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古墓发掘纪录片,感觉纪录片上的考古都是在地上,而不是进入地宫,这是为什么

我有个文物杂志的朋友帝王古墓发掘纪录片,他喜欢给我神侃开墓穴神秘的事情——下地宫很危险。

帝王古墓发掘纪录片,感觉纪录片上的考古都是在地上,而不是进入地宫,这是为什么

帝王古墓发掘纪录片,感觉纪录片上的考古都是在地上,而不是进入地宫,这是为什么

考古工作者大多是无神主义者,但地方的基层工作人员很多都不是科班出身,对挖墓子很忌讳,特别是新打开的墓,没有人愿意第一个进去了。有一年冬天,一个隋朝的古墓被盗挖,打了个直径1米多的盗洞,倾斜向下进入地宫。县里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和公安人员到了现场,只是把盗洞围起来。等省里的专家赶来时,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专家带了3个研究生。一个男生头一回到现场,兴奋得不得了,非要下去看一下。于是用攀岩绳放他下去,半天没动静,于是大家把他拉了上来,问他看到什么了,这家伙说话颠三倒四,答非所问。地方的一位老同志看着不对劲,就找了个盆子,让他洗了把脸,这货才清醒了,问他刚才怎么了,他什么也记不起来。后来地方的同志告诉我们,洗脸用的是尿!

也许这个学生是兴奋过度了。其实不开地宫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护。帝王地宫封闭非常好,夯土密度大,加上一些防渗漏保护措施,长期与地面隔绝,含氧量少,内部环境稳定,文物保存的较好。地宫打开后,大量空气涌入,地宫内的文物会迅速氧化、碳化。比如兵马俑,衣服上都是有颜料的,但接触空气后迅速氧化脱落。在目前科学技术没有解决这个难题前,不主张打开地宫。

我只说了点皮毛,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谢谢邀请!对于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古人尸骨,一般有如下几种处理方式:

帝王古墓发掘纪录片,感觉纪录片上的考古都是在地上,而不是进入地宫,这是为什么

(一)对于大批量普通百姓的尸骨,一般会选择就地重新埋藏。

帝王古墓发掘纪录片,感觉纪录片上的考古都是在地上,而不是进入地宫,这是为什么

帝王古墓发掘纪录片,感觉纪录片上的考古都是在地上,而不是进入地宫,这是为什么

(二)对于比较完好,或有重大价值的古人尸骨,则会被专门机构进行妥善保存,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陈列于博物馆中供公众参观。

帝王古墓发掘纪录片,感觉纪录片上的考古都是在地上,而不是进入地宫,这是为什么

1、原址陈列:向公众展示当时的葬俗、葬式等,如半坡遗址中墓葬。

2、展厅陈列:

比如保存完好的涞水人化石,在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出。

再比如:南越王的遗骨几乎成渣,但尚完好头骨残片和部分牙齿,也被陈列出来。

再比如:作为重大考古发现的马王堆汉墓,出土了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妻子辛追的尸体,由于保存完好,历经2000多年而不腐,是极罕见的湿尸,因此也陈列于博物馆中。

(三)目前为止,大一统朝代的帝陵,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只发掘过明定陵。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帝后的尸骨被一把火烧掉了。加之当时的保护手段、技术都有欠缺,很多珍贵文物未能保留下来,因此,后续有关帝陵的主动发掘计划都被终止了。

注: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个人认为,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应该不太相同。隋唐以来,帝王陵墓所在位置已经公开(地宫位置是秘密),并建立宫室享殿,划出禁地,派兵驻守。很少再有因怕泄露皇帝埋葬地点而被杀或者殉葬的工匠了。

帝王古墓发掘纪录片,感觉纪录片上的考古都是在地上,而不是进入地宫,这是为什么

但为皇帝营建地宫的人也没有传说中的不留活口一说。

帝王古墓发掘纪录片,感觉纪录片上的考古都是在地上,而不是进入地宫,这是为什么

首先这些传说很多,比如为明代皇帝堪舆定穴的大臣或是工匠,他们定好吉壤,会把正穴上(风水上的龙沙水穴向)的第一铲土保留下来,御览之后用红布包好,以待皇帝驾崩后,放于地宫皇帝的梓宫(棺椁)正下方石床的金井中,代表阴阳二气调和,棺椁旁边会摆上未雕琢的璞玉,代表“金井玉葬”。

帝王古墓发掘纪录片,感觉纪录片上的考古都是在地上,而不是进入地宫,这是为什么

而这些知道皇帝地宫位置所在的人士,在工程完毕,传说就要被刺瞎双眼,就是用马尿熏蒸双眼三天,表面上看眼睛没有损失,实际双眼已瞎。皇帝则会令他们离京,并赏赐银两,保他们富贵。但子孙皆要登记造册,终生不得泄露一字,如皇陵因此被盗,子孙要被诛九族。

而清代传说要把修建好陵墓的工匠全部弄哑,让他们无法说出陵墓地宫的入口位置,所以在清代帝陵明楼之后宝顶之前的院子叫作“哑巴院”。

当然以上都是传说,眼瞎口哑并不代表不能写不能画,这些只是为了增加了帝王陵墓的神秘性和威严性,让百姓和盗墓者望而却步,不敢接近罢了。

咱们从定陵的发掘就可以看出修建陵墓的工匠并没有传说中被杀被埋的下场。1955年郭沫若,范文澜,邓拓等上书国务院提出发掘十三陵的一座帝陵,在长陵(太大),献陵(太小,且勘探有积水),和定陵中选择一座陵墓发掘,最终确定了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

明陵地宫入口之前有一条巨大石砖建成的隧道,不想大家想像的入口一定在宝顶前方正中,砖道的入口(金刚墙)不一定在宝顶下的什么位置。如果非要在明楼下方开启地宫的入口除非用炸药炸开前方的砖道和填土或是直接把宝顶挖空,那是不可想象的工程量。

于是与发掘队队长赵其昌(本人与赵老师当年有过深聊,老人赠我一本签名的十三陵传说,聊天中老人貌似不太愿意再提发掘定陵的事,当年提议和发掘的领导除了赵老没几个善终的)。组织人员在定陵宝顶两侧打了三条长百米,深二十米的探沟来找砖道入口,在西侧探沟挖出了一块粗糙的石碑,碑上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发掘队很奇怪当年为什么会留着这么暴露地宫位置的石碑和文字,甚至怀疑是一种对盗墓人的误导,或是引至机关陷阱予以杀死。但经过再三的论证和查询历史资料,发现事情没有那么复杂: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从1584年修建到1590年建成,历六年时间,建成时万历皇帝才不到二十八岁(五十六岁去世),正在年轻体壮之时。

但是地宫(挖坑建地宫在回土)建成后也不能就这么开着门通风散气的等着皇帝驾崩吧,所以只能先把地宫关闭以防遭遇水火之灾。但这些工匠又不知道什么时候皇帝的死期,朱翊钧万一在活个几十年到时候草木地形大变,那谁还记得金刚墙的位置呢,工匠自己和子孙后代恐怕都要遭殃了,所以留下此石以作为再开启地宫的标记。发掘队以此为线索,最终打开了关闭长达近四百年的万历定陵地宫(纪录片是后来重新摆拍的)。

所以说,当时修建地宫的工匠,在完成工程后还要准备在将来驾崩后再次开启地宫来看,他们应该是很安全的,应该和仅天为国家保密项目工程施工的工人差不多,但是泄密的后果要严重的多。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