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个未解之谜,包拯故后,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去哪里了结局是什么

开封有个包青天999个未解之谜,铁面无私辩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

999个未解之谜,包拯故后,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去哪里了结局是什么

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港剧《包青天》的热播,包青天和开封府的故事风靡全国,妇孺皆知,长盛不衰。这部影视剧中,除了铁面无私的包青天,还塑造了武功高强的“御猫”展昭、足智多谋的“谋士”公孙策,以及四大护卫:张龙、赵虎、王朝、马汉。

999个未解之谜,包拯故后,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去哪里了结局是什么

999个未解之谜,包拯故后,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去哪里了结局是什么

不过这些人物大多只存在于影视剧中,除了包拯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其他如公孙策、展昭、张龙、赵虎、王朝、马汉都是影视剧虚构的角色。

包拯,号称“包青天”、“包待制”、“包龙图”,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之一,他铁面无私的形象广为人知,历史上的包拯主要活跃在宋仁宗年间,确曾担任权知开封府,主持开封府工作,并且以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著称。

展昭,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虚构人物,也是主要人物之一,号称“南侠”,原本是江湖侠义人物,后来投入开封府,担任包青天的贴身护卫,在《包青天》有关的影视剧中,展昭的人气极高,甚至超越了包青天本人。

在影视剧中,包青天去世后,展昭不告而别,离开开封府,不是退隐江湖,不知所踪,便是继续行侠仗义,但历史上并无此人,因此无所谓真实结局。

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是《三侠五义》虚构人物,他们原本是出身贫寒、身负武艺的百姓,因家庭破败,无计为生,不得已占山为王,做了贼寇,甚至误打误撞,把包拯劫掠上山,幸亏展昭路过此地,上山拜会,认出包拯,才化解一场误会。

后来,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佩服包拯的为人,包拯也喜爱他们的武艺,便将四人收为护卫,从此对包青天忠心耿耿。包青天去世后,四人不知所踪,但他们并非展昭这样的江湖侠士,估计会继续效忠下一任开封府知府,直至退休。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赵匡胤虽然夺了柴荣的江山,但是他在建立宋朝之后,曾刻碑给子孙留下遗训:

999个未解之谜,包拯故后,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去哪里了结局是什么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999个未解之谜,包拯故后,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去哪里了结局是什么

赵匡胤看似对柴氏子孙很仁慈,但他们的的最终下场却有许多让人不解之处,非常值得玩味。

999个未解之谜,包拯故后,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去哪里了结局是什么

999个未解之谜,包拯故后,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去哪里了结局是什么

999个未解之谜,包拯故后,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去哪里了结局是什么

999个未解之谜,包拯故后,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去哪里了结局是什么

要说柴氏子孙的下场,我们还是要从赵匡胤篡夺后周江山这件事说起,看看赵匡胤究竟对柴氏安的是什么心。

999个未解之谜,包拯故后,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去哪里了结局是什么

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因其无子,所以他在临死前传位于养子柴荣。

999个未解之谜,包拯故后,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去哪里了结局是什么

柴荣这个人十分不简单,他登基的时候已经三十三岁了,正值壮年,也是一个人施展壮志雄心的大好年纪。柴荣在登基之初,就确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基本国策,他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999个未解之谜,包拯故后,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去哪里了结局是什么

柴荣其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还他积极对外扩张,打败后蜀,重挫南唐,更是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四个州。在对辽国作战的时候,柴荣更是连克三州三关,打得辽国找不到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柴荣英明神武,雄韬武略,堪称一代英主。然而,在柴荣在位的最后一年,他却做了一件断送自己江山的事情,那就是废掉了自己的妹夫张永德殿前都检点的职务,并让赵匡胤接任。

959年,柴荣最后一次北伐,在行军路上,他还在勤奋地处理公务。一天,柴荣路途中处理各地送来的文书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只皮口袋,柴荣打开一看,一面装着一只三尺多长的木板,木板上刻着“点检做天子”五个字。

这件事十分蹊跷,很明显是有人在告诉柴荣,殿前都点检未来会做天子,潜台词就是,殿前都点检可能会谋反。

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是柴荣的妹夫,也就是郭威第四女的老公张永德。张永德这个人为人老实本分,功勋卓著,不像是会谋反的人。

但是从帝王的角度来看,为了确保子孙后代江山永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再加上柴荣后来在行军途中,因为突然生病而班师回朝,为了安全起见,柴荣解除了张永德的职务,该由赵匡胤担任。

赵匡胤是柴荣的亲信,当时担任的是殿前都指挥使,是张永德的直接下属。也许柴荣是觉得,张永德作为皇亲国戚,又手握重兵,确实不太让人放心,所以就改由赵匡胤来担任亲军首领,这样会更有安全感。

我们回过头再看柴荣当时看到刻着“点检做天子”木板这件事,本着谁是受益人谁的嫌疑最大的原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件事就是赵匡胤一手安排的。

再结合不久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并黄袍加身这件事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赵匡胤极有可能很早就有了篡夺后周江山的野心。

赵匡胤之所以如此大费周折,实际上就是为了挤掉张永德,从而掌握军队,只有掌握了军队,赵匡胤才有篡夺后周江山的可能。

而赵匡胤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利用柴荣作为皇帝的心里弱点,利用点检做天子这件事来刺激柴荣,从而除掉张永德。更绝的是,赵匡胤自己并没有出面,因而没有引起柴荣的戒备心,最终才让自己成功上位。

只不过,柴荣不知道的是,点检做天子说的不是张永德,而是赵匡胤。

柴荣于959年9月去世,他在临死前传位给太子柴宗训。柴宗训当时只有六岁,所以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负责处理政事。赵匡胤作为军中头号人物,自然也被委以重任。

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突然听闻契丹人和北汉军队联合攻打后周,北周朝廷不假思索就派遣赵匡胤领兵前去抵御。

然而,赵匡胤在离开都城开封之后,只走到距离开封二十里地的陈桥驿就不走了,大军开始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并没有着急去打仗的意思。

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亲兵开始在军中散播诸如皇帝幼弱,不堪效力,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帝之类的话,很多将士的情绪都被煽动起来。

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都点检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第二天一大早,在赵匡义和赵普的“强迫”下,赵匡胤“极不情愿”地穿上龙袍,然后带领大军杀回开封城,在控制住局面之后,翰林学士陶谷突然拿出一封禅位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

赵匡胤在三番四次推辞不久之后,最终在众将的“强烈要求”下还是登基称帝了。赵匡胤登基之后,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赵匡胤不是说去攻打契丹人吗,怎么等他跑回开封之后,契丹人就不知所踪了呢?

事实上,当时无论是军中还是在朝廷,都遍布赵匡胤的亲信,契丹人进犯北周这件事可能就是他让人假传的消息,目的是为了拿到兵符;

而陈桥兵变也极有可能也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不然他不可能一回到开封,就有大臣把已经准备好的禅位诏书拿出来宣布。

但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确实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篡位的过程是很温和的,基本上没有造成流血冲突,这就说明他在前期进行了长期,大量而细致的谋划,使得大多数人都倒向他这一边。

赵匡胤篡夺了后周的江山,但是他也知道,郭威和柴荣是他的恩人,他们既是赏识赵匡胤的伯乐,又是他人生的引路人,所以赵匡胤在继位之后不久,就刻碑留下遗训,表示要善待柴氏后人。

赵匡胤通过精细的谋划和高超的演技,不但夺了后周江山,还没有在道德上留下太多让人诟病的地方,这是他的成功。那么,赵匡胤在称帝之后,究竟是如何对待作为前朝皇室的柴氏子孙呢?

后汉时期,因为后汉隐帝忌惮郭威的权势,所以将郭威在开封的家属全部杀害,他的两个亲儿子和养子柴荣的三个儿子也在其中。

郭威因为亲儿子被杀而断了后,于是他愤而发起反叛,最终消灭后汉建立后周,柴荣也因此成为郭威唯一的皇子。

柴荣后来重新娶妻生子,于是又有了四个儿子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他们在柴荣称帝之后先后被封为王。

关于柴荣儿子的下场,还有个出自野史的小故事,说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带着潘美等人来到皇宫,有两个柴荣的嫔妃跑着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来拜见赵匡胤。赵匡胤对身边的人说,还留着他们做什么?

赵匡胤的意思是将此二子杀掉,但他突然看见大将潘美站在身后,一只手死死地掐住大殿的柱子,于是就问潘美,你难道觉得这么做不对吗?

潘美说,我跟您都是世宗(柴荣)的臣子,我如果劝说您杀掉他的儿子,那么就是对世宗的不忠;我如果劝您放了他的儿子,那么肯定让你起疑心,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办。

赵匡胤对潘美的话很赞许,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将那两个幼子中的一个交给潘美并对他说,这个孩子是世宗的儿子,不能当你的儿子,你就把他当侄子带回家收养吧。

后来,潘美将他收养的孩子取名为潘惟吉,潘惟吉后来成为北宋大臣,做到了刺史这个级别的高官。

但历史上对这个记载是有争议的,因为纪王柴熙谨在宋太祖初期就去世了,而蕲王柴熙诲也不是被潘美收养,而是被卢琰给收养了。所以,这两个人之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被潘美收养,潘惟吉的真实身份并不是柴荣的儿子。

卢琰早年跟随郭威和柴荣,后来又成为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上将军,荣禄大夫。陈桥兵变之后,卢琰收蕲王柴熙诲为子,并将其改名为卢璇。

根据历史记载,卢璇跟着卢琰在浙江永康隐居多年,直到宋真宗时期才出来做官,可见赵匡胤当时对此事并不知情。

再根据这个记载推测,卢琰是暗中收养卢璇的,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对后周有感情,所以想要保护柴荣的后人。

宋真宗时期,卢璇被重用,担任殿前防御使,后来还被封为武烈侯。根据宋真宗对卢璇的态度来看,他极有可能是知道了卢璇的真实身份,所以才对他十分厚待。

据说,卢璇的子孙繁衍十分昌盛,现如今浙江永康武义,东阳等地区的卢氏族人,大多数都是卢璇的后代,也就是柴荣的后代。

前面说了柴荣的六子柴熙谨和七子柴熙诲的结局,我们再来看看四子柴宗训和五子柴熙让的结局。

柴宗训禅位之后被封为郑王,被赵匡胤迁到湖北房县居住,那时候他不过七八岁。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到宋太宗时期,柴宗训居然意外去世了,死时年仅二十岁。

这件事就比较蹊跷了,柴宗训虽然过着被看管的生活,但她好歹是个王爷,生活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再联想到他有三个妻子和五个儿子,他的身体健康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怎么就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呢?

只能说,柴宗训的死极有可能是一场阴谋。

再看柴熙让,他初封燕国公,后封曹王。陈桥兵变之后,有人担心赵匡胤对柴荣的儿子们不利,所以就抱着柴熙让逃出皇宫隐居起来。

直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柴道琳写了个《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才揭开了柴熙让逃出皇宫之后的下落。

柴熙让先到河北沧州定居并在那里结婚生子,其后代也世居沧州。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才返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

现如今,山西临汾一带的柴姓子孙,极有可能就是柴熙让这一脉的柴氏后代。

总结一下:

陈桥兵变之后,柴荣的四个儿子,两个早死,一个逃走,一个被人收养,结局都谈不上有多好。

柴宗训和柴熙谨之死比较蹊跷,都是年纪轻轻就去世;因为柴熙让逃走隐居,柴熙诲被人暗中收养,所以他们才得以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以结果来看问题的话,赵匡胤和赵匡义未必就真容得下柴荣的儿子们,只不过他们做事比较隐蔽罢了,没有给后世之人留下把柄。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