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约,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的关系?

如果说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是1.0时代智能合约,那么以太坊把以太币和智能合约相结合开启的就是区块链的2.0时代。

区块链主要解决的是信息传递的一致性,可信性和安全性问题。

而智能合约是在区块链的保证信息传递的一致性、可信性和安全性基础上,把交易双方的合约写成程序,通过发布到以太坊网络上,通过编程语言来实现需要履行的合约,避免了因不履行合约而造成的人为冲突,简单有效的解决了违约的强制执行问题。

智能合约在执行过程中,没有一个中心化权威的第三方机构为其双方做担保,而是由一个写在整个网络上、所有人都能查看的公开的智能合约进行监督。而合约条款写在编程语言中,不存在歧义,双方不存在因为合同歧义而产生的毁约问题。但智能合约条款只能接受简单的因果标准判断,不适于应用在复杂的有多重衡量标准的事件判断中。

问题问得很内行。

导入外部数据一直是区块链的一个大难点。

首先导入外部数据对很多应用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世界杯快要开场了,有人准备在区块链上搭建一个赌球应用。赔率设定、购买筹码、下注都可以在链上进行,但是输赢的结算就必须要用到外部数据了。

明白导入外部数据的重要性,那么导入外部数据又有什么困难呢?

区块链崇尚去中心化,希望能建立一个不需要信任任何参与者,又能保证公正高效运作的系统。

如果外部数据全权由应用的搭建者输入,那么就必须要完全信任这个搭建者了。

比如说刚才所说的赌球应用。如果这个搭建者自己也参与到赌局里面,还赌输了,他一定不会把正确的赛果录入到系统中的。

另外一个难点在于使用区块链的成本很高。

举另外一个例子——MakerDao,这个系统用抵押的方式产生与美元等值的数字货币。当抵押的资产跌破爆仓线时候,要被拿来拍卖。但是什么时候算是跌破爆仓线呢?这时候就需要抵押资产的实时市场价格了。

最公正的方法是让所有人都有权输入数据,取这些数字的中值作为系统认可值。并且惩罚报的数远离系统认可值的用户,以此激励用户正确汇报。以这种方式,需要作恶的人数多于行善的人数,才可能影响系统认可值。

但是MakerDao没有采用这种方式。为什么?因为成本高的惊人。

每一次在以太坊上记录一个数据,大概需要花费0.5美元。如果输入数据的人数有1000人,并且以每秒一次的频率记录,一年下来的成本是0.5*1000*60*60*24*365 美元 = 一百五十多亿美元。

实际上MakerDao采用的解决方案,是这个版本的妥协版。

把输入数据的权力交给10个左右的交易所,让交易所在资产价格变动超过1%的时候告知系统。如果交易所们能够诚实告知系统,数据应该会相对准确。

设定一段时间内资产价格的最大变动幅度,那么即使其中一个交易所想说谎,或者被黑,也无法瞬间修改系统数据。

而且MakerDao的股东们,通过持MakerDao的数字货币的比例,有权力取消或者增加某个交易所的数据输入权力。

一直以来,金融和物流领域被认为是最适合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银行清算结算等金融领域,区块链技术都发挥着重要的效能。传统的物流从最初的“商流”演化而来,集信息流、运输、仓储、资金等多环节于一身,跨越多个步骤、多个地点将多个责任主体联动起来,既是构建互联网经济的重要基础,又是全球贸易的“血管系统”。高速发展的物流,仍无法掩盖与生俱来的各种问题。丢包现象频发、商品真实性无法完全保障;另一面,数据孤岛使得企业间交互成本高、流程协同低效、物流征信评级无标准、融资难。涉及商品溯源、多主体协同、征信、供应链金融等,将“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进行融合,物流行业似乎天然成为了区块链的用武之地。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曾对来自16个不同国家的202名运输行业高管展开调研,其中14%的先行者已经运用和投资区块链;77%后继者希望在未来1~3年内将区块链网络投入生产。流程优化、物流征信、物流追踪、物流金融物流领域探索区块链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那一年,国际物流巨头UPS集团就在数据交易、人员分布、价值保障等领域,启动区块链技术在全球物流业务的探索和应用。一年以后,沃尔玛与IBM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联合清华大学研究区块链技术在肉品追踪溯源方面的应用。2017年,国内物流巨头菜鸟、京东、顺丰等,凭借自身的资金优势,开始竞相布局区块链领域。物流行业可谓是区块链与产业结合应用的集大成者。通过流程优化、物流征信、物流追踪、物流金融四个方向的应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区块链技术试图解决商品所有权转移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信任摩擦。同时航运、特种物流更适合区块链的应用在物流与金融的交叉领域更适合物流的应用

智能合约,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的关系?

2022-06-11

2022-06-11