成。

为什么有的没杀成?

因为最后的那位太尉杨彪,身份地位远非台崇、赵彦之类可比,如果当时曹操真的杀了杨彪,恐怕也混不到在官渡与袁绍决战的时刻了。

那么曹操为何又要尝试杀杨彪呢?

因为曹操并不蠢,说到底,诛杀这些朝臣,是曹操对自己对时局的掌控力的试探,也是对本阵营内人物立场的测试。

所以在杨彪被捕时,以荀彧、孔融为首的士大夫们站出来了,拼命阻止和反对。

以诛杀杨彪未成,以及“交戟叉颈而不入朝”两大事件为标志,曹操测试出了自己当时的斤两,暂且收敛了锋芒,对入朝投仕的天下士人们摆出了一副欢迎加入的礼遇姿态。

所以,哪怕后来祢衡如此羞辱他,曹操依然忍住了,把祢衡当成祸水倒去了荆州。

而此后,袁焕、王邑、陈琳、崔琰、许攸、田畴等许多人士也是各具性格的,曹操大多都能对其容让,与杀杨彪时囧然相异。

因为他曹操的影响力与实力,日益增强。

孔融呢?虽然无权无势,无兵无将,却把这些看得很清楚,所以找到机会就要从舆论上对抗曹操,以消减其影响力的扩张。

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彻底消灭了袁氏,羁縻了公孙康、马腾、刘璋等诸侯,俨然即将平定天下。

于是他终于敢杀孔融了。

杨彪此时垂垂老矣,司徒赵温也刚刚被曹操罢免。为了给天下一个信号,为了让曹家的时代来到,需要一个强烈的信号,这颗人头必须有分量!

环视朝中,还有比孔融更合适的吗?

而继孔融之后,荀彧、崔琰、娄圭、毛阶、刘勋乃至伏皇后,一个一个地死了。

曹操也一步步地迈向了大汉魏王之路。

不孝?那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孔融自身原因孔融有学究的臭脾气,自命清高,但是不变通、不懂官场规则。

司徒杨赐派孔融拜访刚升任大将军的何进,只因门房不认识他且未及时通报,孔融便将拜帖和礼物从门房手中夺回且摔在地上,转头走了。这下孔融不仅得罪了杨赐,还得罪了何进。

董卓要废刘辩,立刘协。这种板上钉钉的事情,孔融坚决反对,最后被董卓流放到北海。

来到北海,黄巾军打过来的时候,孔融弃城而逃。手下有个叫‘祖者’的就来劝孔融说,我们要选个可靠的阵营投降,曹操、袁绍啥的。结果孔融不但不听,还把祖者给杀了。

孔融后来逐渐慢慢成长成了一个杠精。

俗话说的好,‘我疯起来,连自己的祖先都不放过’。孔融是正儿八经的孔子之后啊,但孔融说什么?他说的是“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别说当时的人了,我身为老母亲,听了这话也想揍他。

官渡之战前,袁绍攻打曹操。孔融便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忠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将也,统其兵,殆难克乎。”大哥,你当着曹操和众将领的面子,涨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真的好吗?

曹操攻下邺城后,曹丕纳甄氏为妻,于是孔融讽刺,“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主要你引用真实典故讽刺就算了,结果这‘典故’还是孔融自己编的。

北方平定后,曹操为了节省粮食,下‘禁酒令’。结果孔融立马就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来讽刺挖苦曹操。

再后来,曹操欲封王侯,结果孔融说:“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说这种话来与曹操为敌,限制曹操的权利扩张。这件事,直接使曹操下定决心要杀死孔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曹操便以孔融那句“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反人类的言论为由头,杀死孔融。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